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原书及白话康熙序 易经结构及系辞 第一段

2024-04-27 09:30:2161:03 30
声音简介
1、原书序 易经结构及系辞 第一段
原文:
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唯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开之微旨,或有议论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联自弱龄留心经义,五十余年未尝少辍,但知诸书大全之驳杂,奈非专经之纯熟。深知大学士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祥,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通经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览,片字一画,斟酌无怠,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传之天下后世,能以正学为事者,自有所见欤!
康熙五十四年春三月十八日书
白话文翻译:
《御纂周易折中》易学博大精深,自秦汉以来,人们已经很难再把握到它的精妙之处了。直到宋朝,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和张载等人开始深入阐述易学的深奥之处。特别是朱熹,他结合了象数和天理,独排众议,为易学定下了基调,之后的五百多年里,大家对此基本无异议。从宋元明到我们清朝,学者们在前人开创的微妙意旨基础上,或发表议论,或提出见解,但这些也逐渐引发了后人的疑惑。我从小就对经义非常关注,五十多年来从未停止过研究。我深知各种书籍内容繁杂,但无奈自己并非专门研究经书的学者,未能十分纯熟。我深知大学士李光地学识渊博,对易学的理解尤为精深,因此特别命令他修订《周易折中》。这本书上至河洛之学的本末,下至历代儒学者的考证,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学理论,我们采取了折中的方式进行了选取。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仔细审阅,对每个字每个笔画都进行了仔细的斟酌。终于在康熙五十四年春天完成了这本书,并将其传给后世。希望那些真正致力于正统学术的人,能从中获得自己的见解。
康熙五十四年春三月十八日书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御纂周易折中:指清朝皇帝命令编修的关于《周易》的官方解释书籍。
周邵程张:分别指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和张载,他们都是宋朝的著名儒学家。
朱子:即朱熹,南宋的儒学大家,他对《周易》有深入的研究。
河洛之学:指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之学,是古代哲学和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清朝皇帝对于易学的重视和研究,以及为了正本清源,命令大学士李光地修订《周易折中》的过程。皇帝从小就对经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深感历代儒学家的研究成果有其深奥之处,但也有引发后人疑惑的地方。因此,他决定命令李光地进行修订,以期能为后世提供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易学版本。

原文:
一、《易经》二篇、《传》十篇,在古元不相混。费直、王弼乃以传附经,而程子从之。至吕大防、晁说之、吕祖谦诸儒,以为应复其旧。朱子《本义》所据者,祖谦本也。
明初,《程传》、《朱义》并用,而以世次先程后朱,故修《大全》书,破析《本义》而从《程传》之序。今案易学当以朱子为主,故列《本义》于先,而经传次第,则亦悉依《本义》原本,庶学者由是以复见古经,不至习近而忘本也。
白话翻译:
《易经》包括上下两篇,以及《易传》十篇。在古代,经和传是分开不混淆的。但费直和王弼将《易传》的内容附在《易经》之后,程子也沿用了这种做法。然而,到了吕大防、晁说之、吕祖谦等儒家学者时,他们认为应该恢复到古代经传分开的做法。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所依据的,正是吕祖谦的这个版本。
在明朝初期,《程传》和《周易本义》都被使用,但因为程子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早于朱熹,所以在编修《易经大全》时,打破了《周易本义》的原有顺序,而遵循了《程传》的次序。现在我认为学习易学应当以朱熹的理论为主,所以在编排时把《周易本义》放在前面。而经传的顺序,也完全依照《周易本义》的原本,希望学者通过这样的编排能够重新看到古代经典的样貌,不会因为习惯了近代的版本而忘记了经典的本源。
