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魏晋南北朝:绝望之花,虚无之果

2022-11-20 20:21:1223:58 58
声音简介

四、葛洪和王嘉
由“明神道之不诬”再往前一步,大概就是“求神仙”了。魏晋以来有名的道士有两个,一个是葛洪,一个是王嘉。两人都有著作传世:葛洪著有《抱朴子》,分成内外篇,外篇讲政治,内篇讲道教修炼斋醮等等,还有《西京杂记》,记汉朝长安各种轶闻趣事,又还有《神仙传》,是学刘向的《列仙传》给神仙们立传的;王嘉最有名的著作,是他的《拾遗记》,是继承《山海经》的传统,讲海外仙山和各种奇闻怪谈的,内容虽诞漫无实,语言却典雅华美,对后世影响颇大。
虽然两个人都一样是有名的道士,但命运却颇不相同,葛洪后来是活到八十一岁,老死在罗浮山里,王嘉却是大概在公元387年的时候,死在了后秦姚甚的刀下。
先说王嘉。王嘉是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字子年,生年不详,只知道他最早是隐居在东阳谷(在今陕西渭南县)。他隐居的方式极是夸张,不食五谷、清虚服气也就罢了,还在山上凿岩而居,结果他的名气被弄得很响,竟有几百个弟子学他的样子,在东阳谷凿岩而居。后来遭遇兵乱,他便抛下那几百个弟子,跑到终南山去,搭了个茅草庵,又在那里隐居,没隐居多久,他的徒弟们又跟着来了。结果被前秦的皇帝苻坚知道了,就把他请到了长安城里,给他好吃好喝好住。王嘉以善于预测而知名于世,苻坚干什么事之前,都要先到他那边去请教。比如苻坚要带兵去淮南打仗,派使者去问这事可行不可行?王嘉却说什么“金刚火强”,又骑上使者的马跑了一圈,回来坐在胡床上,一言不发,弄得大家都莫名其妙。苻坚又问他“国祚如何”?王嘉说“未央”,结果大家都以为是“国祚绵长”的意思。可是第二年苻坚大败于淮南,于是大家又把“未央”解释成“未殃”了,因为那一年是癸未年,“未殃”就是未年要遭殃的意思。后来姚苌发兵占了长安城,与苻坚的族孙苻登对峙,他对王嘉依旧十分敬重,不过也不知是姚苌比苻坚聪明,还是比苻坚狠毒,这一次王嘉的故弄玄虚没有保住他的命,反倒让他把命给送了。姚苌要发兵去打苻登,问王嘉是成还是不成,王嘉说:“略得之。”便是“约略可得”、“大概可得”的意思,姚苌自然大怒,三军用命之时,你竟还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话来糊弄我,当即就把王嘉给杀了。后来《晋书》里面说,其实王嘉的意思是“子略得之”,因为姚甚的儿子姚兴字子略,后来果然是他打败了苻登,统一的北方。
   王嘉的预测其实就是左右观望、故弄玄虚,作为一种保命之道,本也无可厚非,但说到底也只是微末的护身术罢了,统治者觉得你可用的时候,对你恭敬得很。便如王嘉,当他刚到终南山的时候,公侯以下全都去拜见,秦主苻坚累征不起,风光得很。一旦人家觉得你没有用了,杀你也不过如同捏死一只蚂蚁,却哪有你反抗的余地?
葛洪的下场就比王嘉要好得多。他是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字稚川,《晋书》中说他生性木讷,一心读书向学,不知嬉戏交游。他先是跟他的从祖葛玄(葛玄又是左慈的弟子)的弟子郑隐学炼丹。后来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道术,还娶了鲍玄的女儿为妻。公元326年的时候,干宝举荐葛洪代己为著作郎,葛洪以“年老欲炼丹”为由,力辞不受。他听说交趾(今之越南)一带有很多丹砂,便求为勾漏令,一溜烟跑到岭南,躲进罗浮山里,不问世事,一心一意地炼丹去了,后来一直活到八十一岁,在当时是少见的高寿了。《晋书》评价他说:“在德与真里游玩栖息,超然于世事之外。全生保命之道,还是他最优异啊!”
  葛洪比王嘉要聪明得多,但或许也与两个人的性格不同有关。王嘉隐居还弄了几百个弟子跟着,十分张扬;葛洪说隐居炼丹就是隐居炼丹,他自己在《抱朴子》的序中也说:“藜藿有八珍之甘,蓬荜有藻梲之乐也。”那是说,藜藿这样的普通蔬菜,其实也像山珍海味一样好吃;住在茅棚里,也和住在高屋华厦中一般快乐。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也在两个人的作品中清晰地表现出来。
