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科判 第三段

2024-04-20 00:52:0737:42 39
声音简介
拆书酱做白话翻译:
接下来,我们要正式判断这部经典的教相。台宗将这部经典判断为通别兼圆,而贤宗则判断其属于始教,同时也通向圆教。然而,这些判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名言的束缚,与经典中的真正义趣并不完全吻合。现在,如果我们想要准确地判定这部经典的教相,就必须先明确它的核心义趣。
佛陀宣说这部经典,主要是为了启发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觉性,并帮助他们恢复本来面目。这部经典正是传承佛种、传授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它是一种极其圆满且深奥的教法。由于其至圆极顿的特性,所以它涵盖了通别、始终等各种教义。我们怎么能只看到它有通始等义,就被文字所拘泥,颠倒其本意,说它是兼圆通圆呢?
这部经典的主旨唯在于“无住”。无住即是不执着。不执着是为了破除我执。为什么呢?因为我执就是妄想和执着。如来的智慧觉性被我执所障蔽。现在,如果我们想要显现这种智慧觉性,就必须消除这个障碍。所以,这部经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无住来破除我执。
智慧和障碍不能并存。如果我们想要开显智慧觉性,就必须破除我执的障碍。然而,开显和破除是相辅相成的,能破除就能开显,能开显也就能破除。那么,这种智慧是如何开显的呢?前面已经提到过,发同体之大悲就是方法。悲智双具,就是所谓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心是同体大悲,所以广泛修行布施等六度,以度化所有众生,共同证悟如来的智慧觉性,而不执着于空。证悟如来的智慧觉性,就是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此心是理体智,所以虽然度化众生进入无余涅槃,但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被度化,因此不执着于有。不执着于有,就是无相;不执着于空,就是无不相。
白话文翻译:
“无相无不相”是如来智慧觉性的真实面貌。所以,这部经典一开始就明确了这个意义,并明确指出:“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这是说,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空和有两边。一旦有所执着,我执就会存在。如果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事物,那么我执就会被破除。广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际上没有众生被度化,这就是没有自我和他人的相。实际上没有度化,那么即使广泛修行六度法,也没有对法的执着,这就是没有法的相。虽然没有实际的度化,但度化行为不停歇,这也就没有非法的相。没有自我、他人等相,就是没有人和我的见解。没有法和非法的相,就是没有对法的见解。换句话说,没有自我、他人等相,就是我空;没有法的相,就是法空;也没有非法的相,就是空空,也可以称为重空。这是从彻底空的角度来看的。由此可以看出,这部经典的空,是连空也空,所谓一空到底。一空到底,就是双边都不执着,双边都照见,所谓空有不执着,这就是最圆满的境界。这怎么能和只观察空的始教相提并论呢?
从经典开始所说,三空的意义是一时并具的。也就是一修一切修,这哪里是先修从假入空,再修从空出假,分隔不融的别教义所能比拟的?而且一空到底,两边都不执着,就是所谓的离一切相。必须离一切相,才能发起菩提心。而离一切相,就被称为诸佛。因为空有一切相都离去了,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实相就产生了。实相产生,就是无明我见被破除,而真如法身显现。所以说“则名诸佛”,所以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不仅是极其圆满,也是极其深奥的。离一切相,是为了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因为它同时遮照两边,恰好符合中道。甚至菩提心也不执着,这就是中也不立了。甚至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所谓的一切法,也就是非而是名。这正是台宗所说的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极其圆满融通的意义。而说如来,就是诸法如义。又说:法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又是贤宗所阐明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极其圆满融通的意义。整部经典所说的,都是这种极其圆满深奥的意义。竟然被判为兼乎圆,通于圆,好像经典的意义不完全圆满似的,这是为什么呢?总之,整部经典的意义,都是阐述圆满深奥的无住。