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2021-07-02 07:00:0011:51 1415
声音简介

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我们看第三十七章,《道德经》上篇最后一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这是对于道的最具体的了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最具体的,这是《道德经》最有名的句子。 
「无为」,王弼注:「顺自然也。」「无为」就等于头一章的「无」。道无为,但它又不停在无为,它又「无不为」。「无不为等于头一章,「有名,万物之母。」「常有欲以观其徼。」那个徼向之「有」。「无为」、「无不为」,总是两个在一起。假定只是「无为」,那就死掉了,它没有作用了嘛。假定停在「无不为」,它就没有本,它所以能「无不为」,那是它以「无为」作本。要不然,你不能无不为嘛。你怎么能无不为呢? 要是你没有「无为」作本,你为了这一个,就不能为那一个。 
所以,「无为」与「无不为」这两个体用是分析地在一起,不是综和地在一起的,拆不开的,是同义语。所以,头一章说: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个「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玄。它无不是无,无而又有,有不能停于有,它又是无。它就来回这么转。「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呼应头一章,也呼应「道法自然。」 顺「自然」就是无为。顺「自然」不是死在这嘛,它是教你「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这样你就能「无不为」嘛。所以,「无为而无不为」,不是分成两段。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从政治上说,落在实用上。干政治的人,无论是侯、王,或是皇帝,你若能守住这个道理,「万物将自化」。不要你去教化他、改变它,他自然会改变。「自化」就是它自然会转化,它自己会该生就生,该长就长。你天天去动手动脚,操纵把持,这个社会一定死的。它不能自化嘛。 
美国没有操纵把持,美国社会不是天下太平吗!也没有出事情。英、美社会是近道的社会。马克思当年就最恭维美国,因为它没有特权阶级。黑格尔的国家论也是照英、美那个模型写的,最能表现黑格尔那套理论的是英、美社会,比较近乎道。中国夏、商、周三代虽然是小康,它近乎王道。 
落后的民族最容易为偏激、反动的理论、观念所影响,所耸动。英、美人不相信这一套,德国人也不相信。中国人为什么相信呢? 就是中国文化的学统丧失了。所以,愈是落后、愚蠢的民族,愈容易接受那一套东西。中国以前有学问的传统,这个学问传统什么时候丧失了呢? 就是清朝三百年。 
 清朝满洲人异族统治中国,影响非常大。为什么说清朝把中国学问传统丧失了呢? 清朝人最讲考据嘛。考据不能代表学问。中国以前讲各种理,从先秦最早讲文理,周公制礼作乐[=yue4],典章制度,那就是文理。到儒家讲道德,孟子讲性善,那是性理。道家讲玄理。那么,名家讲名理,名理就是logic,名理就概括数学。佛教进来就讲空理。到清朝的时候,这些理一个都不懂了,它只懂得一个理,那就是训诂之理。所以,清朝人只懂得训诂之理,学问都没有了。学问只成一个《说文》、《尔雅》之学。知识分子的学问完全只在《说文》、《尔雅》之学,这个国家怎能站起来呢? 这个国家当该亡嘛,当该落后嘛,当该让人家欺负嘛。 
清朝人只懂文字学,其他都不懂了。中国以前都懂嘛,性理、空理、玄理都是思想。一个民族没有思想就没有生命。所以,中华民族到清朝末年不会运用观念,没有观念,只剩一个生物的本能,只有世俗的聪明,世俗的聪明完全没有用的。不会运用观念,没有思想。所以我说,中华民族到清朝末年no idea,no life。那种思想都是自然聪明,都是自然本能反应。狡猾、本能的聪明,这种本事大得很,但一点用没有。这叫做世俗的聪明。顺着自然反应、世俗的聪明,这不是idea。 
自然反应是本能(biological instinct),这一定是趋利避害嘛。那不是思想。清朝三百年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非常大,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都根据清朝末年来的,做八股文章的聪明本事大得很。做八股文的训练是东扯西拉,训练的是有关、无关拉在一起的联想力,它随便找一个题目,叫你破题。它就训练你胡说八道。你有这个胡说八道的聪明就一定能考取秀才、进士。戴东原是清朝最有学问的人,这个人生在西方就可以成科学家,可惜他生在清朝。他只是个举人,考不上进士,就是那个八股文做得不漂亮嘛。所以,做八股文章与做学问完全是两回事情。 
 清朝是这个样子,所以到民国,西方思想进来就没有办法应付,就胡说八道、乱来。知识分子没有办法应付嘛。所以,中国之今日不是偶然的。假如文化是正常的,何至于此呢?妖怪魔鬼的东西怎么能生出来呢? 这就是学问传统失掉了嘛。中国人到清朝末年任何理都不懂,只有世俗的聪明、生物反应的本能,会做八股文章,懂得《说文》、《尔雅》。所以,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就是《说文》、《尔雅》,就是语文。就是胡适之领导的那个系统还是如此,现在那个台湾的中央研究院主要是历史语言研究所嘛。那个历史语言研究所代表中央研究院的精神嘛。历史语言就是语文嘛,连历史也没有,它只讲语文。所以,眼前中国的大学任何系都有前途,都有希望,就是中文系都是一样,没有前途的,没有出路的。 