  《神仙传》文字朴拙,记事多短小,实为《抱朴子》内篇的辅助教材,比如下面这则《黄山君》:
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年数百岁,尤有少容,亦治地仙,不能飞升,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为《彭祖经》,得《彭祖经》者,便为木中之松柏也。 .
  其意大略是:黄山君修行彭祖之术,数百岁了面貌还很年轻,他只修行地仙,不愿意飞升上天。彭祖离开之后,他追忆彭祖说过的话作《彭祖经》。能够得到《彭祖经》的人,便能成为树木中的松柏一样的人物。
  其中也有稍长的,比如与《黄山君》同在卷一的《彭祖》,但其内容又多是讲述道家修炼之法,没有什么趣味,长而有趣味的,比如卷三的《王远》:
  东海人王远,字方平,曾举孝廉为郎中,官至中散大夫。他学问渊博,尤精于天文图识河洛之学,通晓天下大势吉凶。后来他弃官去修道,道成之后,汉桓帝请他出山,他不出,汉桓帝就让地方的长官用车硬把他拉到京师。王远低着头闭着口,不肯答诏,又在宫门的门板上题了四百来字,讲述方外之事。汉桓帝十分厌恶,命人将这些字刮去,但墨都进到门板里去了,把外面的字刮掉了,里面的字又显露出来,怎么刮也刮不完。王远没有子孙,他的家乡人世代相传地供养他。东海郡有一个人,曾经做过太尉的,叫陈耽,为王远造了一个道室,早晚都去朝拜,不过他只是祈福消灾,并不向王远学道。王远在陈耽家里待了四十多年,陈家没有人生病也没有人死去,六畜繁息,种田养蚕都大丰收,子弟做官也能高升。后来王远对陈耽说:“我运数将尽,要走了,明天日中的时候就要出发。”第二天王远果然死了,陈耽大哭:“先生离我而去了,我该怎么办呀!”他为王远准备了棺材,但是三日三夜之后,王远突然失踪了,只剩衣服在棺材里,连衣带都没解开,好像蛇蜕一样。
后来,王远要到括苍山去,经过吴地的时候,顺道到小吏蔡经的家去。蔡经虽然只是一个小吏,但是据骨相上看却是应当做神仙的。王远知道这个,所以才到他家去。王远对蔡经说:“你命里注定可以升仙,所以来取你以补仙官之数,但是你从小就不明白道的奥义,气少肉多,不得上升,应该尸解。尸解很简单,就好像从狗洞里钻过去一样。”
王远走后不久,蔡经突然全身发热,他的家里人把水浇在他身上降温,就好像浇在烧焦的石头上一样。这样三天过去,蔡经瘦得只剩骨头,他躺在床上盖上被子,忽然就不见了,被子里面只有他的皮肤,就好像蝉蜕剩下的壳一样。又过了十多年,蔡经忽然又回来了,他走的时候年纪已经老了,现在回来反倒年轻了许多,头发都重新变黑了。他对家里人说:“七月七日王君要到我们家里来,你们快准备几百斛吃的,好供应王君的从官。”
到七月七日的时候,他家里人从邻近的人家借来许多盆甕,做了几百斛吃的摆在院子里。王远果然来了,老远就听到了金鼓箫管人马之声,这声响越来越近,大家都害怕起来,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直到王远来到了蔡经家,大家才看到他,派头大得很,“著远游冠,朱服虎头鞶裳,五色绶带剑,少须,黄色,长短中型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也”,又有十二个用蜡蜜封口的玉壶,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连为他敲锣打鼓的那些从官也都是骑着麒麟从天上飞下来,而不是从路上走过来的。王远进了蔡经家,他的那些从官就不见了,只见到王远一个人。