内涵解释:
该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易经》和《易传》的历史沿革及版本变迁。在古代,这两部分是分开的,但后来有学者将两者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儒家学者提出应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经和传分开。文中还提到了明朝初期对于《易经》版本的选用和处理方式,并强调了朱熹《周易本义》的重要性,认为学者应该通过这个版本去理解和接近古代的经典,不要忘记经典的本源和初衷。

原文:二、诸易所论易书作述传授,以及易理之奥,易义之纲,学者读易之方,说者同异之概,皆后学所宜先知也。《大全》有纲领一篇,止存程朱之说。今案周子、张子、邵子,皆于易理精邃,虽无说经全书,而大义微言,往往独得。又历代诸儒叙述源流,讲论指趣,其说皆不可废,并以世次义类,叙为三篇,不独与程朱之言,互相发明,亦以见程朱之书,有源有委。合古今以为公,非夫师心立异者比也。
三、易辞有义例,据夫子《彖传》《象传》求之,皆可推见。自王氏《略例》以后,诸儒皆有发明而未详备,今稍为之胪列分析,示学者观象玩辞之要,盖全经之大凡,故与纲领并叙卷首。
白话文翻译:
第二段话的意思是,所有易学著作中关于易经的论述、易经的创作与传承,以及易经的深奥之处,易经的主要思想,学习易经的方法,以及不同学者对于易经解读的异同,都是后来学者应该先了解的。《易经大全》中有一篇是介绍易经的纲领,但只保留了程颐和朱熹的学说。现在考察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都对易经有很深入的理解,虽然他们没有完整的易经解读著作,但他们的精妙言论和独到见解都值得参考。再加上历代儒家学者对易经的叙述、对易经主旨的讲解,这些都不能忽视。因此,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三篇,不仅与程颐和朱熹的学说相辅相成,还能体现出程颐和朱熹的学说有其深厚的渊源。这种做法融合了古今的见解,与那些凭空臆想、标新立异的人不同。
第三段话的意思是,易经的言辞有其固定的规则和例子,可以根据孔子的《彖传》和《象传》来探寻,都能推断出来。自从王弼的《周易略例》之后,虽然历代儒家学者都有所发现,但并未详尽完备。现在,我将稍作罗列和分析,向学者展示观察易经象征和解读易经言辞的要点,这是全经的大概内容,因此与纲领一同叙述在卷首。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易理:易经中的哲理或原理。
奥:深奥、难懂的地方。
义例:指易经中言辞的固定规则和例子。
彖传、象传:《易经》中的两篇解释性文字,分别解释易经的卦辞和爻辞。
王氏《略例》:指王弼的《周易略例》,是对易经的一种解读和注释。
核心内涵:
这两段文字主要介绍了易经的学习方法和解读要点。第二段强调了学习易经需要了解的内容,包括易经的论述、传承、深奥之处以及历代儒家学者的解读。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程颐和朱熹的学说在易经解读中的重要地位,但也强调了其他儒家学者的见解同样值得重视。第三段则聚焦于易经的言辞规则和例子,提到了通过观察易经的象征和解读易经的言辞来深入理解易经的方法。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易经学习的核心要点和方法论。
原文:
四、《大全》书所采诸家之说,惟宋元为多。今所收,上自汉晋,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渊源,皆可览见。列《朱义》于前者,易之本义,朱子独得也。《程传》次之者,易之义理。程子为详也。二子实继四圣而有作,故以其书系经后。其余汉晋唐宋元明诸儒,所得有浅深,所言有粹驳,并采其有益于经者,又系朱程之后;其或所言与朱程判然不合,而亦可以备一说广多闻者,别标为附录以终之,稽异阙疑,用俟后之君子,是亦朱子之志也。
白话文翻译:
《易经大全》这本书所采纳的各家学说,主要是宋元时期的。而现在我所收录的内容,时间跨度从汉晋到元明,让读者能够一览两千年易学的渊源。之所以把朱熹的学说放在前面,是因为他对易经的本质含义有独到的理解。紧接着是程颐的注释,因为他对易经的义理阐述得十分详尽。这两位学者实际上是继承了易经四圣的学说并有所发展,所以把他们的著作附在易经原文后面。对于汉晋唐宋元明等各个时期的儒家学者,他们的理解和表述各有深浅、精粹与杂质并存,我选择其中对理解易经有益的部分进行收录,放在朱熹和程颐的学说之后;对于那些与朱熹、程颐观点截然不同的学说,但如果它们能提供新的视角、增长见闻的,我则将其单独列为附录,放在最后。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易道:指易学的道理或学说。
四圣:通常指的是伏羲、文王、周公和孔子,他们在易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义:这里指的是朱熹对易经的注解和理解。
