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二十九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2023-07-03 13:06:3910:53 2623
所属专辑:岭南的乡愁
声音简介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五章  一船生丝一船银

一片片鱼塘,纵横交错;一畦畦桑树,青翠欲滴;一船船新丝,在河涌间穿梭......这曾是佛山大地上最美丽、最动人的田园诗。

(图/桑基鱼塘

       笔者以为,桑基鱼塘的兴起主要可以分为五大因素。
       一是悠久的历史传统。珠江三角洲的暖湿气候也适宜养蚕,养蚕吐丝一直是珠三角显著的地域特色,早在两汉期间,珠江三角洲就已有种桑、饲蚕和丝织生产记录。顺德先民种桑养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据《顺德县志》等记载,早在宋代,龙江堡龙首村和龙山堡沙富村已兴起桑蚕种养业。明清各本《广东通志》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龙山土丝年纳税25两(每担土丝税银6钱)白银,可见当时桑蚕生产已有一定规模。龙江出产的象眼绸“玉阶”、“柳叶”等产品列为贡品。
       二是有利的地理条件。这种地理条件并非先天具备,而是佛山人智慧的结晶,是佛山人改造自然的结果。桑园围的修建,避免了洪水的肆意侵扰,为桑基鱼塘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早在明朝,每年冬至前后,南海西樵、沙头,顺德龙江、龙山等地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树用来养蚕,蚕粪便用来喂养鱼。地基与鱼塘的比例,也并非异想天开,而是根据桑叶、蚕沙和每亩塘鱼产量所需要的饲料和塘泥的沉积量等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规划。一般来说,呈“六水四基”或“七水三基”的比例。此外,蚕丝的产出率也得到了提高。从明代开始,顺德人创造了浴水法孵化蚕种的技术,这种方法不但增强了幼蚕的免疫力,减少了病害,还缩短了孵化周期,使原有的一年五熟增至七熟,甚至八熟。

(图/鹭鸟天堂
       三是宗族的力量。著名经济史学者叶显恩认为,珠江三角洲是中国宗族势力强固的地区之一。强大的宗教势力对桑基鱼塘的兴修,尤其是对“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热潮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桑基鱼塘的基础是沙田历史上,尤其是明清珠江三角洲沙田的开发与宗族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珠江三角洲的大宗族,拥有雄厚的物力、财力,对沙田的开发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沙田的大规模开发又为珠江三角洲宗族势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二者成互动关系。此外,各大家族都是族田,可以集中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作物。“弃田筑塘,废稻树桑”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需要宗族的强大后盾。
       四是丰厚的经济回报。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佛山人向来务实,丰厚的经济利益,正是桑基鱼塘兴盛数百年的最大推手。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桑时一月一摘,摘而复生,月可得叶五百斤,蚕吃之得丝四斤,家有十亩之地,以桑以蚕,即可充十口之食矣。”晚清诗人张琳在诗中也写道:“剥茧茅寮傍水边,柔桑墙外绿含烟。鱼蚕毕竟收成好,十亩基塘胜种田。”桑基鱼塘的本质是循环经济,用最小的投入,达到最大的产出,从而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桑基鱼塘的兴起其实与海上贸易的兴起休戚相关。 1522年,明朝封闭了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两港,广州成为生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各地生丝经由广州输出。又过了31年,葡萄牙侵占澳门,外国商船陆续进入,开通了往里斯本等欧洲各国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促使广东生丝对外更加畅销。当时,敏锐的顺德人看到桑蚕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从那时开始,顺德缫丝业开始迅猛发展。到了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州一处,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19世纪40年代,法国因蚕病严重,生产受挫,生丝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外商涌入广州大量购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纺织品奇缺,许多军队,尤其是空军的降落伞需要大量生丝制作,因而价格飙升。1915年,生丝价格每担港币680元,1920年升到1550元,1922年暴涨到2200元。1925年的《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记载:数年来“粤丝价涨,农民多曾拓桑基”,老的基地如顺德已“悉是桑基”。广州是丝织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而集散地则在佛山,各地纱绸大都运至这里转出口。这时广东所拥有的缫丝厂和丝车数量均居全国之首位。从资本上来讲,也仅次于上海而居全国第二位。数据显示,1926年,每担生丝可换好米 200 担,顺德全县桑田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80%,平均亩产桑1.3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顺德生丝出口占全省80%。因此,“全省商业之荣枯,市面金融之盈继,及人民生计之难易,莫不与粤丝贸易有直接关系”。

(图/鹭鸟天堂
       四是技术的进步。在千百年的岁月中,自制的手摇机进行缫丝一直在延续。清光绪初年,另一种用脚踏的缫丝机被制作出来。1873年,南海人陈启沅在越南见识了法国蒸汽机工厂的好处后,深受震撼,回到故乡简村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蒸汽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这标志着缫丝技术的改进。虽然蒸汽只用来煮蚕,并非作动力之用,但在当时已是一大进步,一个女工可抵十余人之工作。次年,顺德人温子绍在龙江开办了顺德第一间机器缫丝厂。随后,佛山各地的缫丝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史料记载,1922年,仅南海县一带的丝厂就有30多家。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促进了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珠三角种桑养蚕业(农业)、机器缫丝业(工业)、生丝贸易业(商业)的发展。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岭南的乡愁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

by:魅力岭南

二十人讲二十大

“二十人讲二十大”栏目是中央团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的新实践。20名青年教师,通过20个短视频,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二...

by:中央团校

乡愁

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永远是心底的牵挂

by:芝萓

乡愁

如果还有乡愁父亲的家在山西平遥,母亲的家在陕西佳县,他们长大后一路奔波,几经流离失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西安、安东(现名丹东)都有他们临时的家。抗美援...

by:王京荣山西民歌

乡愁

乡愁作者:刘国辉那座老屋,一直在梦中父亲的老狗,和他的身影依稀那个路口,也许会出现他我,不敢回望村口我知道,那条路口是你远去的脚步与背影多少年后,...

by:西北汉_9M

都二十了

关晓彤新歌《都二十了》献给长大的自己!有憧憬,有个性,更懂事,更热血。敢爱敢恨,不听闲言碎语,敢做敢当,随性而不随意。二十岁,不辜负自己,不辜负青春,刚好,一切...

by:华语音乐

年味乡愁

新春之际,集合各路声音大咖,录制了悠扬的声音专辑,为广大听众说新年。本套专辑名叫年味的乡愁,节选中国散文大家的经典篇章,用声音描述美好的过年景象。其中,包括春酒...

by:锦绣太原城

记住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保护传承中增进文化认同,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节目主题:记住乡愁,传承文化主播介绍:喜马资深听众,创作新人主播寄语...

by:锦绣岛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