  王远见了蔡经的父母兄弟,坐定了之后,便说要叫麻姑过来。也不知道麻姑是怎样的一位神仙,只听到王远对一个看不见的信使说,很久没有到人间来了,你去问麻姑能不能过来,一起说说话。不久之后,信使回来了,仍然是看不见他,只听他代麻姑回话道:“麻姑再拜,自从上次与您相见,忽然已过五百多年,您是长者,本应我向您致思念之情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您的信使,本当立即过来,但手头还有一些事,不得不先到蓬莱去一趟,然后马上就过来,希望您那时还没有离开。”又等了一会儿,麻姑果然来了,也是先听到人马之声,不过从官比王远的要少一半。
  蔡经一家人都看见了麻姑,是一个漂亮的女子,大概有十八九岁,头顶心上编了个髻,余下的头发垂散到腰间,所穿的衣服上有花纹但又不是锦绮,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做衣的料子不知如何命名才好,因为是世间所没有的。麻姑进到屋里拜见王远,王远起立还礼,两人坐定之后,就让侍从们把吃的东西摆出来,只见到无数的金玉杯盘,里面盛着各种奇花异果,香气弥漫。又把肉脯分开了,用松柏的枝来烤炙,还说这个肉脯是用麒麟的肉做的。麻姑说:“自从上次和您相见,东海已经三次变成桑田了,刚才我到蓬莱去,看到海水又浅了许多,大约只有原来的一半,只怕大海又要变成山陵了。”王远笑着答道:“圣人们都说,大海里又要扬起灰尘了。”麻姑想见见蔡经的母亲和他的妇侄,蔡经弟弟的新妇刚生产了数十日,麻姑一见就知道了,即忙阻止道:“噫,停停,别过来。”她要了一些米撒在地上,说是用米来除秽,那些米撒到地上之后,都变成了珍珠。王远笑道:“麻姑还是少年人啊,我老了,不喜欢做这种狡松的变化了。”又对蔡经的家里人说:“我要赐你们酒喝,这个酒出自天厨,味道醇厚,不是俗人可以喝的,你们喝了只怕肠都要烂掉,所以我得先用水兑一下,你们不要见怪。”每一升酒都用了一斗水来兑,蔡经的家里人都喝了有一升多,一个个都喝醉了。喝了好久,把酒喝完了,王远说:“不够喝再去酣些来。”就给信使一千钱,让他去找余杭姥酣酒。须臾之间信使就回来了,替余杭姥传话道:“怕地上的酒不配给天上的尊者喝。”蔡经看到麻姑的手指很长,就像鸟爪一样,忍不住心里想:“背上痒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这样的手来抓搔,必定是很舒服的事儿。”王远马上就知道了,让人把蔡经牵出去鞭打,又说:“麻姑是神人,怎么可以让她来给你抓背?”只看见鞭抽打在蔡经的背上,却看不见执鞭的人。王远说:“我的鞭,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打的。”
蔡经有一个邻居姓陈,叫什么记不住了,曾经做过县尉。他听说蔡经家里来了神仙,就在门外叩头,请求拜见。王远就让他进来,陈尉希望能够像蔡经那样,供神仙驱使。王远说:“你起来到太阳下面我看看。”陈尉就起来让王远看,王远看过了,说:“噫,你心不正,影不端,不可以求仙,就让你做一个地上主者吧。”等到要走的时候,他就给陈尉一张符和一个小箱,小箱里有一本经传,说:“这些东西不能让你升天,不过能让你活足你的寿数,应该有一百岁以上。这些东西还可以消灾治病,生病的人,如果命数没尽,又没有犯什么罪过,把这张符带到他家去,都可以治愈。如果有邪鬼求血食作祸,可以用这本经传叫社吏过来收服,你斟酌轻重惩罚它们便是。”陈尉用那张符治病,有数百家人被他治好感谢他,陈尉死时有一百一十一岁。他死之后,他的子孙再用那张符来治病,就一点效用也没有了。
王远去后,蔡经家里先前所做的数百斛饭食,都被吃光了,也没有见到那些吃的人。蔡经的父母偷偷问蔡经:“王君是什么神仙,居所在哪里?”蔡经说:“王君的治所在昆仑山,常常往来于括苍山罗浮山之间,这三座山上都有王君的宫殿,这些宫殿都像王宫一样。王君还在天上任职,常常在天地间往来,王君出门时,也不一定带上所有从官,有时只乘一匹黄麟,带着数十人,每次出门都是在天上飞着的,只看到山林在下面,距地面大概有数百丈,每到一处地方,山神海神都会来迎接他。”
  几年之后,蔡经又回来住了几天。王远托蔡经带信给陈尉,王远的字写得很开,又很大,也不工整。一开始没有人知道王远字方平的,也是因为看了这封信才知道。陈尉的家里人世世代代保存着王远的信和那本经传,藏在小箱里,不让人知道。
这篇讲王远和麻姑故事的,在《神仙传》里是个异数,其怪异玄奇,即便与唐代的诸多名作相比也不逊色,“沧海桑田”的典故,一直到现在,也还为人所熟知。