程传:指的是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和传授。
核心内涵: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作者在编纂易经相关书籍时的选材原则和内容安排。作者不仅重视宋元时期的学说,还广泛收录了从汉晋到元明各个时期的易学观点,以展现易学的历史渊源。在内容安排上,作者特别推崇朱熹和程颐的学说,认为他们对易经有独到的理解,因此将他们的学说附在易经原文之后。同时,作者也注重收录其他各个时期儒家学者的有益观点,并对于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学说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体现了其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
原文:
五、汉晋间说易者,大抵皆淫于象数之束流,而离其宗。故隋唐后惟王弼孤行,为其能破互卦、纳甲、飞伏之陋,而专于理以谈经也。然弼所得者,乃老庄之理,不尽合于圣人之道,故自《程传》出而弼说又废。今案溺于象数,而支离无根者,固可弃矣。
然易之为书,实根于象数而作,非它书专言义理者比也。但自焦赣、京房以来,穿凿太甚,故守理之儒者,遂鄙象数为不足言。至康节邵子,其学有传,所发明图卦蓍策,皆易学之本根,岂可例以象数目之哉?故朱子表章推重,与程子井称。《本义》之作,实参程邵两家以成书也。后之学者,言理义、言象数,但折中于朱子可矣。近代解经者,犹多拾术数之绪余,以矜其奇僻,而不知其非数之真也。陈事理之糟粕,而入于迂浅,而不知其失理之妙也。凡若此者,皆删不剥,以还洁静精微之旧焉。
白话文翻译:
在汉晋时期,讲解易经的学者大多沉迷于象数的束缚,而远离了易经的本质。因此,在隋唐之后,只有王弼的学说独树一帜,因为他能破除互卦、纳甲、飞伏等陈旧的解释,而专注于从理的角度来谈论易经。然而,王弼所理解的理,实际上是老庄的道家思想,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的圣人之道。所以,自从程颐的注释出现后,王弼的学说又被废弃了。现在看来,沉迷于象数而无根的学说确实可以抛弃。但是,易经这本书实际上是基于象数而创作的,这与专门讨论义理的其他书籍不同。然而,从焦赣、京房开始,对象数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因此坚持理学的儒家学者鄙视象数,认为它们不值得一提。到了邵雍(康节先生),他的学问有所传承,他所阐明的图卦和蓍策都是易学的根本,怎么能简单地用象数来概括呢?因此,朱熹非常推崇他,与程颐并称。《易经本义》的创作,实际上参考了程颐和邵雍两家的学说。后来的学者,无论是谈论理义还是象数,只需要以朱熹的学说为标准就可以了。近代解释易经的学者,仍然有很多人沿袭了术数的残余,以此来炫耀他们的奇特和偏僻,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偏离了真正的数学。他们陈述的事理都是糟粕,陷入了迂腐和浅薄,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理学的精妙。所有这些错误的解释,都应该被删除和剔除,以恢复到易经原有的简洁、深刻和微妙的本质。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象数:易经中的符号和数目系统,用于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互卦、纳甲、飞伏:都是古代易经解释中的术语和方法。
老庄之理:指的是道家哲学中的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
理学:宋明时期的一种儒家哲学流派,强调理性和道德原则。
核心内涵:
本段主要讨论了易经解释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学派对易经理解的差异。作者批判了过于沉迷于象数的解释方法,并指出真正的易经理解应该结合理义和象数两方面进行。同时,作者也强调了朱熹在易经解释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恢复易经原有的简洁、深刻和微妙的本质。
六、朱子之学,出自程子,然文义异同者甚多,诸经皆然,不独《易》也。况《易》则程以为圣人说理之书,而朱以为圣人卜筮之教,其指趣已自不同矣。然程子所说,皆修齐治平之道,平易精实,有补学者。朱子亦谓所作《本义》简略,以义理《程传》既
七、《启蒙》为朱子成书,与《本义》相表里。今《大全》中所载图说数条,乃作《本义》时,略撮大要,以冠篇端。卦变一图,则又因《本义》卦下有以卦变为说者,故作此以明之,与占筮卦变异法,总不若《启蒙》之详备也。《大全》以图说为主,而采《启蒙》以附其下,且又但采其“本图书”、“原卦画”二篇,至“明蓍策”、“考变占”二篇,则文既不录,图亦不载,但以筮时仪节,及不同法之卦变当之,使学者不见朱子极论象数之全,未免疏略。今以《启蒙》全编,具载书后,庶几古人右书左图之意。朕讲学之外,于历象、《九章》之奥,游心有年,涣然知其不出易道。故自河洛本原,先后天位置,以至大衍推迎之法,皆稍为摹画分析,敷畅厥旨,附于《启蒙》之后,目曰《〈启蒙〉附论》。
