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77章(女声)

2024-03-17 09:28:5409:01 124
声音简介

七十七、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析:译文还是要看的: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天之道”非常有意思。我们的老祖宗把千差万别的事物归类为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一个相生的过程。如果总是一直相生,刹不住车怎么办?法界就这么奥妙,就给它来个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很奥妙的关系。

这么一来,十法界尽管不断地生灭变化,却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使所有的事物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老子举张弓射箭为例,“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都是为了说明“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很多人都想改变命运,于是利用风水、姓名等对自己的八字的五行做些补救,也是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实话告诉大家,要是碰上真有本事的人帮忙,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也远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大,何况现在从事这行业的忽悠者多。

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个“人”指的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世俗人都喜好“锦上添花”,谁如果有钱有势,我们就给他送礼,巴结他;如果他走麦城,我们就尽可能地躲避他。本人因为曾经风光过,也走过麦城,所以两种境况都感受得真真切切。回过头去看,风光也只是一场梦,落魄也只是一阵风。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我们世俗人为什么老是没有多余呢?因为我们贪心不足,不管我们有多少车、多少房、多少钱、多少孩子,我们还是要往前追求,所以也就注定要烦恼一辈子。而得道者呢?哪怕他看似什么都没有,但他觉得有手可以干活,有脚可以走路,有空气可以呼吸,有水可以喝,有大自然的美景可以看,有健康的身体,有快乐的心情……总之,什么都有!当然,这只是表象的解释。

从根本上说,得道者拥有十法界,万事万物都只是他家里的闲家具,不管他怎么舍出去,无非是从这间房搬到那间房而已,还是他的。有个人我告诉他守真如,守着守着,有一天突然笑了:十法界都是我的,我还守什么呀!这就是真修行,开始就得“守”,但“守”到一定时候自然将“守”扔了,于是,大自在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说得道者品德高,是站在我们世俗人的小我角度说的。对得道者来说,连“德”都不住,连得道的心都没有。反过来看我们世俗人,哪怕拥有整个地球的财富都属于无穷小,因为法界无穷大的。所以,我们是真正的穷人,抓取一生也就理所当然了。

那么,我们世俗人有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穷困”面貌呢?当然有!试想,我们两条腿是凭着努力工作换来的吗?两只眼睛是凭着博士学位换来的吗?整个生命是凭着挖空心思换来的吗?要这么想,我们就拥有很多很多,而且这些无一不是法界赐予我们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换位思考,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欠缺什么。我们之所以“穷困”,都是小我之心害的。

注意,只要不悟道,不管多了不起的人都只是“小我”。事实上,想悟道、得道的人多如牛毛,问题是,大家全是以小我之心去求开悟,谁知只要我们的意思一动,早已离道十万八千里,还怎么可能开悟呢?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自恃己能、居功自傲是我们世俗人的事,对得道者来说,他有没有才能、有没有功绩,自己都没有什么感觉,有就像没有一样,怎么会像我们世俗人一样自以为了不起呢?

最后说“其不欲见贤”。一个人但凡觉得自己“贤”,就一定会表现出来,得道者因为无我,所以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如果把他解释为不爱表现自己,那是错的。现实中确实有不爱表现的人,但依然是凡夫心,不能与得道者相提并论。

关于“得道者”,有必要补充说明一下。世俗人要么将得道者神话,要么用“人”的优秀品格往得道者身上套,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得道者但凡只要有这个肉壳子在,就会有人相上的某些缺点,有时候看起来甚至一点也不优秀,就像个普通人,根本不是我们头脑中高大上的形象。

而且,就算是得道者某些业报也还得受,比如六祖就曾遭行昌暗杀未遂。六祖深知其中的因缘,明知道行昌来暗杀他,不仅不恨他,还早早的准备好十两银子,待讲法毕,弟子们离开后,他静待行昌出现,说是只欠你的钱,不欠你的命,行昌幡然悔悟。待机缘成熟后,六祖又收他为徒,取名志彻。

要知道,但凡有得道之心,他就还是个凡夫,所以从根本上说,无道可得,无佛可成。但是如果我们因此就认为没有佛,没有菩萨,那也是错的,因为不得而得是真得!听高人说,他经常跟各个佛菩萨打交道,佛菩萨们还给了他很多世间得不到的东西,听得我心都痒痒,只是没法判断真假。不过从他帮我处理完某些问题之后,我的身体立马有明显反应来看,他说的是真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佛道一如道德经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一共81章,它汇聚了老子李耳的哲学思想,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

by:宙斯宇

佛道一如道德经

本书作者山顶洞人,以道解道,观点得到,直指人心。揭示了佛与道的无二法门,愿诸位有缘人,读后能有所感悟,皆大欢喜。【特别声明】节目中的章节「标题」是朗读者根据自己...

by:枫烨无住

紅爺戏说|佛道一如道德经

还道德经一个公道颠覆三观即可入道老子是站在“道”的高度俯瞰宇宙的,而所有解《道德经》的人都是站在地球上仰望星空。即使用最高倍的望远镜,看到的星空也是极其有限...

by:江湖紅爺

佛道一如道德经-山顶洞人

《道德经》真可以说是一部万宝全书,是一部人人值得学习的书,不管从政、从商、从军、从工、从农、从学等等,拿了《道德经》都有用,都可以从中找到他需要的营养。所以,我...

by:鹤严之声

佛道一如道德经(山顶洞人)

佛道一如道德经(山顶洞人)

by:如如青山

佛道一如道德经(男声女声合辑)

山顶洞人(本名暂未考证),据说,他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

by:禅说者也

佛道图

【内容简介】在中国西南滇川藏毗连且与印度、尼泊尔近邻地段,有一条古老的茶马互市通途,史称天竺古道。古时,它是藏族、纳西族原始宗教笨教和东巴教的传播渠道。后来,先...

by:林间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