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千年智慧!维摩诘经与华严经的神通奥义

2024-04-19 03:18:4725:37 54
所属专辑:新华严经论
声音简介
《新华严经论》讲解13 ▏第一卷释义10
(6)《维摩经》以不思议为宗者。《维摩诘经》是以不思议解脱为核心宗旨。古人在讲每一部经的时候都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部经的宗旨--要达到什么目标或者要说明什么问题。李长者对《维摩诘经》的判摄大概也参照了天台宗的判摄,天台宗的说法,《维摩诘经》就是讲不思议解脱的。不思议解脱和思议解脱二者相对,不思解脱是更加圆融、更加直接、当下的解脱,所以它通于圆教。天台宗有种说法,离文字相说实相是思议解脱,不离文字相说实相是不思议解脱。这是智者大师在《维摩诘经玄疏》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因为文字相就是寂灭,文字就是寂灭性,文字性离,这就是不思议解脱。当然,不思议解脱和思议解脱这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所以这里讲《维摩诘经》的根本是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当体、当下一切法本自解脱,就是不思议解脱。不假修持、不假思维有针对性的投射、改变等等,一切法本自当下解脱,不思议解脱。《维摩经》与《华严经》十种别、一种同。不思议解脱是圆教的基本原理,所以《维摩诘经》和《华严经》在圆和顿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李长者在这里做了较详细的比较,十种别,一种同。《维摩诘经》和《华严经》有十种差异,一种共同的地方。十种别者:净土庄严别;二、佛身诸相报化别;三、不思议德神通别;四、所设法门对根别;五、诸有闻法来众别;六、说教安立法门别;七、净名菩萨建行别;八、所阐法门处所别;九、常随佛众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十种差别:第一是净土庄严别;二、佛身诸相报化别;三、不思议德神通别;四、所设法门对根别,法门所对的根性有差异;五、诸有闻法来众别,到现场来听法的闻法众不同;六、说教安立法门别;七、净名菩萨建行别,净名菩萨(即维摩诘菩萨)建立行持的法门和圆教的《华严经》有区别;八、所阐法门处所别,讲法的处所有区别;九、常随佛众别;十、所付法藏流通别,最终将法传给哪些人去流通、学习也不一样。以上是十种别的总纲。一种入道方便同。入道的方便法门,两部经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一、净土庄严别者,如《维摩经》中所说净土:如来以足指按地,即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花。而未说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十种别中,第一是净土庄严别。根据华严宗人来看,《华严经》中展示的净土是最纯、最终极的圆教境界,其他经里所展示的净土是部分化现或者表现。《维摩诘经》中的净土:是释迦牟尼佛以脚指按地,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珍宝庄严顿时显现,我们现在这个秽土突然变成净土,净土的本相现前,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所庄严的净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当下一刹那显现出佛境,所有的众生都看到自己坐在宝莲花上,自己本来是佛。这个佛境还有变化相,大小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但在《华严经》里是无尽佛刹庄严,重重无量,重重无尽,无边无际各种庄严的佛土和佛事。“无尽佛刹庄严等事在一毫尘中”,一一微尘里都具足全体法界的依正庄严,这是《华严经》的一个特点。如《华严经》中具说十佛毗卢遮那境界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尽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说。不但独言三千大千世界严净。比如《华严经》里面说有十个毗卢遮那境界十莲花藏世界海,每一个世界海都有无尽的世界海,圆满十方佛境界众生境界,遍十方界,佛境和众生境界互相涉入不相障碍。佛境和众生境实际上是一个,就像灯光互相交涉在一起但是并不障碍。众宝庄严如光如影,广如经里边所展示的。这就是两部经中净土庄严的差别,《华严经》是重重无量,小大无碍,凡圣无二,互相交涉,融通无碍的世界;《维摩诘经》只是佛足指所按的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有一个变相。二、佛身诸相报化别者,说此《维摩经》是三十二大人之相化佛所说。说《华严经》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实报如来之所说也。