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7-9课 简答题

2024-01-17 20:35:5418:34 320
声音简介

古代汉语  第7-9课 简答题:

1.【1910】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詞哪些是使動用法,哪些是意動用法,並據以說明兩種用法的不同。

(1)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2)下義其罪,上賞其姦。

(3)反欲鬭兩主,觀禍敗。

(4)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5)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6)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项王。

答案:使动用法:(1)苦(3)鬭(5)下(6)從。意动用法:(2)義(4)美

两种用法的不同:使动用法表达的是“使宾语……”,是客观的结果;

意动用法表达的是“认为宾语……”“把宾语当作……”,是主观看法。


2.【1101】結合下列句子,說明如何利用語法結構判斷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1)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2)既來之,則安之

(3)以正君臣,以篤父子。

(4)强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答案:(1)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所高” 。

(2)形容词后面加代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如“安之”。

(3)形容词后面加名词或名词短语,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一般活用为动词,如“正君臣”。[篤父子]

(4)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如“能贫”。


3.【1110】結合下麵例句,說明如何利用語法結構判斷形容詞用作動詞的現象。

(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2)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3)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4)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答案:(1)形容词“美”后加代词“我”,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全”后加名词“國”,又不能构成修饰关系,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潔”前有能愿动词“欲”,活用为动词。

(4)形容词“高”放在“所”字后,活用为动词。


4.【1804】結合下列例句,說明古代漢語,普通名詞做狀語的主要類型。

(1)童子隅坐而執燭。

(2)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3)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4)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答案: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由……”等意思。

隅,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有“把……当作……” “像对待……一样的”等意思。

客,名词作状语,把……当作客人对待。

(3)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有“像……一样的” “像……似的”等意思。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

(4)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和依据,有“用……”或“拿……”等意思。车,名词作状语,用车……。


5.【1210】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说明其活用类型。

(1)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2)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施行也。”

(3)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4)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

答案:

(1)君,名词用作动词。

(2)卑,形容词使动用法。

(3)寶,名词意动用法。

(4)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6.【1510】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詞活用現象,並據以歸納名詞活用的類型。

(1)驢不勝怒,蹄之。

(2)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3)筑室百堵,西南其戶。

(4)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

(5)孟嘗君客我。

(6)故君人者,勞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答案:类型 1:名词用为一般动词。如(1)“蹄”、(6)“君”。

类型 2:名词的使动动法。如(3)“西南”、(4)“宦”。

类型 3:名词的意动用法。如(2)“义”、(5)“客”。


7.【2010】解釋下列句中加下劃線名詞在句中的意義,並說明其語法特點。

(1)空以身膏草野,誰復知之!

(2)今欲並天下……制海内,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3)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4)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答案:

(1)膏,滋养,名词活用作动词。

(2)臣,使……成为臣下,名词使动用法。

(3)刑,把……当作法则,名词意动用法。

(4)水,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


8.【1704】指出下列句中的名量表示法,並歸納類型。

(1)今之爲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2)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

(3)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4)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

(5)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6)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答案:

(1)数词+量词+名词。如例 1。

(2)数词+名词。如例 2、例 3。

(3)名词+数词。如例 5。

(4)名词+数词+量词。如例 4、例 6。


9.【第九課教材作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答案: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双亲”;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2)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远”。

(3)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著”。

(4)平旦,廣乃歸其大軍。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返回”。

(5)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除”

(6)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答案:“目”名词用作动词,以目光示意。

(7)空以身膏草野,誰複知之!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滋养。

(8)女爲悅己者容。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


10.【第九課教材作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名詞作狀語。

(1)日食飲得無衰乎?

答案:“日”时间名词作状语,每天。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答案:“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3)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答案:“道路”名词作状语,在道路上。

(4)夜半,胡兵以爲漢有伏軍於傍欲夜取之,皆引去。

答案:“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

答案:“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6)夫山居而穀汲者,膢臘 lǘlà而相遺以水。

答案:“山”、“谷”都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7)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

答案:“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8)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答案:“贾”名词作状语,用商人的方法。


11.【第十課教材作業】分析下列句子中數量表示法的類型。

(1)昔鬥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 [数词+量词+之+名词]

(2)於是乎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 [名词+数词+量词]

(3)恃二先君之所職業。 [数词+名词]

(4)殺一牛,取一豆肉,餘以食士。[数词+名词;数词+量词+名词]

(5)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名词+数词+量词]

(6)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数词+动词]

(7)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数词+动词]

(8)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牛一、羊一、豕一。[名词+数词]


13.【第十課教材作業】分析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數詞表達的異同。

(1)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 [整数前通常不加一]

(2)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分母十分十之十分子”]

(3)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 [整数零数间不用零-加有/又字]

(4)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直接用基数词]

(5)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 [用基数词加“倍”表示倍数]

(6)三五明月夜,四五蟾兔缺。 [表示几倍于某个数,用“倍数十基数”]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分母+分子]

(8)鄒忌脩八尺有餘。 [约数:加“将、且、可、约、所、余、许、数”]


14.【第十一課教材作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副詞,並注意它們的用法和意義。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答案:皆,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都”。不,否定副词,表示一般否定。

(2)《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

答案:唯,范围副词,表示限定,“只”。

(3)成事不說,遂事不諌,既往不咎。

答案:不,否定副词,表示一般否定。既,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已经发生,“已经”。

(4)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答案:不,否定副词,表示一般否定。必,情态副词,表示肯定,“一定”。

(5)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áo 随而哭之。

答: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即将发生,“将”。

(6)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數使诸侯,未嘗屈辱。

答案:不,否定副词,表一般否定。数,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多次”。

未,否定副词,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没有”。

尝,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曾经发生过,“曾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王力古代汉语

王力《古代汉语》课文朗读,白云出岫录制

by:白云出岫

古代汉语 王力 古汉语通论

读得比较匆忙,有的例句不在原文语境中就读错了,还有些繁体字不熟悉,欢迎指出!

by:小困困困困困困

徐宗才_古代汉语

徐宗才《古代汉语》课文朗读录音,由白云出岫录制

by:白云出岫

古代汉语选文朗读

古代汉语选文朗读,学文言文必备

by:东山散人的后花园

00536古代汉语~文选86篇

古代汉语所有文选,文字部分已与教材矫正,大家放心观看。古汉语和英语学习是一样的,要培养语感,希望大家大声读出来,不要只听不读。你看我读的这么难听不是还厚着脸皮录...

by:付俊虎读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