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

2021-07-12 07:00:0017:32 1093
声音简介

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下)


我们现在讲道家,也是通过一、二、三来了解道。王弼的注就是根据这个来的。就是说,通过「有」、「无」、「玄」.三位一体来了解道。这个讲法成一个道理。但是,没有人能了解王弼的讲法。王弼注曰: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 有言有一,非二如何? 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
「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用禅宗的话说:「心行路绝,言语路断。」完全不能用心行的道路来表达,任何言语的表达通通不对,这就是「无」的境界,就是《道德经》头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客观地,我的心境处在这个「一」之中,我的修道达到「一」这个境界,达到「一」的境界不是空讲,我的生活就是客观地在「一」的境界,就处于「一」中,我的生命being one。既然是「一」,我的生命大而化之,那么,没有话讲了嘛。 
可是我写文章的时候又说「一」。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说:「万物与我为一。」这是我说它是「一」。这个「一」是我说的,我用语言说出来的嘛。王弼就说:「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王弼的注根据在庄子。庄子说:「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庄子?齐物论》)你说它是「一」,那就是有言了。 
接下去庄子又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一与言为二。」这句怎么讲呢? 这个「一」就是「谓之一」那个「一」,我说它是一,这个「一」就是我所说的那个东西。这时候,这个「一」是什么身分呢? 就是object,object是受词。这时候,「一」.是受词。「言」.是名言。「一」.是所说,「言」.是能说。能、所相对,这正好是西方的subject与object相对。能说、所说对列,这在西方就叫做语言上的对偶性 (duality)。假定落在知识上讲,可以叫做认识论上的对偶性。 
因为能、所对偶,所以说:「一与言为二。」譬如说,我拿粉笔这个term来名粉笔这个object,那么,粉笔当个object看就是受词,粉笔这个词就是能谓。这个对偶就有了。这就叫做「一与言为二。」有「一」,而「言」,内外就分开了,就在「有」的境界中了。 
再进一步说「二与一为三。」这句话怎么讲呢? 「二」.就是那个对偶性。「一」.就是原初那个「一」,就是「无」。「二」是有。有名,有所名,有能、所,那就是「有」。「有」与「无」.为三。到三就停止了。为什么不再往下说四、五、六……呢? 它到这里完了嘛。王弼的注就说:「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也。因为了一、二、三说的是道嘛。过了三,就不是属于道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德经》)这是说的道的境界。过「三」.以往,那是属于万物。万物就不能用数目说了。因为万物无穷无尽嘛。所以,王弼的注完全是根据《庄子?齐物论》说的,他就是根据庄子的那段文章来解释《道德经》。但是,这个地方再仔细看,稍微有点不同,这很微细。庄子说那段文章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语脉是不是相同呢? 说话的方向、目的是不是相同呢? 不相同在那里呢? 庄子最后说:「无适焉,因是已。」就是说,你顺着「既已为一」,不要再啰唆,你就处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行了。下面说的那些都是啰唆了,你不必「自无适有」,更不要「自有适有」。庄子的意思是要把这个「from…to…」拉掉,他叫你处在当下即是的境界。「因是已」就是如是如是。和尚喜欢说「如是如是。」就表示不与你啰唆。这就是「如」,这是一个最妙的境界。 
 但是,王弼可以暂时不管庄子原来的语脉,他可以根据庄子所说,「自无适有至于三。」把它抽出来当一个客观的道理,以此解释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又是一个方向嘛。王弼读的方向与庄子那段文章的方向不一样,也就是说,语脉不一样。庄子是不喜欢「from…to…」这个啰唆,他要去掉这个啰唆。但王弼对《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注是对的。这个一、二、三的process是对于道的一个展示(show),一、二、三是就道说的,从三以往就不算了,在三这里就停止了。但这还是一个拉开,庄子就不喜欢这个拉开。但是,《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是啰唆呀。