但是前半部分多是通过境界来排遣执着。境界,就是一切的相。六尘、六根、六识,乃至空、有、双亦、双非,都包括在内。所以前半部分的意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切都是非,对于相不取。因为不取,所以都是非。都是非而不取,那么无明我见就被破除,而观照般若的正智,就焕然大明了。后半部分则是通过心来排遣执着。心是菩提心,三际心,有所发,有所得,一切分别执着等心,都包括在内。所以后半部分的意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切都是是,对于相不生。因为不生,所以都是是。都是是而不生,那么无明我见就被彻底破除,而实相般若的理体,就清晰地全然显现了。所以在指示如何演说中,总结为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看似是因为不取而后不动,实际上必须能观察到不动,才可以不取。这个意义,在前半部分中已经有所阐述,比如说“如果心取相,就是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心动就会取相,取相就会执着于相。所以想要不执着,就必须不取相。而想要不取相,心就应当不动。可以看出前后的意义本来是一致的。不过从文字表达上,还是有深浅层次的,这是为了方便那些见识有深有浅的听众。
前言:
本经典被誉为绍隆佛种、传授心印的无上法宝。仅从这一点出发,就足以证明它所传授的是极为圆满且深奥的教义。这并不是无根据的说法,本经中多次提及此意。
经典中明确提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部经典中衍生出来的。”此外,它还称赞这部经典具有不可思议、无法估量的无边功德,是如来为那些追求大乘、最上乘的修行者所说的。如果有人能够接受、持守、诵读并广为传播这部经典,如来会全然知晓并给予他们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人将会承担起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重任,他们先前的罪业也会被消除,终将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
当我们读到“诸佛从此经出”,“承担如来的重任,终将得菩提”,这不就是绍隆佛种的明证吗?“如来为追求大乘、最上乘的修行者所说”,这不就是传授心印吗?而经典中所说的经义、果报、功德和成就都是不可思议的,这不就是无上的法宝吗?如果这不是极其圆满和深奥的教义,又怎么能如此描述呢?
更进一步,经典中明确指出:“所有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部经典中衍生出来的。”这意味着所有圆满和深奥的经典教义,都被这部经典所涵盖。这部经典能够涵盖所有的经典教义,但其他的经典却不能涵盖它。那么,在所有的教义中,有哪一种能够超越这部经典呢?
佛陀的话语是可信的,我们不能误解它。因此,我们谨遵佛陀的旨意,判定这部经典为描述境界与心灵相互交融、同时展现遮蔽与显现、智慧洞察三空(我空、法空、空空)、功德圆满、万种修行法门中最为圆满且深奥的经典。无论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还是小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各种教义,都被这部经典所涵盖。这部经典的地位,就如同无上的醍醐,远远超越了乳、酪、生熟酥的价值。

(乙)接下来,解释人的主题
这段文字是关于姚秦时期的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译经事迹的记录。
在晋朝时期,内部有各王争夺政权,外部有五胡乱华,整个国家处于混乱和割据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东晋末期,北方地区长期沦为异域,从未有过安宁的日子。在这期间,前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姚秦就是其中之一。
姚秦建都在长安,国号为秦。为了与前秦的苻氏相区别,被称为后秦,也被称为姚秦,因为国主姓姚。
在前秦苻坚建元九年(也有说法是十三年),有异常的星星出现在西域的分野。太史报告说,将会有具有大德智慧的人进入中国辅佐。苻坚说,我听说龟兹有鸠摩罗什,襄阳有道安,莫非就是这两个人?于是先以礼邀请道安法师,然后又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领七万大军征伐龟兹,目的是为了得到鸠摩罗什。
龟兹战败后,吕光抓到了鸠摩罗什并带他返回西凉。后来听说苻坚被姚苌杀害,吕光就占据了凉土,自称三河王,并留下了鸠摩罗什。
姚苌杀死苻坚后称帝,并多次邀请鸠摩罗什,但吕光不同意。姚苌去世后,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再次邀请鸠摩罗什,吕光还是不同意。吕光去世后传到吕隆,姚兴讨伐他,于是迎接鸠摩罗什到长安并尊为国师。他让沙门僧枳、僧睿、僧肇等八百多人聚集在鸠摩罗什的门下大力翻译佛经。这是在姚秦弘始三年。我国的法运因此兴盛起来在佛教中这个关系非常重大。