白话文翻译:
朱熹的学问来源于程颐,但他们在文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易经》上,其他经典也是如此。说到《易经》,程颐认为它是圣人讲述道理的书,而朱熹则认为它是圣人关于卜筮的教诲,两者的主旨已然不同。然而,程颐所说的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些道理平易近人且精辟实在,对学者有所帮助。朱熹自己也说他写的《易经本义》较为简略,而程颐的《易经传》在义理方面…
《易学启蒙》是朱熹完成的书,与《易经本义》相辅相成。现在《易经大全》中收录的几条图说,是朱熹在写《易经本义》时,概括了其中的要点,放在篇首的。其中的“卦变一图”,是因为在《易经本义》的卦下有以卦变为依据的解释,所以画了这张图来阐明,但这种卦变与占筮的卦变方法不同,总的来说不如《易学启蒙》详细完备。《易经大全》以图说为主,同时采纳了《易学启蒙》附在图说后面,但只采纳了其中的“本图书”和“原卦画”两篇,至于“明蓍策”和“考变占”两篇,则既没有收录文字,也没有收录图表,只是用筮时的仪式和不同方法的卦变来代替,这使得学者无法看到朱熹对象数的全面论述,显得有些疏忽。现在将《易学启蒙》全文编排在书后,大概符合古人书籍编排时右侧是文字、左侧是图表的意思。我除了讲学之外,多年来也潜心研究历法、象数和《九章算术》的深奥之处,深知它们都离不开易学的道理。因此,从河洛的本源、先后天的位置,到大衍的推算方法,我都稍作描绘和分析,详细阐述其主旨,附在《易学启蒙》之后,并命名为《〈启蒙〉附论》。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
河洛:指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
大衍:指大衍之数,是中国古代文献《周易》中提到的一种数学方法。
核心内涵:
本段主要讨论了朱熹和程颐在易经理解上的差异,并指出了《易经大全》在收录朱熹作品时的不足之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易经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附在《易学启蒙》之后,命名为《〈启蒙〉附论》。整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易经的深厚底蕴和独到见解。
八、夫子十翼以《序卦》、《杂卦》终编,其次第微密,错杂成章,诸儒置而不讲已久。朕因陈希夷反覆九卦之指,而思《序卦》之义,因邵康节四象相交成十六事之言,而悟《杂卦》之根,始知圣意微妙,圣言精深,引而不发,如众曜之罗列,七纬之交错,参差凌乱。有待于仰观推步者之能求其故也。故为《序卦》、《杂卦》明义,次于《〈启蒙〉附论》之后而终编焉。
白话文翻译:
孔子为《易经》写的十篇辅助性的文章(十翼)以《序卦传》和《杂卦传》作为结尾,它们的编排次序非常细致周密,内容错综复杂,但已经有很多儒家学者很长时间不讲这两篇了。我因为陈抟(希夷)反复讲述九卦的指向,而开始思考《序卦传》的含义;又因为邵雍(康节)所说的四象相交形成十六种事态的言论,而领悟到《杂卦传》的根源。这才知道圣人的意图是如此微妙,圣人的言辞是如此精深,他们引导我们但却不完全说明,就像众多星辰的排列,七纬的交错,看似参差凌乱,实际上却等待着那些仰望星空、推算步伐的人去探索其中的缘由。因此,我为《序卦传》和《杂卦传》阐明了含义,并将这些解释放在《〈启蒙〉附论》之后,作为全书的结尾。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十翼:指的是孔子为解释《周易》所写的十篇文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也称“十翼”。
陈希夷:即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
核心内涵:
本段文字描述了作者对《易经》中《序卦传》和《杂卦传》的深入理解和阐释。作者通过陈抟和邵雍的理论,对这两篇传统上被忽视的部分进行了新的解读,从而揭示了圣人言辞的精深和微妙。这体现了作者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同时也鼓励后学者对传统经典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
原文:
《周礼》: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陆氏德明曰:宓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四。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传”即“十翼”也。自鲁商瞿子木受易于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马干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及秦燔书,易为卜筮之书独不禁,故传授者不绝。