第二种区别,是佛身诸相报化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佛显示的种种身相有不一样的地方。说《维摩诘经》的佛是三十二大人之相的化身佛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的佛是九十七大人之相,以及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之相的真实的报身佛所说,身相是圆满无碍的。一个是化身佛,一个是报身佛。三、不思议德神通别者,如《维摩经》说菩萨神通,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能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又小室之内能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高八万四千由旬;第三是不思议德神通的差别,《维摩诘经》中讲菩萨的神通,是以须弥之高广纳芥子之中。《维摩诘经》里有一个神变非常有名,叫芥子纳须弥,将巨大的须弥山放在一颗芥菜子里边,小大无碍。又有能将四大海水入于一毛孔,大和小可以互融互涉。又在维摩诘菩萨的小丈室中可以容纳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各各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小中含大、含无量,小大无碍,丈室与师子座无所妨碍。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维摩诘致其右手掌,擎其大众往诣庵罗;又以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此处示于大众,送还本处。如是神变,且为权学三乘声闻、菩萨等众现如斯事。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被维摩诘放在他的右手掌中,举着大众前往庵罗园听佛说法;又用手断取东方妙喜佛国来至维摩诘丈室给大众展示,展示完之后又送回到原位。维摩诘能在无量的空间里用手将国土世界移来移去进行展示。按照李长者的说法,《维摩诘经》中所描述的神变、神通与《华严经》比较,还是一种方便,是为权学三乘等众所现。权教相对的是实教,华严是一实乘,真实的佛乘,权学指的是佛乘之外的声闻缘觉菩萨等。《维摩诘经》的对象主要就是权学的三乘人。何以故?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见道未实、自他未亡,所现神变依根所见,皆有往来分齐限量。为什么呢?因为权教声闻、菩萨等还没有见到《华严经》、华严宗真实无碍的一真法界。他们所见的道,不是根本、究竟、终极的道,“见道未实、自他未亡”,自他未亡就有空间感,有距离感,有大小感,有这边的国土和那边的国土,净国土和秽国土,有对待和比较,有自他的隔碍和差异。自他的差异就是有时间、空间、大小、来去等区别,比如说芥子纳须弥,在我们看来芥子纳须弥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因为我们有大小的区别。《维摩诘经》中所现的神变,是“依根所见”,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我们的情想。每种根都有限量,被各自的量所限,“皆有往来分齐限量”,分齐就是差异的意思。有差异和变化,但再大也是有限度的,大之外更有大,小之内更有小,这都是一种限量。按《楞伽经》来看,这些都是自心现量,各自众生的自心所显示的大小、来去、好坏、光明和黑暗等等区别。又是一时之间,圣意以神力变化,起诸小根,令渐增进故,非是法尔力故。一是因为权学三乘未见真实的法界,所以就有自他的隔阂、分别,都是依根所见。另外,这是在一时的时间之内,是在讲《维摩诘经》这个法会中一时的变化,不是常恒的法界真如本来的真体,真如真体是永远如此,而此处他是一时的方便变化。维摩诘菩萨的本意是以神力变化,引导小根的众生,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不思议是什么,从而令他们渐增进。在天台宗看来《维摩诘经》的一个作用就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弹呵偏教、偏真或者偏小乘的人,赞叹大乘和圆教。这种神通变化不是法尔之力,不是《华严经》讲的法尔本然的、真真实实的本真状态,这里的神通是有变化的。如《华严经》中以本法力,法如是故,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总在尘中。世界不小,微尘不大。比如《华严经》中的境界是“以本法力,法如是故”,是本有的法尔之力,法法如是之力,诸法的圆融实相。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维摩诘经》里的芥子纳须弥,小丈室容纳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将妙喜佛国移来移去等等变化是有对待的。在《华严经》里显示本来就是如此,不只是《维摩诘经》中的这种变化,一尘一刹,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佛国,每一个净土都是如此。