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上)

2021-06-28 07:00:0014:50 1656
声音简介

牟宗三《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上)


再往下看第二十五章,这一章还是对道的本体论的体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生」指个体存在讲。「先天地生。」就是先天地而存在。这个「生」字就是英文的「exist」。有这么一个东西混然而成,混然而成就是说它是自足的,它本身是个self-sufficiency。这个「混成」是对着「不可致诘」讲的。第十四章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混成」就是自然如此,不可致诘。假如可致诘就不是混成了。说道不可致诘,就是说,它是纯一。假如可以致诘,那就不是纯一,里面有杂多了。那么,这一章的「混成」就是呼应第十四章的「不可致诘」。「不可致诘」,就是不可以问为什么如此而不如彼,有问就有分别。 
第十四章说「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就是这里所说「混成」。「混成」就是说这个东西本身混然天成,天然如此。天成的「成」是副词(adverb)。 你们看王弼注:「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混然不可得而知。」这句话可以说。「不可得而知」就是不可致诘嘛。但「万物由之以成」这句话不行,这句话的关联着万物而说万物之所以成。而依照我们的讲法,这个地方不是说成万物,而是说它自己自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说: 有这么一个东西混然天成。你不能去分别它,深不可识、不可致诘。所以,它本身是个统一。这种东西虽然混然天成,但它先乎天地而存在。中国古经典里面,「生」.就是存在的意思。譬如,《孟子.告子章句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就是一个个体存在所有的特征说性。「出生」就是个体存在。 
「先天地生」就是没有天地万物以前就有,有了天下万物,它还是有。这表示道的先在性(apriority)。也就是说,道不是后天的,是本来有的。说到「先在性」,在西方哲学里有好几种意义。老子这里所言「先在性」是什么意义的先在呢? 这当然不是时间意义的先在。它也不只是逻辑意义的先在。 
什么叫做逻辑意义的先在呢? 逻辑的先在性在中文叫做从义理上说的先在性。义理上的先在不涵着它是形而上学的先在。形而上学的先在性一定涵有逻辑的先在性,但是,逻辑的先在性不一定是形而上学的先在性。这两种先在性不同。你们学逻辑就要有这种逻辑的训练。 逻辑的先在只是在一个推理中作为前提,那个前提一定是先在的条件,结论是根据条件来的,那个条件是先在的。至于那个前提中的东西是不是真有,是不是个实在,它不管,那是不定的。结论必定根据前提而来,至于那个前提对不对,它不管。逻辑是讲前提与结论的关系。逻辑上先在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有实在性,假定你进一步要问它是不是实在,那是另一个问题,那要跨越一步,超出逻辑的范围。 
所以,形而上学的实在性不只是逻辑的先在,它要肯定这是一个真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所表示的道的先在性是莱布尼兹所说的metaphysical apriority(形而上学的先在性),它要肯定这个东西是道,是个真实。道对天地万物要担负责任呀。所以,道的先在就叫做形而上学的先在。 
 譬如,朱夫子所说的太极那个理。他常说「理先气后」,这不是说昨天有个理,今天才有气。这不是时间的先后。在理上说,这个「理」当该在先。理作主动,气跟着理走,气是被动。第一步说「理」.不是时间的先后,这是理上如此。这种先后就叫做逻辑的先。但是,当朱夫子说这个理是太极,这个时候,「理」.不只是逻辑的先,因为它对实在有肯定。所以,「理」.还有形而上学的先在性。朱夫子所说「理」.不只是一个大前提而已,他还肯定它的形而上的真实,它是道。 
你们一定要清楚地分别三种不同的先在性。时间的先与逻辑的先很容易分别。逻辑的先与形而上学的先分别在哪里呢? 就是前者不涉及存在,而后者涉及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孤单单的,看起来它好像很寂寞,事实上它不寂寞。我们这些人都要相濡以沫,都是有条件的。肚子饿要吃东西嘛,要靠有家庭、有父母兄弟,靠有这个有那个。这个当然不寂寥嘛。我们现实上都是互相依靠,互相维护。互相帮助,这是人间的温暖。  道本身是绝对的,它是一切东西的标准,它不依靠旁的嘛。从道不依靠旁的这个地方讲,用具体的词语描写就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这两句话表示道的自足性、永恒性,永恒存在。 
「周行而不殆。」「不殆」就是不竭。不能穷竭。道不会跑来跑去嘛,那么,为什么用「周行」这两个字呢? 「周行」这两个字是象征的意义呀,象征什么呢? 「周行而不殆。」就象征道的遍在性。「周」是周遍。「周行」就象征凡是有东西的地方它都能跑到。 
所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是说它的先在性。「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这是说它的自足性与永恒性。「周行而不殆。」这是说它的遍在性。具有这三性的这么一个东西可以作天下母。说它「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说它的有性。 
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名字,所以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随便加上去的。接着又说:「强为之名曰『大』。」这一句很有意义,谁能讲通这一句,我就承认他有哲学天才。 
下面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你们看王弼的注:「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逝也。远、极也,周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逝,故曰远也。不随于所适,其体独立,故曰反也。」这个注注得不错,注得很好。这代表一个智慧。王弼这个人很聪明。 