 中文系最完整的辞章、义理、考据三者都有。辞章是文学,要靠天才,要创造。有几个人有文学天才呢? 义理是属于哲学,但他们不讲这个嘛,结果义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有考据,那个考据就是《说文》、《尔雅》。中文系讲中国文化只剩《说文》、《尔雅》,这个国家当该亡。普天下的中文系一样,都是这个问题。 
港大的中文系不是中文系,它等于东方研究,它的问题是东方人的偏见的问题,它不承认你中国有哲学。所以,它有历史、考据、文学、哲学,一大堆都在里面。到现在中国人还不觉悟。知识分子的头脑如此,你没有办法抵抗这个时代,你不能与这个时代适应。所以,西方进来一固东西,本来是家常便饭,到中国来就成了一个宗教。 
所以,一个文化的学问传统不能扼杀。学问的传统没有了,就没有生命,没有智慧了。西方人有几个传统不断的,科学什么不断,科学从古希腊开始,经过中世纪,到近代长足进步。哲学传统不断,哲学、科学都发源于希腊,一直下来不变的,宗教传统也不断。罗马法,希腊那个邦国城市政治传统也不断。 
 所以,《道德经》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将自化」就是说它不斗别扭,不出事情,它自然就转化、超化了。就像春天一来,冰块自然就融化了。这个「化」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转化、超化、融解的意思。生命很顺适、条畅不凝结、冻结,不出麻烦。 
「化而欲作。」「欲」不一定是「欲望」之欲。「欲」可以解作「想」,「欲作」就是「想作」。作者,兴也。「欲作」就是想出花样。在化之中它突然间想出花样,想有所兴起。道家最反对出花样。出花样就是不自然嘛,就是造作、出噱头、出精彩。出噱头、出精彩是最违反道家的道理的。 
 所以,当「化而欲作」,想要出花样,想要有所兴起,我就马上「镇之以无名之朴」,把它压下去。「镇之」就是把它镇定住,不让它出花样。怎么把它镇定住呢? 就是拿「无名之朴」来定往它。「无名之朴」最好。你想出花样、出噱头,那就是「有名」嘛,所以,「镇之以无名之朴」,把这些都化掉了。 
「四人帮」斗争刘少奇,斗争老百姓,花样多得很,造名词的本事很大。那个花样之多,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中华民族受这么大的灾难,死那么多的人,过去了,大家都忘掉了。灾难从那里来的呢? 就是因为天天出花样。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朴」就是质朴,最原始,没有雕琢,没有斧凿之痕,就是原初的混沌,就是道家所向往那个混沌。「七窍作而浑沌死。」(《庄子》)嘛。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名之朴」就是没有任何欲望。没有欲望就是没有一定的方向,没有出噱头、出精彩。「作」还是欲,无名之朴」是无欲。 
那么「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不」就是「无」,「不」是错字。「无欲」承上句「夫亦将无欲。」这个「无欲」根据前面「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才能无欲。这个「欲」就是人的欲望。「无欲以静」,天下就自然安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by:幽兰_2020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

by:悠悠盟

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我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影响甚巨。此次出版的《老子》,为王弼注、楼宇烈校释。楼宇烈参考多种《老子》版本,对文字进行校勘训诂,...

by:CMO无忧宫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by:冰蓝之温馨之旅

老子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by:有声的灵渊

老子道德经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by:2_se3wvp

老子道德经

书籍信息: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版内容重点: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运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解读出文本的时代意义,钩沉和评点老子哲学思想的贡献,特别是其中具...

by:俏瞧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朗读

by:恒一_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