“能以一尘之内含容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维摩诘经》讲芥子纳须弥,《华严经》不仅是纳须弥的事,而是含容整个法界。无量十方三世,无量世界都在一尘之中。以人来讲,就是在我们一念之中,一念开显后就是整体法界。而且尘尘刹刹如是,每一尘都是平等的。十方一切佛刹、众生刹总在尘中。“世界不小,微尘不大”,关键是世界没有缩小、浓缩,微尘也没有变大,它就是如此。这个是不可思议的,超越了时间长短、空间体积大小等等差异。所以这里只能是真心的境界,而不是根的境界,不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境界所能达到的。十方世界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总皆如是。如经所说,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其小众生不知不觉。当知佛以权教引小根故,身外见佛,现神通力而有来去。每一尘就是全体法界,这是终极的、圆教的概念。如经里面所说,菩萨于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广度众生,这个小众生不知不觉。应该知道佛在《维摩诘经》中以方便权教引导小根之人,权是权变方便,小根之人就是局限于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所知,局限于自己个人的知识经验,或者自己的感知当中。当然从众生来讲,每一类众生,每一个体众生,都局限在自己的感知能力范围之内。“以权教引小根”,就是身外见佛。觉得佛在遥远的未来,我未来需要经过一番番、无数次的折腾才能成佛,或者觉得佛是遥远不可企及的,佛国净土也是遥远不可企及的,有时间、空间、历程、过程和技术上的巨大差异。所以对这类人,佛就以方便显示身外见佛,现神通力而有来去。身外见佛,如妙喜世界那么远,佛在外,通过神通显示,有来有去。《法华经》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实教是佛乘之教,相当于《法华经》所讲的界外大白牛车。实教之中,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在实教之中,是以自本觉自觉本心。‘自本觉’指的是任何一个众生本心的觉性,是任何一个众生心中真实、圆满的佛或者佛性。“以自本觉自觉本心”,就是以佛的智慧,以自心本性的智慧来觉悟和圆满这个佛性。当用这种终极的智慧来观照自己和所有的众生,当时、当下身心性相、外和内、本质和外境,“身心性相与佛无异”,这是李长者在《新华严经论》里的一个核心观念、观点。圆教的见地是什么?法界是什么?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之本际,一切众生身心的本质。在华严圆教中最核心的一个观念、认知、或者知识的顶点、最高点,根据《华严经》华严宗的理论或者在佛境之中来观照,每个人、所有的众生,当下全体就是佛,一尘就是全体法界,每一个众生也都是圆满的佛。当你悟到这一刹那的时候,就没有了时间、空间、自他、大小、高下的种种差别。此时就达到了十住位的初住位,初住位就可以八相成道。这是华严圆教非常独特的一点。“身心性相与佛无异,无有内外往来诸见”,没有外面见佛,没有来和去诸见,当下具足。是故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十方来众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无来去亦无。神力所致。是故经言:“法如是故。”所以,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不移本处而身遍坐一切道场,不动本际而周遍十方。你看佛坐在那,但在其他许多地方都同时可以看见佛在讲法。毗卢遮那佛在一切法界中,恒转无上法轮。十方来众也是不移本处而随化往,都没有来也没有去。就像天上的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只有一个东西,但是可以应缘化现。这是本然的神力。《华严经》中说:“法如是故”,这是法尔本然,是真正的诸法实相,诸法本然。经中每言“以佛神力,法如是故”者:以佛神力,推佛为尊;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无变化。一一国刹、身心性相,以依本故,不随妄故,大小诸境皆如光如影,互相映彻周遍十方,都无往来,都无分齐,即一一众生有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以其神力分齐往来擎来送去,致斯妄见违本法身,障真菩提本觉性智,是故净名菩萨现斯神变已,方陈实教。《华严经》中经常说“以佛神力,法如是故”:以佛神力,就是推佛为尊,因为佛圆满的觉悟到这个道理。法如是故,推其本德都无变化。诸法本来如此,本性如此。任何一个国刹,任何一个众生的身心性相,从根本而言,都是圆满具足的。不随妄想有来去动转生灭之相。大小诸境犹如光影,互相映彻,周遍十方,没有动转去来,但是一切具足圆满,没有差异,“即一一众生有诸毛孔之内周遍十方”,不同权教是以神力的差别分齐往来,擎来送去。如维摩诘菩萨用手断取妙喜国给大众展示,然后再把它送回原位。