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卷下 黄以方录 295 去除私欲的时机和性善

2023-08-22 11:18:0102:41 664
声音简介

295 去除私欲的时机和性善

【原文】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夫子说‘性相近’①,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②”

【注释】

①性相近:语出《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②刚善、刚恶、柔善、柔恶:此为周敦颐对善恶的分类。周氏《通书》云:“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

【翻译】

有位朋友感叹道:“内心萌发了私意的时候,心里明明很清楚,只是不能够马上把它剔除掉。”

先生说:“私欲萌发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就是你立命的功夫,而当下就能立刻把私欲消磨掉,这就是致良知的功夫。”

“孔子主张‘性相近’,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性善’,这不可以仅仅专门在气质上来谈。如果说气质,刚和柔相对,又怎会是相近的?只有性善是相同的吧。人初生的时候,善原本是一样的。但是气质刚的人在善上面容易成为刚善,而在恶上面容易成为刚恶。同样,气质柔的人受善的影响会变为柔善,受恶的影响便成为柔恶,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解读】

这里特意强调了解决问题的当下性,实际上就是阳明先生前面强调的“事上磨”。从另一个角度看,私欲升起的当下其实是赐给你一个克治掉它的良机,这种机会也只有这个时刻才有。放过此时此事,心体无法得到实战性的锤炼,也就永远没有个进步之处。所以此时的一念之差,真的就如佛语说的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狱。

朱熹认为孔子“性相近”之“性”是指气质而言的,气质之性虽有美恶之不同,但其初皆相差不远,由于习于善则为善,习于恶则为恶,才相远了。王阳明则认为孔子的“性相近”就是孟子的“性善”,不是指气质而就是指人人生而共同具有的道德本性“至善”;他不仅反对气质在初始时相近的说法,也反对朱熹把气质之性看做恶的来源的理论,认为恶的产生是“意之动”的结果。

性善是人的相同之处,但是每个人的气质却由于各自禀赋的不同而各异。阳明先生既坚持了性善这一大前提,又肯定了气质不同将导致善和恶的表现形式各异这一事实。人需要做的不是和自己先天禀赋的气质对着干,而是要努力发扬人人同有的那个“善”。因为你自己独禀的那种气质,也是自然如此的本然之理的一部分,违拗自然之理,而致力于其不可为之事,实质是执着于我见的私欲作怪,也就违背了“性善”这个大前提。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杨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春熙路是在王阳明...

by:风舞阳光

传习录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

by:爱录音的陈先生

传习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by:伟伟录读

传习录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by:故磊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