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下)

2021-07-16 07:00:0012:30 942
声音简介

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下)


      道家是从中国文化生出来的,不是外来的。中国人很容易懂。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忘掉了,不懂了。这个最中国化了,但现在当没有人懂,道家是对着周文而发嘛。它对着贵族政治的礼乐而发。周文就是周公制礼作乐,贵族社会的礼乐要靠有生命。没有生命,礼乐就成了虚文,就成了虚伪的。虚伪对于我们的生命没有好处,那成了桎梏,约束妨碍我们。这样一来,礼乐就成了坏东西,成了形式主义。对这个道家很有切感。它原始的根源就从这里而发。 
先秦几个大学派都是对着周文疲弊而发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都是对着周文而发的。道家一眼看到周公所制的那些礼乐、仁义道德都是external,都是外在的东西,是虚假的,对于我们的生命是桎梏,使人不自在。这个很容易了解嘛,道家的智慧都从这里发。它向往无限性,但不是向往一个无限的神。 
 有生命,礼乐当然是好的。没有生命,礼乐就是虚文。所以,在道家看来,仁义道德、礼法都是坏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道家的看法。说这一大堆,不完全是错。就是说,你讲仁义道德、礼法都是空讲,没有生命,道家就可以这样讲。 
儒家讲道德仁义,那是有真生命的,仁义礼智不能成为虚文。没有生命,成为虚文,那就是空架子。《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讥讽中国的君子,道:「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适龙,一若虎。」那时候的「中国」指鲁国讲。道家发自于南方,南方属于楚,那不是中原。中原文化的中心在鲁国。庄子这段文章就是讥讽那些形式主义。所以,道家在这个地方显浪漫性。一个人开始都喜欢念念道家,不喜欢儒家,因为儒家浪漫性不够嘛。 
浪漫性就在否定中显。现在大家为什么左倾呢? 左倾也显浪漫性嘛,它否定资产阶级的社会,这个社会毛病太多了嘛。光从否定这个地方看,否定以后是什么呢? 更坏嘛。 
最高的灾害是「意底牢结」。人都想造一个观念系统,思想系统,这是人第一步所向往的。愈向往,就愈固执嘛。愈固执,灾害性愈大嘛。相信宗教,相信上帝,本来不是坏事,但发展成宗教战争就不好了,宗教排他性就不见得好了。观念系统,以理杀人,这多可怕呢?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开头)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之」.字都指「万物」讲。天地间任何一个东西都是靠「道」.来生,「道生之」就是使它存在,这是道家的实现原理。这个「生」.是笼统地讲,这个「生」.没有创生的意义。所以,道家的实现原理是消极的 (negative)。 
实现原理是笼统的说法,儒家、基督教都可以说。再进一步看,道家所说的「生」.在实现原理之下如何来决定呢? 这跟儒家所说的「创生」不一样,跟基督教所说创世纪、上帝的创造也不一样。在基督教,说上帝是父的身分,那是客观地讲上帝。说上帝的子的身分,那是通过耶稣来了解,那就是主观地讲的上帝。把二者合起来,那就是圣灵。 
 老子说:「尊道而贵德。」这句话在儒家就是「尊乾而法坤」,乾是父道。为什么「尊乾」呢? 因为「乾」创造万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嘛。说「乾元」是客观地讲,提出它的尊的地位。到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那就进至德。德者,得也。 
「道生之」这就是尊道。在儒家讲,那就是「尊其通,大其生」,一切东西都通到这个地位来嘛,大生、广生,没有一个漏掉。但这是笼统地说,内容是什么呢? 就是乾之大始的那个「知」嘛。照王学的讲法,这个「知」就是「良知」那个「知」。点出个「知」字来,就显出具体的意义。笼统地说个「乾元」,谁懂呢? 这是儒家的讲法。 
道家没有儒家那些讲法,但也有体现的问题。说「德」就是你生活上要有所体现。你如何体现呢? 就是通过「无」、「有」,你要常无,也要常有。所以说:「道生之,德畜之」,「生之」就是创始,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德畜之」就是拿「德」.来涵育它,万物靠「德」.来涵育、涵养。「畜」.就是涵育,也就是包含涵养的意思。 
「道生之」就是道作万物之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道生之」。这要靠「德」.来涵育、润泽。没有「德」.就是干枯的。一切东西要涵润于「德」.之中。虽然「道」.属于客观地讲、形式地讲,而「德」.属于主观地讲、内容地讲,但还是属于同一层次,这个层次是属于超越的。道生、德畜,这抽象得很。「德」.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还是要通过「有」、「无」、「玄」来了解。这个「德」是玄德,要有这种虚灵的心境,你才能创生万物,涵育万物。这个社会多有这种人,多有这种政治家、哲学家,这个社会就安定。社会安定,万物就各得其生,这不就等于生之了吗?  