这个道一定要与天地万物发生关系嘛,一个cosmological evolution一定涵在里面。所以,《道德经》是要表示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个宇宙论的语句,表示一个宇宙论的秩序,表示道与万物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论演化的一个过程,就表示道与万物的一个关系。有道才使这个宇宙的演化可能,没有道,这个宇宙论的演化不可能。没有道,那就只有物理、化学的变化。物理、化学的变化到一定的时候就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马上就崩溃了。你说这个宇宙论的演化永远继续下去,科学上没有证明的。 
所以,自然科学里不能说这个宇宙生生不息。但是,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都提出一个「道」来保障天地万物,使「道」.成一个实现原理。作为实现原理的这个「道」.就是保持这个宇宙论的演化的必然性。假定没有这个道,或者没有儒家「大哉乾元」那个道,你说这个宇宙永远继续下去,或者用儒家的词语说「生生不息」,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属于超越的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问题用康德的词语说属于transcendental metaphysics。西方的超越的形而上学一定讲上帝、灵魂不灭、意志自由。这表示说,这不是immanent metaphysics, immanent metaphysics是现象界的。道家的系统、儒家的系统都不是immanent metaphysics,是transcendental metaphysics。 
 在庄子看来,这个宇宙论的演化没有道理嘛。既然如此,《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就不是庄子所说的「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庄子这个态度是最后的态度,我为什么一定要这个宇宙论的演化呢? 但是,这个主观的适没有道理,宇宙论的演化是客观的,这个不是没有道理嘛。这是表示道与天地万物要有一定的关系嘛。所以,庄子这个境界是另一个境界了,这是主观的修道的境界。而老子所表示的是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这是客观的。最后,主观的这个经过与客观的进程这个process identify,在道家,这二者最后合一了。 
 我们暂时可以先这样分开,那么,我们可以借用庄子那段文章作一个客观道理来解释《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开首那段话。尽管我们不能直接用庄子的话,但是,以「无」为「一」,以「有」为「二」.总可以说嘛。「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那么,我们可以说以「玄」.为「三」.庄子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无适焉,因是已。」这个「二」.与原初那个「一.」(「既已为一矣。」之「一」)合而为「三」,就是要把那个「二」.化掉,又回到「无」。那还不就是「玄」吗? 庄子就是要你永远处在「一」的境界,你不要跳出来去啰唆。这是庄子的意思。 
庄子所说「适」.是坏的意思,「有」.也是坏的意思。但是,《道德经》的话没有这个「适」.的意思,《道德经》头一章说「无」、「有」.都是正面的,是道的双重性。道有「有」性,也有「无」性。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你不能常「无」,永远停在「无」.这里,死在「无」.里面。你也不能定在「有」.这里。所以,「有」、「无.」来回转。那么一来,主观、客观两面都肯定得住。就是说,把「有」、「无」都看成是positive,都看成是正面的。我们要通过「无」.这一面看道,也要通过「有」.这一面看道。但是,你不要把「有」与「无」.分裂开,因为这二者「同出而异名」,同一个根。所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玄」.是「有」、「无」.的混化。「有」、「无」.混而为一就是「玄」。「玄」.才是真正恢复到道的本性,才恢复道之所以为道。《道德经》说「玄」.是「众妙之门」,就是说,道是众妙之门,就是道生万物。所谓「三生万物。」就是道生万物。 
那么,根据《道德经》的讲法,用「有」、「无」、「玄」.来讲,那就不根据庄子的那段文章。尽管庄子那段文章也能表示出「无」.是「一」,「有」.是「二」,但是,这个「有」的意思不同,这个「有」.是「一与言为二」的「有」。《道德经》头一章说:「有名,万物之母。」「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有」不是庄子说「一与言为二。」的意思。庄子言「二」.所代表的「有」,既不是万物之母,也不能说「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在庄子那里,「一与言为二」是啰唆,是不好的。 
