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2021-06-25 07:00:0019:00 1883
声音简介

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上一课讲第十五章,连接下来也讲了第十六章。事实上第十六章不是对道的本体论的体会,那是属于工夫论的。我们首先讲本体论的体会,再讲宇宙论的体会,最后讲工夫方面才细讲第十六章。 
现在看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道」与「德」.在《道德经》是两个名词。这个「道德」不是我们现在所说moral 的意思。这是读《道德经》首先要知道的。我们现在社会上所说「道德」这个词的意思是英文moral的意思,这是儒家讲的。 
「道」与「德」.是两个分别的名词,你如何来了解「道」与「德」.的分别呢? 什么是道? 什么是德呢?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德」是「大德」。什么叫做「大德」呢? 大德之容完全跟着道走。「从」就是「随从」。可见道是标准,德要根据道走,要根据道了解德。 
中国人以前讲,德者,得也。凡是对于某一种东西,你心中真正有所了解,有所得,这就变成德(virtue)。某种东西得之于心,进到你的生命里面去,你就得到了,这就变成你的virtue。这个virtue的意思不就道德的意义讲,那就是变成你的essence,或者说变成你的character。道家开始说「德」是这个意思。 
这一章开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那么,这个「德」就是对于道有所得。就是说,前面对于道的那些情景的描写,你真正地得之于心了,你的生命能与之相应。那么,对于道所描写的那些情景进到你的生命里面去,变成你的生命的一个主要的特性。那就是「德」。 
道家所言「德」不是道德意义的virtue。Virtue可以是复数,儒家所言道德意义的virtue有很多,仁、义、礼、智、信、勇,都是德。德目多得很。《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是根据道来的德,它不一定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不要直接了解成virtue,你可以比较哲学地了解,把它了解为进到你生命里面去而变成你的生命的一个主要的特征。这个「德」不是仁、义、礼、智、信。道家不讲这些东西。 
道家讲这一套东西,道家修道也要有所得。讲这一套当然要于我的生命有影响嘛。那么,老子讲「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得到什么东西呢?根据这一套来,我的生命中的那些特征可以得到呢? 那些特征就是「容」,就是一些状态。你先不要想将来有些什么character,这个「无为」如何将来成为你生命中的character,那另说另讲。 
你先了解「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一段。这一段就使你了解在道家,「德」与「道」的分别。既有分别,而且又有关系。虽然有关系,但不是一个观念,那是两个观念。这是一个关节。我们了解一个观念、一个道理,先得重视关节。一个概念、一个观念、一个道理提出来总有关节。有关节就有分际、分寸。义理有义理的关节,那么,这个关节要从文字表现。所以,要好好了解文字,要懂文献。 
德要根据道来,那么,怎样了解道呢? 我们先要把这个标准弄明白。这个「道」是你将来成德、有某种特征的一个标准。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前面第十四章已经有「惚恍」这个词,「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一章又重说一次「惚恍」。 
在我们一般生活中,「惚恍」是不好的。「惚恍」就是你这个人头脑不清楚、不明确。但是,在《道德经》里面就利用我们平常的不确定、不明确而变成好的意义。不是说你的头脑不清楚,而是说这一个境界、这一个道理客观地说就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限定它。 
假定说你自己主观不清楚,那是你自己不清楚,并不是客观不清楚。现在念分析哲学的人动不动说黑格尔的语意不清楚,说康德的语意不清楚。其实不是黑格尔、康德不清楚,而是你没有了解。现实上许多人常常把自己主观上的不了解当成客观的不清楚,这是个大毛病。你讲分析哲学,要说某一句话不清楚,那么,你先要客观地断定这句话真的是不清楚。你自己首先要明白,你是不是懂得这句话。 
譬如,「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你看到这句话,你自己不懂,你就说老子不清楚。也许这句话不清楚,但你下判断下得太早了,你自己懂得这句话吗? 这句话不是那么简单,你不懂,那并不稀奇。这句话一般人很难懂的,念数学、念科学的人就不一定懂。不要以为你是数学家、科学家,懂得那么多东西,这样一句话还不懂吗? 就是因为你是数学家、科学家,你就不懂。假定你不是数学家、科学家,你还可能懂一点。 
所以,这个问题有是自己主观的懂不懂,有是客观的清楚不清楚,这要区分开,不能混在一起。《道德经》这里说「惚恍」就是把我们平常所说的坏的意义转成一个客观的,不能由有限定的概念去限定它的状况,这种状况下,「惚恍」的意义就是好的。这是采用象征的意义,就是说,这种状态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限定它。这就叫做「惚恍」。 
「道之为物」这个「物」字在这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呢? 道是个东西吗? 道不是个东西。那么,为什么说「道之为物」呢? 这个「物」不能当实的看。有的人把「物」当实的看,就说老子《道德经》是唯物论。好多老先生都是这样说,那都是趋时髦的老先生。 