当鸠摩罗什在西凉时吕光只是因为他足智多谋而看重他并不弘扬佛法。姚苌也只是因为听说他的智谋名声而邀请他。而姚兴则是信奉佛教的。
能够弘扬佛法的人被称为法师如果经律论三藏都通晓则被称为三藏法师名声更为隆重。
鸠摩罗什,这个名字在梵语中具有完整的含义,即鸠摩罗什婆,其中“什婆”也可以写作“耆婆”。他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是天竺(印度)人。罗炎家族世代担任国相,他本应继承相位,但选择辞官出家,向东越过葱岭前往龟兹国。国王听说他放弃了荣华富贵,亲自到郊外迎接,并请求他担任国师。国王还坚持把自己的妹妹,名叫耆婆的嫁给了他,之后生下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的名字取自他的父母之名,即鸠摩罗和耆婆的结合。这是天竺的一种风俗。后来,他的母亲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弗沙提婆,他仰慕道法,选择了出家修行。当时鸠摩罗什只有七岁,也跟着一起出家了。鸠摩罗什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童寿”,意味着他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拥有了老年人的智慧。他每天能背诵一千偈,总计三万二千字(每偈有三十二个字),并且能自己理解其中的意义。
他跟随母亲到了罽宾国,拜盘头达多为师。他能够对外道的观点进行有力的辩驳,使他们折服。国王每天都供给他最好的食物。他所住的寺庙里,有五位大和尚和十位小和尚被专门安排来为他服务,他们就像他的弟子一样。他受到了极高的尊敬。当他十二岁的时候,又跟随母亲回到了龟兹国,游历了沙勒国。他对小乘佛教的教义有深入的了解。沙勒国的国王邀请他上台讲解佛法。在空闲的时候,他广泛阅读了外道的经典和理论,对于四韦、五明以及阴阳五行、星象占卜等学问都有深入的研究,能够准确地预测吉凶,他的预言往往与事实相符。他性格直率,不拘泥于小节,这使得一些修行者对他产生了怀疑。然而,鸠摩罗什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了解,并不在意这些怀疑。当时,有一位名叫须耶利苏摩的大师专门弘扬大乘佛教,鸠摩罗什也非常尊敬和信奉他。于是,他专心研究大乘佛教,诵读了《中论》、《百论》以及《十二门论》等经典。后来,龟兹国的国王邀请他回国讲解佛经。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受了戒,并从卑摩罗叉那里学习了《十诵律》。当时,他的母亲告别了龟兹国王,前往天竺,并已经修成了三果罗汉。在临走的时候,她对鸠摩罗什说:“大乘佛教的深奥教义,应该在中国得到大力的弘扬。这个任务只有你能完成。但是你可能会因此而受苦,这又该如何是好呢?”鸠摩罗什回答说:“作为大士,我们应该为了利益众生而忘却自我。我一定要让大乘佛教广泛流传,启迪蒙昧的世俗,即使我因此受到火炉和镬的煎熬,我也毫无怨言。”于是,他决定留在龟兹国。后来,在寺庙旁边的废弃宫殿中,他首次得到了《放光经》,并开始阅读。然而,魔鬼却来遮蔽经文,使他只能看到一张空白的书页。但是,鸠摩罗什的决心更加坚定,魔鬼最终离去,文字也重新显现出来。于是,他广泛地诵读了大乘佛教的经典和理论,深入了解了其中的奥秘。龟兹国王为他制造了一个金狮子座,上面铺着大秦国的锦缎垫子,让他坐在上面讲解佛法。盘头达多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当时,鸠摩罗什正想找他,向他传授大乘佛教的教义。因此,他与盘头达多就大小乘佛教的教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盘头达多才最终被说服。他反而向鸠摩罗什行礼,称他为老师,并说:“我是小乘佛教的和尚,而你是我大乘佛教的老师。”每当鸠摩罗什到各个国家讲解佛法时,各国的国王都会长跪在他的座位旁边,让他踩着自己的膝盖登上座位,由此可见他受到的尊敬程度。鸠摩罗什的佛法在西域广为流传,他的名声也传到了东方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前秦的苻坚一定要得到他的原因。然而,吕光原本并不信佛,虽然他得到了鸠摩罗什,但对他进行了各种虐待。不过,由于鸠摩罗什的预言无一不应验,吕光开始对他感到惊讶和敬重。
姚兴从小就崇敬佛法僧三宝,他把鸠摩罗什迎接到长安后,便请他在逍遥园翻译佛经。同时,他命令著名的僧人僧睿、僧肇等,向鸠摩罗什请教佛旨。从汉明帝开始,经过魏、晋各代,所翻译的佛经,往往文字呆滞,义理不通。鸠摩罗什看了这些译经,发现它们大多与梵文原典不相符合。于是他与僧枳、僧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人,首先翻译了《大品般若经》。姚兴自己也拿着经文进行校对。那些与旧译文不同的新译文,义理都更加圆通。大家都心悦诚服,无不赞叹。姚兴还亲自撰写了《通三世论》,来阐释因果的道理。王公以下的官员,都赞赏他的这一举动。姚兴多次邀请鸠摩罗什在长安的大寺庙里讲解新译的佛经。鸠摩罗什精通汉语,他翻译的佛经和论著,总共有三百多卷。名僧道生对佛经有深刻的理解,他特地进入关中,向鸠摩罗什请教决断。庐山的高僧慧远,也经常把佛经中的疑难问题写信向鸠摩罗什请教。鸠摩罗什常常对僧睿说,印度重视文学,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和韵律配合成歌谣为最好。