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卷下 黄以方录 297 实相 幻相

2023-08-22 08:52:3002:07 704
声音简介

297实相 幻相

【原文】

先生起行征思、田,德洪与汝中追送严滩①。汝中举佛家实相幻相之说②。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功夫上说本体。”

先生然其言。

洪于是时尚未了达。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功夫合一。但先生是时因问偶谈。若吾儒指点人处,不必借此立言耳。

【注释】

①严滩:西汉末年严光(子陵)隐居于浙江桐庐县富春江边的富春山,后人称此处为严子陵钓台、严滩、子陵滩。

②实相、幻相:佛教名词。实相,指宇宙间万物的实体,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相当于哲学上的本质。幻相,指宇宙间万物的现象。佛教认为所有的相即万事万物的现象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佛性才是不变不坏、永恒不灭的真实。

【翻译】

先生启程去征讨思恩、田州,钱德洪和王汝中送行送到严滩(今浙江桐庐县西)。汝中向先生请教佛教的实相和幻相的问题。

先生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

王汝中说:“有心都是实相,无心都是幻相,是从本体上来谈功夫;无心都是实相,有心都是幻相,是从功夫上来说本体。”

先生对汝中的说法表示赞同。

当时,钱德洪还不是很明白,经过了多年用功,他才相信本体和功夫是一体的。但是,先生当时是因为王汝中问话而偶然论到的。若我们儒家要开导别人,也不必一定要引用它。

【解读】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核心概念是致良知。一开始王阳明就将良知赋予了本体的意义,而致良知就是开拓、显现良知的过程,也就是阳明心学的功夫论。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即本体与功夫的关系。在这次“严滩之辩”中,王阳明进一步阐述了本体与功夫关系:本体(良知)是功夫(致良知)的先天根据,功夫以本体为出发点和前提,并在过程的展开中以本体为规范,这与心学“尊德性”的主张是一贯的。这样,从本体上说功夫,必须设定本体的存在(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与此同时,本体唯有通过切实的致知过程,才呈现为真实的根据。

最后一句钱德宏说“我等儒者如果要指点别人,就不必借用这种说法立论了。” 毕竟,实相、幻相是佛家说法,是另外一个话语体系,若使用这词语,又牵动了另外一个天地,反而容易把儒家学习者给搞糊涂了。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杨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春熙路是在王阳明...

by:风舞阳光

传习录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

by:爱录音的陈先生

传习录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by:伟伟录读

传习录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by:故磊溪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