但是,照《道德经》头一章讲,这个「道」.与天地万物发生关系,这不是啰唆,这是客观的必然,一定要如此。要不然你讲那个「道」.干什么呢? 我们根据王弼的注,借用庄子的说法,只能说明我们不能落在气上说一、二、三。他还是以「有」、「无」.说一、二、三,这说法是可以的。因为一、二、三不是奇数,也不能落在气上讲。所以,我不是直接用王弼注,我是根据他这个来表示,我们可以用「有」、「无」.来说「一」、「二」、「三」。「三」是「有」、「无」混。 
所以,头一步要看王弼的注,再进一步要检察,要了解《道德经》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段话是什么意义,庄子〈齐物论〉那段话又是什么意义。庄子说:「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他并不是说万物从那个「三」出来嘛,这个「三」不能生万物。所以,这两段文章不太同。你要仔细看,这不太容易看出来的。这种玄谈把人的头脑搅和糊涂了。 
所以,我不是用庄子那段话讲,而是用《道德经》本身所说「有」、「无」、「玄」.来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玄」.是众妙之门,就是「道」是众妙之门。到「玄」.的时候,这「道」.就具体而真实,道的具体而真实的意义就充分表现出来。因为这个一、二、三是对于道的展示。「有」、「无」、「玄」.是对于道的分解的展示,这在《道德经》是很明显的。 
分解的展示是我们的思想,到「玄」.这个地方就把这个分解的展示化掉了。化掉了,就恢复到道本身,道通过这一个分解的展示,他的具体而真实的意义就充分表现出来。要不然我不知道「道」.是个什么东西嘛。到「玄」.就把分解的展示化掉了,还是道生万物,不是我的思想生万物嘛。所以,我采取这个讲法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头一段。其他的讲法都不成道理,落在气化上讲不行的,那根本不成一个观念。有些人采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办法,用奇偶来说奇是一,偶是二,那也是没有道理的,那也不行。 
我的讲法是有根据的。因为庄子这样讲,庄子靠老子总近一点嘛。庄子说:「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这是属于道的流类嘛,自此以往,非道之流嘛。所以,王弼聪明,他就抓住这点来注老子那段话。庄子了不起,王弼也了不起,比我们现在耍聪明、乱讲总好一点嘛。所以,我把王弼的注拿过来,但不直接用庄子的文章,而用《道德经》头一章的「有」、「无」、「玄」。一、二、三就是指「有」、「无」、「玄」讲。「有」、「无」、「玄」.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有「无」性,「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个就是「一」,但你不能够停在这个「无」之「一」,它又随时有,一有「有」的时候,「二」就出来了。所以,「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者混起来,就名之曰「玄」。所以,「玄」代表law。这就成道理。「三」就是一、二综合起来,成harmony。所以,「三」代表谐和,也代表法则。光一、二不能成法则,法则在谐和这个地方表现。 
这种一、二、三是逻辑的说法,是一般地讲,是form的意义的,没有任何应用。假定应用到圣父、圣子、圣灵,那就是宗教的说法。这就有内容的意义了。假定你应用到儒家的说去,天、地、人三才,那也有了特别的意义了,也是一种应用。有一种应用,就有一个内容,有一个特殊的决定。 
光讲one、two、three,那只是一个form,没有内容,那就是逻辑意义的解释。这个「三」的应用很多。有人问我: 你那个「宗三」是宗那个「三」? 我的名字是小学时候我的老师给我的,他去翻康熙字典,《左传》上说「天宗三日月星。」可见「三」的应用可以有很多。这个古今中外所同焉。 
下一次讲《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

by:鲲化世鹏

老子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by:有声的灵渊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by:幽兰_2020

老子道德经

中华文化精粹,海洋老师带你进入古圣先贤老子的《道德经》

by:海纳百川一海洋老师

老子道德经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by:2_se3wvp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by:冰蓝之温馨之旅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

by:悠悠盟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朗读

by:恒一_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