凡是拜见国王,一定有赞颂国王功德的诗歌。拜见佛的仪式,也以歌唱赞颂为贵。佛经中的偈语和颂歌,就是这种形式的作品。把梵文改成汉文,会失去原文的文采。虽然能传达佛经的大意,但完全失去了梵文文体的特点。这就像把嚼过的饭再喂给别人吃一样,不仅失去了原来的味道,还会让人感到恶心。姚兴担心佛法后继无人,就逼迫鸠摩罗什接受十个歌女。从此以后,鸠摩罗什不住在寺庙里,而另外设立了官署居住。每当他讲解佛经时,常常先自言自语地说:“就像在臭泥中长出莲花一样,我们只采莲花,不要去取那臭泥。”有人看见他和女人在一起,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鸠摩罗什就拿出一把针来,对他们说:“你们能吞下这些针吗?如果你们不能,怎么能学我呢?”由此可知,鸠摩罗什为了弘扬佛法,不得已暂时随波逐流,实际上他身处污泥而不染,怎么能因为他的行为而怀疑他呢?他在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去世。临终前,他对众人说:“我自认为才智浅薄,错误地充当了翻译。如果我翻译的经文没有错误,那么在我死后,我的舌头应该不会腐烂。”果然,在他火化后,他的舌头依然完好。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经论总共有九十八部,合计三百九十多卷。后来有天竺人来到中国说,鸠摩罗什所熟知的经典,其实还不到他所知道的十分之一。而《金刚经》正是他所翻译的其中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在元魏、陈、隋等朝代都曾被重译。到了唐代,又有了两个不同的译本。所以,这部经典前后总共有六个译本。但古往今来流传最广的,还是鸠摩罗什所译的版本。关于鸠摩罗什的事迹,古人的著作中经常提及,但存在很多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与《高僧传》中的记载也有一些出入。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就不去详细考证了。
我们观察鸠摩罗什翻译经典的过程,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翻译经典有两大流派。一是鸠摩罗什这一派,他们会深入理解整部经典的含义,并用汉文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所以,他们翻译的经典,在字句和章节上可能与梵文原版不完全一致,但他们能够深入到经典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让东方人读起来感觉非常贴切,容易理解。这就是所谓的“依义不依文”,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意译。另一派是玄奘这一派,他们严格遵守梵文的格式,不太考虑汉文的表达习惯。东方人读起来可能会感觉有些格格不入,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直译吧?弘扬佛法,重点在于传达其意义,而不是研究梵文。所以,哪种翻译方式更好,就不言而喻了。
第二,在鸠摩罗什之前,因为翻译的版本不好,不仅深奥的佛理没有传达出来,就连一些浅显的道理也没有解释清楚。所以,当时信仰佛教的士大夫并不多。自从鸠摩罗什翻译了新的经论,再加上慧远在庐山的大力推广,文人和哲学家们才开始逐渐理解佛理。佛法的光芒,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开始照耀大地。到了唐代,佛法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达到了巅峰。所以,自佛法从东方传来之后,直到鸠摩罗什的出现,才得到了真正的弘扬。否则,即使有道安和慧远这两位高僧,也未必能够开创后来的佛教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依据的经典和论说还不够完备,还不够明晰。鸠摩罗什是菩萨转世,他的弟子如僧睿、僧肇等,都是文理精深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老庄哲学和六经等,都有深入的了解。师徒都不是普通人,所以他们翻译的经典才能够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深入人心。自宋代以后,佛法由盛转衰,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而现在的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与晋朝时期并无两样。那时有鸠摩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大力弘扬佛法,佛法因此大兴,人心也因此得到改善,国家的政治也因此逐渐走向太平。所以,如果想要世事太平,首先要让人心变得善良;而想要人心变得善良,首先要让佛法得到弘扬。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看看今天的形势,不也是这样吗?不仅世事混乱不堪,佛法界也是一片混乱。