“致斯妄见违本法身”,有来去的妄想之见,违背了本来的法身圆满相,障碍了真的菩提本觉的本性智慧。所以,净名菩萨在显现这种神变以后才开始讲述真正的一乘教。显示神变是为了引导权教菩萨,在显示神变以后再宣示圆教的道理。《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如广明。是故权根小见,乐欲希奇。菩萨称根,粗施接引,令生乐学,方授实门。不可执化成真,恒迷智境。识权就实,迁入法界之门。有作之法难成,随缘无作易办。作者劳而无功,不作随缘自就。圆教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这一段话:“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众生身是实相,佛身也是实相。“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如来如来,一直是如如不动,过去现在未来一直处于如如不动的寂然大定之中、法性之中。实相就是真如之相,没有从过去到现在,没有从现在到过去、到未来,未来没有来,现在不住,过去也没去,都是法住法位。在《维摩诘经》的中有完整的宣说。权乘根性的人心量不够广大,他们看到这些觉得非常神奇。维摩诘菩萨就针对这种根性众生的乐欲,粗略的展示神通方便接引,令他们生起欣喜之心、希求之心后,才给他们宣授真实的法门。不能把化境当成真的,如用物理学说菩萨手里是个黑洞等类似的解释,就是执以为实了。当知道这是权变之教后,由此才能进入真正圆教的法界,无碍法界。“有作之法难成”,有为法有生有灭,怎么可能最终成就什么呢?因为他的因就是生灭法。“随缘无作易办”,进入法界之门是随缘无作,随缘无作反而更容易成就法界圆满的智慧。刻意造作的人是劳而无功,所以不要瞎折腾。有为造作,劳而无功,但是“随缘无作自就”,当下、当体清净本然,随缘任运,这样自然会成就法身之德,法身之功。无功之功,功不虚弃。有功之功,功皆无常,多劫积修终归败坏。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依据无为法的本然智慧,所施为的一切法自然会终极成就。“有功之功,功皆无常”,有功之功就是有人、我、众生、高下的区别,有我、有人、有对待,有执着,就还在生灭之中。就像在《六祖坛经》里所讲的,梁武帝做了那么多事情,但他是有功之功,所以终归无常。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真正的功德在法身边,也就是必须在基于法身见的基础上,才能够出现真正的无量无碍的功德。“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彼三乘权学等见。”任何一念,念念生起的时候,本体不生不灭。这就是《圆觉经》中所讲四种觉性中的如来随顺觉性[1],一念顿起的时候,寂灭智慧同时现前,这个超过三乘的权学等见。
[1] 《圆觉经》: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佛法深奥,言辞不能穷尽,然而维摩诘经和华严经中的不思议解脱术却能令人顿悟。智者大师向我们阐释了维摩诘经以不思意解脱为核心宗旨,华严经则展示了无限的法界。这两部经典呈现出了丰富的佛教智慧,以及宇宙无尽的精妙。从华严宗的精彩论述中,我们了解到佛性无处不在,净土无边无际,每一个粒子中都含有不可思议的圆满法界。当你质疑自我与佛性的界限,在不思议的解脱中,或会发现心中仅有各自界限,见真意隐于巧变中,方能见到宇宙的真实法相。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维摩诘

维摩诘是一个智慧又风趣的老头,说起哲学人生来了不得!认识大诗人王维吗?他自己取名维,字摩诘,表达对维摩诘的崇拜!

by:唯识瑜伽

维摩诘经

随心所欲地活着

by:大象妙喜世界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可以说是对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不论是作为中国佛教代表的禅宗,还是成为现当代佛教主流的人间佛教,《维摩诘经》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及“亦入世亦出...

by:谛蓉3396

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属于禅宗经典,是唐代禅宗佛教大师竺法深所注释的。该经的主题是“破见寂灭,证无生法门”,故又名《破见性脱》,是禅...

by:不空堂的堂

维摩诘语录

【本颂的读诵从第十品起未能通过婶查,已经发布到了威信公众号。】看似平凡的一个在家人,看似潇洒的一位不羁之士,他的境界竟超出了我们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范畴。在潜心听闻...

by:AlexHoo

维摩诘所说经

节目内容:维摩诘所说经主播介绍:适合人群:你将收获:

by:无关信仰只关真相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

by:照至悟

声音主播

179229363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