万物各得其所,才能养得住。这就是涵育万物,这样生命才不爆裂。人的生命完全没有涵养,那可怕得很呀。所以说「道生」、「德畜」。「道」、「德」.是超越层,尽管「德」.已经属于内容地讲,这个「德」.还是属于form的。这个形式是「道」.与「德.」两方面合起来共同的。因为「道」.与「德」.都是超越层的实现原理中的事,是使这个东西存在。但是,这个东西成为个体,光靠「道」、「德」.不够,还要靠具体的东西。所以,接下去说:「物形之,势成之。」 
「物形之,势成之。」这属于「入内层」。平常对于超越而说「内在」,这个「内在」是「入内」,与「internal」不一样,这个「内在」是「immanent」。因为「道」.与「德」.不但超越于这个东西之外,也内在于这个东西之内。「internal」对「external」讲:而「immanent」对「transcendental」(超越)讲,这是上、下,超越在上,immanent在下,下于现象之内,就是内在于现象之中。 
一支粉笔成其为粉笔,粉笔的超越面要靠有「道」.与「德」.来使它存在。而照它本身讲,它要靠有一个「物」.与「势」.来完成它。所以,「物」、「势」.是形而下的,属于physical(物理学的)。 
「物形之」.这个「形」.是动词。靠物来使它有形体,有形体也就含着有形状。「势成之」.就是说要靠有一个势完成它,这是属于physical。属于physical就是「内」,内在于粉笔本身说的。照道家看,不单单是社会如此,整个自然物、天地万物都是如此。这就等于儒家说参天地、赞化育,《中庸》就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头一章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词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这是道家的词语。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为什么「尊道而贵德」呢? 因为「道」、「德」.属于超越的,是在物之外使它存在。但它不是一个空存在,它是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当然有形体,在时间里面完成。有形体,在时间里面完成,这就是「物形之,势成之。」「亭之,毒之。」是成熟的意思。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为什么要尊道而贵德呢? 自然如此嘛。这不是上帝安排。没有一个东西命它,而它自然如此。 
总起来说:「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道」.使它开始有存在,「德」.来涵育它,使它存这个存在成一个真实而有润泽的的存在,不是一个干枯的存在。「德畜之」.以后,在「物」.与「势」.的范围内长之、育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这都是在「形」、「势」.的范围之内说的话。在物以外超越地讲,那就是「道生之,德畜之。」 
 最后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三句再返回来超越地给你讲。「道生之」这个「生」.是「生而不有」。道是如此,灿然明白。我们平时说创生一个东西,各有所有权,这个东西是我造的嘛,这是「生而有」。站在道的立场,道生万物,它是「生而不有」,完全是公德。「为而不恃。」这事情是它做的,但它不居功,不说这是依靠我的。「长而不宰。」就是天地万物因之而长,但它不宰制。这个德就是「玄德」。前面有几章都是讲这个意思,这一章就概括那几章。 
你看王弼对于「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所作的注:「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他就是用这一章所言「长之育之,亭之毒之」说明在「有」.的范围之内而为「万物之母。」所以,这是重要的一章,是重要的关键。 
 你能把这几章讲好,你对《道德经》的了解就差不多了。下次我们再讲道家的工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by:幽兰_2020

老子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by:有声的灵渊

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甚巨。此次出版的《老子》,为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楼宇烈参考多种《老子》版本,对文字进行校勘训诂,...

by:CMO无忧宫主

老子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

by:鲲化世鹏

老子道德经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by:2_se3wvp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朗读

by:恒一_照见

老子道德经

中华文化精粹,海洋老师带你进入古圣先贤老子的《道德经》

by:海纳百川一海洋老师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

by:悠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