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明了佛法的真实意义。所以,如果想要大力弘扬佛法,首先要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而想要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首先要弘扬和传承佛法的核心——金刚般若。这就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了。鸠摩罗什翻译经典时,首先选择的是《大品般若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承担起无上菩提法的重任,也应该从《金刚经》开始。这不是很明显吗?我以此心愿,回向给所有的众生。
金刚般若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理显三空,观融二谛”。我们先从“苦”说起。佛教中所说的三苦、八苦,都是由业力带来的,而业力又是由迷惑产生的,这种迷惑通常被称为见思惑。详细来说,迷惑的根源在于“我见”(即自我执着)。只有消除“我见”,各种迷惑才不会产生。没有迷惑,就不会有由业力带来的苦难,这就是所谓的“了生死”。金刚是坚硬锋利的,用来比喻般若能切断迷惑。因此,《金刚经》的宗旨就在于破除“我执”。
“我执”的粗浅表现是执着于四大(地、水、火、风)和五阴(色、受、想、行、识)。更细微的表现则是执着于“法”或“非法”。只要有所执着,就意味着“我执”没有完全消除。因此,需要不断地去“空”这些执着,即无我相、无法相、也无非法相。这就是“三空”。
“法”这个字的意义非常广泛,包括世间万物。四大和五阴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从粗浅和细微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人我相和法我相。而从有相的角度来看,它们都属于“法”。因此,人我和法我可以合并为一。所有这些有相的事物,在世俗的眼光中都被认为是真实的,因此被称为“俗谛”。谛,就是真真实实的意思。但人们不知道的是,所有这些都是虚妄的。虽然它们存在,但却是虚假的(有而不实)。持这种观点的观察方式被称为“假观”。
“非法相”是就一切法的本性而言的。相是假的,但本性是真实的。因为相是由因缘产生的,而本性是不变的,所以知道它是真实的,因此被称为“真谛”。持这种观点的观察方式被称为“空观”。因为本性本来就没有相,所以被称为“空”。然而,如果执着于这种“空”相,那就是偏执的“空”,并不是大乘佛教所说的“第一义空”(也叫胜义空)。为什么呢?比如虚空,虽然本来没有相,但却包含着万相。必须万相森罗,才能成就其虚空。需要知道的是,本性是体,相是用。有体必然有用,所以有本性必然会显现相。但不能执着于相,执着于相就会追逐相而蒙蔽本性,追逐用而蒙蔽体。然而,也不能完全断绝相,因为断绝相虽然能证得体,但却没有什么用,而且也不成为体,因为绝对没有无相的体。所以大乘佛教的义理,必须作这样的观察,才被称为“空观”(空而不空)。这样,“二谛”的观察就融合了。融合后就成为了中道观的第一义谛。并不是在二谛之外还有别的第一义谛,也不是在假观和空观之外还有别的中道观。经中这样说,是为了遮诠。遮诠是以遮遣为说的方式。像《法华经》等说三谛的,则是表诠,是以表显性德的两边不执着、两边都能观照为说的方式。遮诠则是说执着有不是、执着空也不是,是为了说明两边都要遣除、两边都要融合。般若正是以遣除执着为宗旨,所以只说二谛。需要知道的是,凡夫的病根在于处处执着,所以妄想多。必须先用遣除涤荡的功夫,然后性德才能彰显。所以世尊先说般若、后说法华。这个义理非常值得注意。另外,大乘佛法贯通上下。切不可把圣境推得太高,以为这是出世的事、与世法毫无关系,这样就会辜负佛恩。要知道三空、二谛不明,即使做人也做不好。因此这里详细阐述了这个道理。以上内容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讲解。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

by:聊聊传统国学经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用熟悉的方言诵读心中的金刚经

by:落葵叶子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直希望能录制经典诵读,分享给没有时间读书但可以听书的朋友们。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

by:无为真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无病无灾

by:LeeSelen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by:大富大贵5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第一品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

by:黄色潜水艇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