「逝,行也,不守一大体而已。」什么叫做「不守一大体而已」呢? 你要是光停在「大」这里,就是大而不能化嘛。所以王弼的注就说: 不仅仅守住一个大体就算完了。「大体」是「大」之体,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generalize。仅仅守住一个「大」之自体,那就不能大而化之。你守住这个「大」,就是孤零零停在这,那是死大。死大不是真大。所以,一定要把「大」.软化、柔化。 用什么软化那个「大」呢? 假如用图画式的语言,就是通过「逝」。什么是「逝」呢?逝就是流,流逝。假如是死大,那就停在这,不流了。流逝不能表现我的伟大嘛。「逝」就是软化那个「大」,通过流去软化那个「大」。所以王弼说:「不守一大体而已。周行无所不至,故曰逝也。」从「周行」那个地方来了解「逝」。这是个活动字,是图画式的语言。 
这一章用的是图画式的语言,《道德经》大体都是用的图画式的语言,因为都是用具体的字来描写。西方讲纯粹哲学,那是用概念的语言。用概念的语言,那是一定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用这种图画式的语言。图画式的语言都是形容词语、描写词语。 
 通过「逝」、「远」、「反」这三个字了解这个句子的方向,你先了解这三个字,然后才决定文句。「逝」是流逝,通过流逝软化「大」。但只是流逝,假定只是个直线的流,那么,一直流下去了。「逝曰远」这话不错,但是,这不是直线的流,所以接着说「远曰反」。「逝」、「远」、「反」,这是个曲线,是个圆圈。「反」.就是又回来了。这样就把那个大相软化了。把大相软化才能合道。这是道家的曲线的智慧。曲线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智慧本来就是曲线的。曲线是圆的。 
 假定方就不是智慧了。但是,「方」.也不错。天地间有方正的意义,那是难的。「圆而神」的人少而又少,第一步先做个方正的人,那也不容易。所以《易传[=zhuan4]》有两句话:「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系辞上传[=zhuan4]〉)这是很重要的句子,是theme sentence。 
 西方的文化是「方以智」.的文化,中国的文化是「圆而神」.的文化。西方文化不管是科学方面、民主政治方面,或是宗教方面,总是「方以智」.的精神,它不圆的。所以,从境界方面讲,它不高。尽管它很行,因为「方以智」.能挺起来。「方」.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这一步一定要经过的。中国文化「圆而神」所谓的境界当然很高,但就是这个「方以智」的精神不够,所以现在才垮掉了。就是中间层没有撑起来,就吃的这个亏。要靠方的东西才能撑起来嘛。好像一幢房子要靠有一个架子,这个架子能够撑起来成一座building。 
 儒家也重视「方以智」.这一方面呀,可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是喜欢、向往「圆而神」。孔子就很重视「方以智」.的精神,孔夫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yue4]。」(《论语》).道德的意志(moral will)胜利,礼胜利。「克己复礼」就代表胜利。所以,moral will代表奋斗,把感性压下去,与罪恶斗争,与魔鬼争。所以,圣人说:「克己复礼。」非要斗争不可,不斗争不能显出道德来。这是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就是道德。第三阶段是「成于乐[=yue4]」。 
圣人把「乐[=yue4]」.看得境界最高,乐[=yue4]代表谐和。乐[=yue4]的境界就是「圆而神」.的境界。「圆而神」.必须经过「立于礼」,假如没有「立于礼」作媒介,作中间阶段,这个「圆而神」不可靠的。「圆而神」.可以很好,也可以很低、很坏,很低就是愚蠢,愚蠢致极就是残暴。这是时代的症结。所以,「方以智」.这个中间层的东西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现在要求现代化,还是这个问题。 
 西方文化上上下下整个精神是彻底的「方以智」,就是讲宗教还是「方以智」的精神。你说它不高,但它很行。它首先把第一步做好,制度确立下来,你不能随便倒。你不能说要自由就随便倒。这就是法治,法治当然不是最高,法治那里有「圆而神」呢? 但你不能天天「圆而神」嘛,天天「圆而神」,那成了假神了。这个就是文化问题,这是随时要注意的。不注意这个问题,中华民族就不能往前进。我们现在要学西方哲学、念逻辑、训练西方的概念思考,社会生活要讲民主政治、法治,这都是「方以智」的精神。这方面中国到现在还不够嘛,就是你的头脑很难现代化,很难概念化。不能概念化,就永远不能现代化。 
老子拿「逝」软化「大」,拿「远」软化「逝」,拿「反」软化「远」。这三个字就是孟子一句话:「大而化之之谓圣。」老子用三句话说,孟子一句话就够了。老子说的不是人,而是道,是我们对于道的体会。通过「逝」、「远」、「反」才能体会道本身,恢复具体的道。要不然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老子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传世作品《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

by:鲲化世鹏

老子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老子道德经,老子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

by:有声的灵渊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

by:幽兰_2020

老子道德经

中华文化精粹,海洋老师带你进入古圣先贤老子的《道德经》

by:海纳百川一海洋老师

老子道德经

八字解读人生,风水改变命运

by:2_se3wvp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

by:冰蓝之温馨之旅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

by:悠悠盟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朗读

by:恒一_照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