儿歌理论知识点

《论语》的论什么意识
1个回答2022-09-11 06:57
——“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在我看来:《论语》为原宪所著,故自称宪;成书于“参派”,故称曾参为曾子,称本派为参;后被多家门人编辑流传,作为辅助教材使用,故称“柴、参、师、由”。
在我看来:《论语》以孔子为子(老师)、以老子为老(老老师),直接继承了他们的思想基础,出于同类竞争的关系,导致除老孔直接著作之外,再无基本思想传之于世。
恰恰是因为并合老孔,《论语》才会流传广泛!
以语成论:用一句句零散的言语,构筑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这才是《论语》的本来面目。
论语知识
1个回答2024-01-31 21:07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 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 生们的,也还是与儒学的精神相通的吧!
论语十则 的有关知识
1个回答2024-02-06 13:08
学习态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思想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叫理论知识
1个回答2024-03-02 01:56
理论知识乃前人经过大量实验或现实生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社会公认的用来指导实践的知识
重论“儿童相见不相识”
1个回答2024-06-13 15:12
回乡偶书二首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该诗的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反映的是时空上的巨大跨度,已在透露着诗人的沧桑;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反映的是诗人人生的变与不变。这里,变的是什么?那是诗人的身形外貌,是不为诗人意志所控的世道沧桑的必然结果。那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他表面是指诗人的乡音,实则指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人生或政治抱负、信念!正因为这样,全诗才那样材料平淡而意境深远,透出一位老者、一位诗人的无限感慨。



所以,我对全诗的理解是,诗人一直在向家乡人、读者感慨:“我自小离开家乡,现在成为一个老头回来了,尽管我已经两鬓苍苍,老态龙钟了,可我‘家乡的口音’一点没变,还是和以前一样啊,你们这些老哥怎么就不认识我,把我给忘了呢?这多么让人伤感啊!”



或许有人会问,诗人回到家乡时,已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了,他儿时的朋友也都应当是年龄很大的老人了,诗人还称“儿童”,者合适吗?可能吗?我认为这是完全适合、完全可能的。首先,这里的“儿童”不是指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的小孩,而是指诗人当年--诗人儿时的朋友,现在的老“熟人”。这中情况在诗歌中是经常采用的,就在该诗中就有类似的情况。请看,诗人说“少小离家老大回”,试想,诗人离开家乡时,已过而立之年了,还“少、小”吗?诗人这样用不一样很贴切、很恰当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各诗句意境上的整体性已经我的理解的可靠性。



这首诗,字句浅显,没有深涩难懂的字词典故,然而,当关系到该诗的主题内涵时,却产生了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如我前诉的理解。



其二、理解为:诗人自小离开家乡,老了回去的时候,乡音没有改变可鬓发已经花白了,所以,路上的小孩见到诗人就不认识,围着问诗人是从哪里来的。作此理解,分明给人一幅乡村野趣、纯真欢乐图。然而,这一理解显得为首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那样的不协调、不和谐。请仔细体会如下字词吧:“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其透露的情感是显而易见的吧?而且,真要表达乡村野趣,还莫如把第二句改为“乡音无几(杳无)鬓毛衰”,我想,诗人不会看不到这种不协调吧?再者,作诗应当是与其当时的生活情调相一致的,很明显,诗人回到家乡后并不是这样的欢畅无虞(关于这一点,后面还有涉及)。



第三种理解是把全诗倒过来:当诗人刚回到家乡的村口时,家乡的小孩不认识他,围着他问:老爷爷是从哪里来的,从而突然引发诗人内心那“无改乡音”没被认识的强烈思想感情的迸发。这一观点是普遍的。对此,我认为就有几点值得深入思考和选择了:



第一、诗人内心的感情是由那些孙字辈的蒙童稚子引发的可能性大呢还是由诗人儿时十分要好的伙伴、现在的老哥引发的可能性大?



第二、哪种情况更自然,更重要的是哪种情况给诗人的震撼更大、更沉重?试想,诗人满含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啊:我“乡音”没有改变啊,可你们怎么就不认识我了呢?这应当是多么的令人伤感啊?诗人的这种情感由一群根本不认识他的活泼小孩引发,现实吗?其艺术效果强烈吗?我认为,这样的话,多少给人以情理不通、调侃味更浓的感觉。



第三、把诗中的“儿童”理解我现实中那些真正不认识他的小孩,且用“笑问”,这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诗人是天宝三年告老还乡的,当时的朝政由李林甫把持,较为昏暗,且有安禄山这一外患,诗人对此有没有担忧我不得而知,但诗人回乡后不久即脱离世俗,这应当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导致的结果,因此,我认为诗人即使是在回乡之初,也不会让他的诗中出现那样的好心境、写那样的乡村童趣的。



第四、诗人当时的那种思想感情,在其另外一首诗--〈〈回乡偶书〉〉之二中也有十分的体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人把自己比做镜湖之水,意志坚定如初,不因“风”而变,不是吗?



第五、把“儿童”作“诗人儿时的伙伴”理解,不仅自然贴切、逻辑严密、感染力强,而且更显诗人信手拈来,却能提炼出内涵深厚的思想感情的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功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引发诗人感情迸发的儿时伙伴不一定人要多,只一个也可以的。
什么是认识论?
1个回答2022-05-29 12:36
2. 又称知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关于佛教的第八识,道教里有没有类似的理论或者说法?
1个回答2023-07-15 18:37
道教里的内丹外丹
论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个回答2024-02-01 21:14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如何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第二,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际,物质的世界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来改造。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第三,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什么是认识论?
1个回答2024-03-07 16:43

认识论的内容包括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总是发展原理等等。

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漠和康德。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认识论的简介

20世纪70年代,William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即个体的知识观,也即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信念。

主要包括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认识论反思模型

Baxter-Magolda对与性别相关的个人认识论问题感兴趣。他选择了同等数量的男女被试,以开放式访谈的方式,进行长达5年的纵向研究并提出了认识论的反思模型。

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认识论
1个回答2024-03-09 19:11

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标准等。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论关系十分密切,是研究认识论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由于对这一前提和出发点解决不一样,形成了各派认识论的根本对立和分歧,由此,引出了不同的认识论结论。唯心主义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这个前提出发,主张认识是对“理念”的回忆(柏拉图),是对“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是主观自生的“感觉和经验”(贝克莱)等等,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感觉、经验和观念本身。
唯物主义从物质,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这一前提出发,并把反映论作为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认识论上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思想路线。哲学史上还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提出怀疑,否定客观世界的可知性的不可知论。此外,就认识方法而言,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