 从「道之为物」这句话来证明《道德经》是唯物论,因为道是物。持这种讲法的人中文通不通呢? 不通的。因为「物」.这个字只有文法意义,而唯物论的「物」.是实字,是matter。第二十五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这个东西(物)不一定指matter讲嘛。那么,根据「道之为物」说道是物,根据这句话证明《道德经》是唯物论,这个人的中文是不通的,不够资格做教授的。 
 所以,这个时代生而为中国人是很难为的。碰到这些莫名其妙的人,生在这个时代是很苦的。以前的人不会犯这种毛病嘛。现在这些老先生都是当年「五四」运动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人头脑都有问题的,那些人不读中国书的。乱七八糟的思想都从那个时候出来。现在,在台湾就有一个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唯物论,何以故呢?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嘛。那么,这个人中文不通的。但他也在台大教书。这个时代就是这样。 
处在这个时代,你要自觉地注意,你要自觉地了解这句句子。你把这看成是唯物论,那就糟糕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那个「物」,与「道之为物」之「物」是一样的意思。这种「物」只有文法的意义,没有真实意义。所以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惟恍惟惚」就是不定,不是限定的。它是一个限的东西,不是一个可以限定的东西。所以,你说它这样,它又不是这样,它是那样。你说它是那样,它又不是那样,它是这样。这就恍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虽然是恍惚不定,但是在惚兮恍兮之中,它就有象。不是说什么也没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物」也是泛说的,不是实指。就是说,其中有东西,不是空洞的。「象」、 
「物」.都指有内容讲。再进一步从「恍惚」说「窈」、「冥」,「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冥」都是深奥义,偏重于深奥的这一方面。「窈」、「冥.」都是深奥的意思,属于微观。那么,「恍惚」.就属于宏观,勉强用宏观二字,其实不太恰当。这是从外部看,先从外部笼统地这么一看,所以,这个「惚兮恍兮」是extensional地说。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更是intensional,一步一步往里入,就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是一步一步地向内收敛。所以,做道家的工夫第一要做收敛的工夫,就是内敛。这才叫做修道。不做内敛的工夫,人的生命就涣散。人的自然生命顺着习惯下去就是涣散,任何人随时可能散漫,随时可以收敛。当你用功的时候,精彩就收敛了。演算数学就最能使人精彩收敛。那么,最高的收敛就是修道。修道有几条路,道家是一条路,佛教是一条路,儒家也是一条路。收敛方面的工夫无穷无尽。这种无穷无尽的intensional必须有无限的外延。第一步你要了解那个道是无限的,那个光从外部说的恍惚笼统地了解的道,它是无限的。头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个道,它是无限性。它是个无限性的实在。「恍惚」就是说它的无限性。「恍惚」是个具体的象征的词语,不是知识的概念。 
首先要外延地看,你要了解道是一个无限性的真实,这个无限是质的无限。因为只有无限性的东西才不能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谓它。什么叫做质的无限呢? 是不是还有一个量的无限呢? 数学上的无限就是量的无限。哲学上的无限是质的意义的无限。上帝无限、道无限、涅盘法身无限,这在哲学上都是质的意义的无限,这两种「无限」要区分开。「恍惚」是extensional的意义。而「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通通是intensional。所以,intensional reality也是无穷无尽。那么,外延方面的表现也是无限,没有限定的。凡无限性的东西都不能以一定的概念限定它,在这种情形下,《道德经》就名之曰「恍惚」,也名之曰「窈冥」,也名之曰「玄」。「恍惚」、「窈冥」、「玄」,三个词相通,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最后集中到那一个字呢? 集中到「真」。所以道家讲成真人。庄子说真人、至人、天人,真人还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天人。 
道之为物是这么一个东西,从「恍惚」往内收敛,说它「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这些都是「德」。所以,孔德之容都是跟着道走。客观地从道方面讲,你可以外延地了解它,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再进一步内容地了解它,你把这样了解的那一个东西吸收到你的生命里面来,转成你的德,就是转成你生命中很像那个道的characters(特性)。那么,「德」这个词就是intensional term,而「道」是就extensional讲。 