葛洪虽然在《抱朴子》的序里宣扬“藜蕾有八珍之甘,蓬隼有藻税之乐”,但其实他的内心深处不见得就真的对荣华富贵完全无动于衷,否则也不会在《神仙传》里对王远的车仗饮食如此津津乐道了,只不过在人间是连保命都难,遑论富贵了,所以只能无奈地把对这一切的期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仙界。
下面再来说说王嘉的《拾遗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的志怪里,论到语言的华美,能与《拾遗记》比肩的,大约也只有《洞冥记》了。其实之后的传奇或志怪,能在语言的华美上与《拾遗记》相比的,也少之又少,唐人裴铜的《传奇》也喜欢用赋体,但唐人的赋终究还是没有晋人的赋来得自然,而且《传奇》走的是情节路线,不太适合用赋体,赋体长于描写铺叙,用在《拾遗记》里,倒是正合适的。
  比如下面这段: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阶,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小舟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械(同楫),摇荡于渠中。其水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者。又奏《招商》之歌,以来凉气也。歌曰:“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叶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千年万岁喜难逾。”
勉强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汉灵帝初平三年(192),皇帝在西园里游玩,建起了裸游馆,里面有房千间,采来绿苔覆盖在石阶上,引来渠水环绕门槛,渠水在园里周流,十分清澈。选肌肤如玉、身轻似燕的宫人,乘着小舟,拿着竹篙,在渠上游漾。盛暑之时,还故意让小舟倾覆,好看着宫人如玉的肌肤在绿波里隐现。又弹奏《招商》之歌以招来凉风。歌中唱道:“凉风起来了啊,阳光照在清渠上,翠绿的荷花白昼偃伏,夜里才把叶子舒张,日子太短暂了,快乐总是无法尽享,清亮流利的丝管歌唱着玉凫一样的娇娘,这样的喜乐千年万年也难逾越。”
其中“青荷昼偃叶夜舒”一句,指的是“夜舒荷”。这种荷花一茎四莲,白天叶子是卷着的,晚上才张开,也有人说是月亮出来了才张开,因为月神名“望舒”,所以又叫“望舒荷”。
《拾遗记》里还有许多类似于夜舒荷这样的奇怪的动植物,比如万岁一实的桃树,果实巨大如瓜、香闻数里的白橘,状如丹雀的飞蛾,四足一尾、长着两个头的公鸡;当然也有奇人,比如旋娟和提谟,这两个人不仅会跳舞,而且长得很美,更奇妙的是行走时没有脚印也没有影子,一年不吃东西也不会肚饿;又比如因霄国人,人人善啸,男人啸闻百里,女人啸闻五十里,他们的啸声好像笙竽之音,秋冬时清亮,春夏时低沉。
总之,说到故弄玄虚,没有人能超过王嘉的,偏偏他又博学多识,言语华美,把假的说得像真的也就罢了,又能说得极美极绚丽,所以虽经历了一千多年,《拾遗记》却也能几乎是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在不是偶然。
五、桃花源外的陶渊明
如果要深究《桃花源记》的渊源和影响,大概可以写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了,这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桃花源记》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我就不再啰唆了,这里只复述一个类似于《桃花源记》的故事,出处是《搜神后记》:
