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孩子老上火?中医教你对症“灭火”

2024-01-30 08:00:0109:29 389
声音简介

冬天,寒冷干燥,不少孩子出现嘴唇干裂、便秘、皮肤干燥、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这可愁坏了家长们。

上周末门诊上就遇到了一个因上火而就诊的小朋友,孩子外婆说,孩子一到冬天就反复发口轻溃疡;还经常便秘,大便又干又硬;睡觉不老实,爱蹬被子,还流口水;胃口也不好,吃得不多,肚子还经常胀胀的。给孩子吃了清火的药,没啥效果。

通过问诊我还了解到,孩子平时都是外婆在带,外婆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天天鸡鸭鱼肉一起上,孩子也随着吃的比较“好”,蔬菜吃得很少,水果因为比较凉怕对孩子的胃不好,所以很少吃。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头,舌边发红,舌苔厚,发黄,把完脉之后我断定,孩子上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脾胃上,我给孩子开了两周健脾消积的中药。同时嘱咐孩子外婆,孩子饮食要宜清淡为主,蔬菜水果也不能少,滋补油腻的食物要少吃,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水。

“上火”是一种民间俗称,从其表现来看,中医一般称作热证。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

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上火呢?孩子上火的常见表现有:舌头、舌边发红;嘴角有些“白茬儿”;大便干结,排便很费力;手心干热,晚上还出汗;有眼屎;肛门颜色呈红色,而且比较深。冬天孩子的“火”是从哪里来的?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冬天的“火”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盲目进补,不少家庭都有冬季进补的习俗,但进补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的脾胃运化能力要好。如果孩子脾胃功能虚弱,无法运化补进去的东西,就会形成积滞,积食日久也会化热。

对于这类因积食导致的上火,建议清淡饮食一段时间,多吃谷类和蔬菜,也可以给孩子吃一些消积食的食物,更快的帮助孩子消积食,比如白萝卜、山楂等。还可以配合使用消食化积的手法,例如推掐四横纹、运板门等。

冬天“火”的来源,第二个方面是津液不足。冬天不止寒冷还特别干燥,很容易损耗人体的津液。如果津液不足,就会导致阴阳失调,出现虚火的现象,比如口干、咽痛、眼红、皮肤干燥、心烦、失眠等。

补充津液,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多喝水,每天少量多次给孩子喝温开水,此外,粥和清淡的汤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搭配一些滋阴药物,如玉竹、麦冬、沙参、枸杞、石斛等,煮粥或者煲汤,如玉竹红枣粥、玉竹麦冬汤等。同时,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滋阴类食物,比如黑木耳、莲藕、银耳等。

另外,冬主藏,肝气无法疏泄、受到抑制,就容易导致孩子肝火旺盛,阴阳失衡。当体内的阳大于阴,就会火热内扰,神魂不安,诱发入睡难、睡不安等问题。

家长平时可以多给孩子吃一些平肝火的蔬菜,比如:绿豆芽、芹菜、菠菜、荠菜、茼蒿等,也可以熬些胡萝卜粥、山药粥、菊花粥等。对于孩子情绪不好,肝火旺的孩子,可以在睡前给孩子揉揉脚底的地筋或者太冲穴,对情绪的舒发有帮助。

这里我还想提醒各位家长:冬天,不要给孩子穿太多,也不要裹得太紧。要想判断孩子穿的衣服多少,冷不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摸孩子的胸口或者是后脖颈,如果这两个部位是温热的,那就说明孩子不冷;如果摸上去有些凉,那就表示孩子有些冷。

总之,发现孩子上火,应该及时了解孩子上火的来龙去脉,对症处理,这样孩子才能快快地好起来。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冬天里的一把火

电影《天火》推广曲《冬天里的一把火》,编曲及歌词都做了相当精彩的改编,前奏旋律轻快,融入极富动感的的响指,同时加入了嘻哈元素和王菊擅长的Rap,更加符合现代音乐...

by:华语音乐

冬天里的一把火2022

马丽率“不冷静”男团出道闹新春爆笑开嗓多才多艺欢唱春节迪斯科点燃喜庆火把传送火红祝福马丽/魏翔/陈明昊/周大勇/黄才伦/高海宝/韩笑《冬天里的一把火20...

by:华语音乐

民国老上海

让我用声音带你游览上海,告诉你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了解上海的历史,知晓建筑背后的故事。

by:攸you

老上海的记忆

行走记忆中的老上海

by:苏式慢生活L

秋冬天气怎么预防上火

秋天冬天气人们常常有口干咽喉痛的一系列上火症状,要怎么预防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吧

by:李逍遥158

冬天的诗

写给冬天的诗和文字

by:结子青莲

冬天在等谁

冬天什么最难?我的意识里起床最难。有期待,又想过上好日子,那美丽的时光啊,冬天温暖的床和被子成了我的借口,于是产生了很多联想,为自己助力加油。

by:萌趣音

声音主播

21201.1万

简介:中和堂门诊部院长中医妇儿医疗管理专家  出身中医世家,行医30年,曾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师从上海市第一届名老中医许帼光教授。曾在摩洛哥及法国工作和学习近4年,后受聘韩国著名儿科医疗连锁HAMSOA(含笑儿),组建其上海中医儿科门诊部并担任院长10余年,专业从事以中医为核心的,妇儿全生命周期医疗管理服务,中西结合,身心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