对于道,我们首先从「恍惚」来体会,然后从「窈」、「冥」.来体会。那么,「恍惚」就是客观地说的那个道的意义的extensional的一面「窈」、「冥」.就是客观地说的道的internsional的一面。就是说,你真能体会道,把道吸收到你的生命中来,成为你生命的德。这个德就是: 德者,得也。这个「德」.不一定是儒家意义的virtue,所以,我们首先把「德」了解为你生命中的一种essential character。这个本质的特征从哪里得来的呢? 从道转来的。这是就修道讲的,照道家所向往的,修道的最高境界「孔德之容」,那就是真人。真人就有「孔德之容」,这是偏于窈冥里面的。 
真人也名之曰至人。那么,真人、至人已经很好了嘛,为什么照庄子看,天人最高呢?可见天人比真人、至人高。为什么用这个「天」字呢? 因为真人、至人都有那个intensional的相貌,就是说,那个intensional的相还没有化掉,那个内敛之相没有化掉。内敛之相没有化掉就不是真正的道家,真正的道家是天。天就是自然,那就是内敛之相也没有了,与小孩一样。小孩也没有所谓内敛,也没有所谓外延。所以说:「大人也者,不失赤子之心。」所以,庄子说天人最高,这很有道理。因为天人把你那个内敛之相化掉,内敛之相没有化掉,你就没有达到天人的境界。 
儒家也有「化掉」这个观念。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章句下》)这是儒家的智慧。 
老子说:「其中有信。」孟子说:「有诸己之谓信。」这才是刚刚开始。「有诸己」.而至「充实」,这才说「美」。内部充实而要放光才行,所以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放不出光来就不能显「大」。再进一步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关键就在这一句。这与庄子说天人最高一样,天人要把内敛相[=xiang4]化掉,而孟子这里说的是要把大相[=xiang4]化掉。人都希望伟大,其实这个大相也不是很好嘛。 
「大而化之」这个「之」.字代表「大相」。把什么化掉呢? 就是返回来化掉你那个大相,把那个「大」自己化掉。你天天以伟大自居,你这个人就完蛋了。所以说:「大而化之之谓圣。」这个时候就成了圣人了。「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与「神.」是同一位的。「不可知」.就是不可测度。「神」.就是「圆而神」。就是说,他那个生命内容不可测度。就是老子所说: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第十五章) 
 所以,「圣」、「神」.是连在一起的,关键就在能化不能化。《道德经》这一章(第二十一章)还没有达到「化」,它只说到内敛。虽然它说到「恍惚」,外面看起来恍惚,但里面有东西,就是有内容。「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是属于intension的,都是它的无穷无尽的intensioinal meaning。道就是这么样,道的内容就是如此。依照这个道的标准修行而致有大德,那个样子就与道一样。这就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是如此,贯穿整个人类历史,道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众甫」就是万物。「阅」.就是经历、阅历。道在其中贯彻,就是「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众甫之状」,就是万物之为万物。王弼注:「言吾何以知万物之始于无哉? 以此知之也。」他加上「始于无哉」,这是多馀的。 
这一章前段都是对道的ontological contemplation。末段「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跟头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样,都是关联着万物说的。关联着万物说的这种词语叫做宇宙论的说法。对道本身的体会是本体论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很容易分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

by:鲲化世鹏

老子道德经

书籍信息: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版内容重点: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解读出文本的时代意义,钩沉和评点老子哲学思想的贡献,特别是其中具...

by:俏瞧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by:冰蓝之温馨之旅

老子道德经

老子又称《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撰写,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中国哲学,科学经济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

by:1315191yctj

老子道德经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by:2_se3wvp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by:幽兰_2020

老子道德经

诵读道德真经,打开智慧之门!

by:1871118vyf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