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黄帝内针的渊源与传承

2023-06-16 08:50:1405:37 6035
声音简介
第一章 黄帝内针的渊源与传承
第一节 黄帝内针的渊源
黄帝内针流传久远,源自《黄帝内经》,代代皆为单传秘授,自杨运清、胡家禹以上有名可考的有十多位。2014年年底,黄帝内针传人杨真海先生发心将此针法广传。
此法脉原包含用针、用药等多方面内容,杨真海先生自父亲杨运清手中传得针灸一脉。多年来,杨真海先生在上至《黄帝内经》、下至百家针典中求索研习,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黄帝内针理法方针体系。
2016年年底,由黄帝内针传人杨真海先生传讲、黄帝内针传承弟子刘力红先生整理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一书正式公开出版。
黄帝内针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安全、实用、高效,操作手法相对简单,不需人为补泻,不用提插捻转,不讲得气与否,易学习、易掌握。进针范围严格限定在肘膝以下,躯干部位和肘膝以上禁针,疗效大多“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第二节 黄帝内针的传承
一、文字传承
文字是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容易理解和得到的形式。这里讲的文字传承,是指经典的文字及经典之外能够流传久远的典籍。
二、口耳传承
口耳传承就是现在常常提到的师徒相授,是古代诸多学问的主要传承形式。
三、直接传承
直接传承涉及传统文化里面提到的诸如“道性”“法脉”“法源”等这样的概念,类似于口传心授之“心授”,即心心相印等体会感受。
传承的路径大致如上述有三条,实际情况往往三者难分。尤其是口耳传承通常兼具前后两者,既需要明师传授、经典引领,又需要口传心授、心心相印。
从黄帝内针的传承脉络看,实际也是三路传承的融合,文字传承是《黄帝内经》,口耳传承有师门谱系可证,直接传承则是针法成熟完善的关键因素。
传承黄帝内针,要着重把握三个要点:
1.信
《中庸》云:“道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道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也不存在传不传的问题。可传的是信,是信道之心。有信无信,两者有着天壤之别。历史上有很多故事,像程门立雪、无端棒喝,种种考磨无非是要考出这个信印来。“信为道源功德母。”传承黄帝内针,要确信黄帝内针这个法脉,确信黄帝内针的理法方针。
诚是天道,就是天人合一。《中庸》言道:“择善而固执之。”固执就是牢牢抓住,就是不放弃。善是什么?善就是中华文化强调的美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承黄帝内针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按照善的要求做好人。《黄帝内经》曰:“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
3.明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针贵明理。衡量一个医者的水平,实际上要看其对法理的把握程度。中医开方讲究理法方药,黄帝内针用针同样讲究理法方针。黄帝内针就其单纯的技法而言,已简至不能再简;而其效又甚宏,可以用“立竿见影”来描述,完全符合《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的“易用难忘”和“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这两个特点。至简之法背后必寓至深之理,一旦明了这个理,则不唯针道在里面,人事亦在其中。
黄帝内针的理论依据源自《黄帝内经》,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这是黄帝内针的要中之要、典中之典,是全部黄帝内针的口诀。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夏存

原文朗读,很好

猜你喜欢
滴天髓上篇解读

分享滴天髓上篇解读思路...

by:青未先生

感觉统合(上篇)

感觉统合发展评量,全方位开发大脑的秘方,强化动觉敏锐度的诀窍,促进语言发展的5大诀窍,向偏食说再见的9大妙方,促进嗅觉灵敏的9大诀窍,建立超强记忆的10大诀窍。...

by:Fanuel99

《佛陀传》/上篇

了解佛陀人性的一面,我们会同时更了解自己佛性的潜能。本书通过对佛陀年轻时代的情怀,以至老年时期健康状况的描述,把这位圣人与我们每一个人的距离拉近了一大截。

by:妙巴

《道德经》(上篇)

《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之外翻译版本最多的一本书

by:让我们更健康

晨韵三年级(上篇)

本书由《翼文晨韵》编委会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演播:珊珊是一本非常适合小学生晨读的课外读物。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其中包含“儿童诗、古诗、小古文”。...

by:珊风典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