会稽刻县有两个人,一个叫袁相,一个叫根硕。有一次两人一起去打猎,也不知在深山里走了多远,看见有六七只山羊,两人便追过去。经过—座又狭又险的石桥,来到一处悬崖下。悬崖壁立千仞,赤红如血,上面题着两个大字:赤城。悬崖上又有瀑布倾泻而下。山羊跑进崖上的一个山洞里去了,袁相和根硕也跟着跑进去。穿过山洞之后,豁然开朗,十分平敞,草木都很茂盛,而且飘溢着清香。草木间有一个小屋,两个十五六岁的美貌女子住在里面,都穿着青衣,一个叫莹珠,一个叫洁玉。这两个美人看到袁相和根硕来了,十分开心,说,“一直都盼着你们过来的呀!”袁相和根硕看到了这样的美人,早把外边的事给忘了,便与她们结成了夫妻。也不知一起住了多久,忽然有一天,莹珠和洁玉说要出去,说又有人找到女婿啦,她们要去祝贺。她们趿着鞋子在绝壁上行走,发出了琅琅之音。袁相和根硕在山里住得久了,这时也想回去,便趁着莹珠和洁玉不在的时候,偷偷跑了出去。莹珠和洁玉把他们追回来,却也不拦阻,只说:“要走就走啦!”又送给袁相和根硕一个腕囊,说:“千万不要打开哦!”袁相和根硕就回去了。他们出去以后,家里人偶然把腕囊打开了,只见到那腕囊像莲花一样层层地开放,直到有五层之多才停止,一只小青鸟从腕囊里飞走了。根硕回来,看到腕囊已经被打开,心中怅然,却也无可奈何。后来,根硕在田里耕作,家里人像往常一样给他送饭,只看到他在田里一动不动,近前一看,只有一个壳在那边了,就像蝉蜕皮之后剩下的壳―般。
《搜神后记》虽然一直是题“陶渊明撰”,但是从行文和表达的思想上看,不太可能是陶渊明写的。《搜神后记》卷一同时收有桃花源的故事和袁相、根硕的故事,桃花源那则纯粹就是把《桃花源记》直接收过来的,一字未改,文字清简而有雅趣,转过来看袁相、根硕这则,文字的功力就没法与《桃花源记》相比了,而且其间所着意宣扬的不是厌世者的避世,而是道家的升仙,这也和《桃花源记》不同。
陶渊明一直有避世的思想,这是确定无疑且众所周知的,但是这个世界本没有桃花源,因此竟是避也无处可避。陶渊明躬耕垄亩多年,到晚年写《乞食》诗,里面有诗句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他晚年穷困潦倒,却仍拒绝了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粱肉,但肚子问题却不是纯靠骨头硬就能解决的,所以终究仍不免要向邻里乞食。只是把门敲开后,一时也张不开口讨要,还是主人善解人意,给了他足够的饮食。
   后来王维谈到这首诗,说陶渊明“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说他是“忘大守小”。那是说陶渊明不识时务,如果能厚着脸皮去见一下当官的,自然就能坐在家里守着数顷良田衣食无忧。王维自己自然是能够“忘小守大”的,所以竟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变节之耻之后,仍能做到尚书右丞的高位,守着他的辋川做太平官儿,而且“文章冠世,画绝千古”,自然不是执著于避世的憨大陶渊明可比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魏晋南北朝

这是最长的分裂时代,三百多年里,数百万狐族南下,引起遍地烽火,百姓死伤枕籍,不过,旧秩序的崩溃也带来了制度思想的重组,儒释道的融合,府兵制的出现,草原与中原边界...

by:师雪元

魏晋南北朝

赏析历史讲堂,追溯魏晋南北朝。欢迎收听。谢谢转发!

by:醉山恋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

by:冰瑶_2s

魏晋南北朝史

国内研究魏晋南北朝的扛鼎之作

by:镇亚

魏晋南北朝−50个侧面看魏晋

魏晋,文明史上这百年是中国政治上极混乱、社会上极痛苦,然而却又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

by:昨夜雨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