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乡愁》第三十一集(作者:盛慧,朗读:李建平)

2023-07-03 13:06:3807:39 2669
所属专辑:岭南的乡愁
声音简介

                    岭南的乡愁

                 【佛山古村落】

佛山人对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守望,对本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使许多历史的印记得以保存下来。时至今日,河涌交错的佛山大地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原生态村落,村民们也依然沿袭着世代相传的习俗,可以说,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精神的初地,这些古老的村落正是佛山人乡愁的居所。


第五章  一船生丝一船银

一片片鱼塘,纵横交错;一畦畦桑树,青翠欲滴;一船船新丝,在河涌间穿梭......这曾是佛山大地上最美丽、最动人的田园诗。

(图/逢简水乡)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如今,桑基鱼塘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佛山的古村落里,仍然可以寻觅到当年的印记。比如顺德勒流,有一个叫众涌的地方,是标准的岭南水乡,这里水网密布,从遗存的老房子中,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行走其间,你会发现两个废弃的码头,你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码头,曾经这里可是众声喧哗,热闹之至,河涌里挤满了木艇,因为,这码头边上曾经是顺德最大的桑叶交易集散地,谓之“桑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顺德蚕丝业名噪一时,是南方缫丝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并形成一条龙产业链,龙头在容桂,缫丝业发达;龙身在杏坛,养蚕者众;龙尾则在勒流众涌,乃桑叶、蚕春(卵)的批发集散地。码头边上仍然有破旧的蚕春铺,当年的“作记蚕春”、“义记蚕春”、“协利蚕春”、“怡怡蚕春”,每日早上四五时即开市,一日交易量多达2万斤,如今,它们已经残破不堪,只剩下岁月的遗照。

(图/逢简)

       相比众涌的落寞,逢简则要幸运得多。一进村庄,就仿佛进入了一段被遗忘的时空,微风中弥漫着历史的芳香,小桥、流水,河面上泛动的一叶叶轻舟,阡陌纵横的石板路、满目沧桑的古宅,还有随处可见的古树,像一幅古韵悠悠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村庄里,到处都是悠然自得的场景:渔夫划着小船,把渔网轻轻地撒向河面;老人们将鸟笼挂在古树下,一边抽烟、一边聊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河埠边挽着裤脚在洗鱼,旁边的一只小猫咪,流露出惹人怜爱的渴望眼神……

       逢简过去十分繁华,有“小广州”之称,其养蚕缫丝很发达,至今还保留了当年的买卖蚕茧和缫丝的工棚与码头。据载:同治十年就有手工业缫丝生产者了。丝织业繁荣时,村内有三个缫丝市场,30多间丝织厂,几百台织机,一千多工人日夜不停地织丝。逢简因水而兴,四通八达的小河涌,流淌的全是财富。一船船蚕丝运往广州等地,全省客商也从这些小河乘艇远来,采购蚕丝,使这个美丽的村庄,获得了“南国丝都”的美名。  

       村中的明远桥是顺德现存文献记录中最早的三孔石拱桥,它建于宋代,历经了时光的磨损,被青苔染绿的石狮子,仍然憨态可掬。被风吹皱的宁静河水,倒映着房舍,它见证多少的风雨,多少的往事啊……我站在桥上,吹拂着清甜的微风,想象逢简当年的繁华,仿佛听到缫丝厂开工的汽笛声,听到女工们慌乱的木屐声,听到机器的轰鸣声……

(图/逢简)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浮沉,时至今日,桑基鱼塘已经渐行渐远,但它却是珠三角农耕时代最有特色的生产模式,是生态农业的典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为珠三角的富饶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昔日的“桑基鱼塘”,就不会有富饶的珠三角。

       桑基鱼塘虽然已经成为了历史,却是不能忘记的辉煌记忆。它记录了佛山从农业转向工业,再转向商业的嬗变过程。它造就了佛山人放眼全球的视野,造就了佛山人海纳百川的胸怀,也造就了佛山人应时而变的智慧。它是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暗藏着佛山人的性格基因,也寄托着佛山人的美丽乡愁。

       让人欣慰的是,在南海区西樵镇的七星村至今仍保留着桑基鱼塘的面貌,被称为珠三角桑基鱼塘的“沧海遗珠”。1972年,该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桑基鱼塘”农田示范区,并留下“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评语。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