白话文翻译:
根据《周礼》记载:大卜(古代官职,掌管占卜)掌握三种易经的方法,第一种叫做《连山》,第二种叫做《归藏》,第三种叫做《周易》。这三种易经的经卦都是八个,而它们的变卦都是六十四个。
陆德明说:当宓牺氏(伏羲)统治天下的时候,他仰头观察天文,低头观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理,以及适宜于大地的情况。他近处取法于自身,远处取法于万物,于是开始画出八卦。然后,因为这个原因,他将八卦重叠,演变成了六十四卦。后来,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时,创作了卦辞,而周公则创作了爻辞。孔子则创作了《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这七部作品加上《说卦》、《杂卦》、《序卦》三篇,合称为“十翼”。
班固说:孔子晚年非常喜欢易经,他读易经时,因为反复翻阅,把穿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并为易经作了传注。这里的“传”就是指“十翼”。从鲁国的商瞿子木从孔子那里学习易经开始,然后传授给鲁国的桥庇子庸,子庸再传授给江东的马干臂子弓,子弓又传授给燕国的周丑子家,子家再传授给东武的孙虞子乘,子乘又传授给齐国的田何子庄。到了秦朝焚烧书籍的时候,易经因为是占卜的书而没有被禁止,所以它的传承一直没有断绝。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大卜:古代官职名,掌管占卜。
宓牺氏:即伏羲,中国神话中的古代帝王,被认为是八卦的创始人。
韦编三绝:韦是指熟牛皮,古代用熟牛皮绳将写好的竹简编联起来,形成一本书。绝是指断。韦编三绝是指因为反复翻阅,致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开,借指读书勤奋用功。
核心内涵:
本段文字主要介绍了《周易》及其传承历史。《周易》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经典,其内容涉及哲学、占卜、历史等多个领域。文中通过陆德明和班固的论述,追溯了《周易》的起源和传承过程,并特别强调了孔子对《周易》的研究和传播所做的贡献。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周易》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因被视为占卜之书而幸免于难,得以传承至今。
原文:
《隋书》云,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惟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及洛阳周王孙,梁人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
汉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缁川杨何,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及孟喜、梁邱贺,由是有施孟梁邱之学焉。施雠传《易》,授张禹及琅琊鲁伯,禹授淮阳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屯莫如及琅邪邴丹。后汉刘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宾,其子轶。孟喜父孟卿善为《礼》、《春秋》。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
喜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后汉洼丹、鲑阳鸿、任安皆传孟氏《易》。粱邱贺本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后更事田王孙,传子临,临传五鹿充宗及琅邪王骏,充宗授平陵土孙张及沛邓彭祖、齐衡咸。后汉范升传梁邱《易》,以授京兆杨政,又颍川张兴传梁邱易,弟子著录且万人。子鲂传其业。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房以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房为《易》章句,说长于灾异,以授东海段嘉及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由是前汉多京氏学。
白话文翻译:
据《隋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众多书籍都被焚毁,只有《周易》因为被视为占卜之书而幸存下来。不过,其中还是遗失了《说卦》三篇,后来这三篇被河内的一名女子发现。汉朝兴起后,田何因为齐国的田地而被迁徙到杜陵,人们称他为杜田生。他传授《易经》给东武的王同子中,还有洛阳的周王孙,梁地的丁宽,齐国的服生等人,他们都为《易经》写了传注。
汉朝初期,讲解《易经》的学者都以田生的学说为基础。王同将《易经》传授给了缁川的杨何,丁宽则传授给了同郡的砀田王孙。而王孙又分别传授给了施雠、孟喜和梁邱贺,于是形成了施、孟、梁邱三大学派。施雠传授《易经》,他的学生有张禹和琅琊的鲁伯。张禹又传授给了淮阳的彭宣和沛县的戴崇,而鲁伯则传授给了太山的屯莫如和琅邪的邴丹。到了后汉时期,刘昆从沛县的戴宾那里学习了施氏的《易经》,并传给了他的儿子刘轶。
孟喜的父亲孟卿擅长《礼》和《春秋》,但孟卿认为《礼》的内容太多,《春秋》又太复杂,于是让孟喜跟从田王孙学习《易经》。孟喜为《易经》编写了章句,并传授给了同郡的白光和沛县的翟牧。后汉的洼丹、鲑阳鸿、任安都传承了孟氏的《易经》。
梁邱贺原本跟从太中大夫京房学习《易经》,后来又师从田王孙,并将学问传给了儿子梁邱临。梁邱临又传给了五鹿充宗和琅邪的王骏。五鹿充宗则传授给了平陵的土孙张、沛县的邓彭祖和齐国的衡咸。到了后汉时期,范升传承了梁邱的《易经》,并传授给了京兆的杨政。另外,颍川的张兴也传承了梁邱的《易经》,他的学生记录的人数将近一万。张兴的儿子张鲂继承了他的学业。
京房跟从梁地的焦延寿学习了《易经》,焦延寿说他曾经向孟喜请教过《易经》的问题。京房认为焦延寿的《易经》学说就是孟氏的学说,但翟牧和白光并不认同。京房为《易经》编写了章句,他特别擅长解释灾异现象,并将学问传授给了东海的段嘉、河东的姚平和河南的乘弘,这三人都成为了郎官和博士,因此在西汉时期,京房的《易经》学说非常盛行。
原文:
后汉戴冯、孙期、魏满并传之。费直传《易》,授琅邪王璜,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无章句,徒以《彖》、《象》、《系辞》、《文言》解说上下经。汉成帝时,刘向典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义略同,唯京氏为异。向又以中古文《易经》校施、盂、梁邱三家之《易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范氏《后汉书》云:京兆陈元,扶风马融,河南郑众,北海郑康成,颍川荀爽,并传费氏《易》。沛人高相治《易》,与费直同时,其《易》亦无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丁将军。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母将永,为高氏学,汉初立《易》杨氏博士,宣帝复立施、孟,梁邱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费、高二家不得立,民间传之。后汉费氏兴而高氏遂微。永嘉之乱,施氏、梁邱之《易》亡,孟、京、费之易,人无传者,唯郑康成、王辅嗣所注行于世,而王氏为世所重。其《系辞》 孔氏颖达曰:《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故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牺得河图而作《易》,是则伏牺虽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伏牺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辞》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虽有万物之象,其万物变通之理,犹自未备。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为六十四卦也。《系辞》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然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牺重卦,郑康成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益》与《噬嗑》。以此沦之,不攻自破。其言神农重卦,亦未为得。今依辅嗣以伏牺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其重卦之意,备在《说卦》,此不具叙。
白话文翻译:
后汉时期的戴冯、孙期、魏满都传承了易经。费直传授《易经》,他教给了琅邪的王璜,形成了费氏学派。他们使用的是古文字,因此被称为古文《易经》。他们没有为《易经》编写章句,只是用《彖》、《象》、《系辞》、《文言》来解说上经和下经。
汉成帝时期,刘向负责校订书籍,他考察了各家对《易经》的解说,认为各家学说都源自田何、杨叔元、丁将军,他们的主要观点大致相同,只有京房的观点与众不同。刘向又用中古文《易经》来校对施、孟、梁邱三家的《易经》,发现有些版本脱漏了“无咎”、“悔亡”等字句,只有费氏的《易经》与古文版本相同。
范晔在《后汉书》中提到:京兆的陈元、扶风的马融、河南的郑众、北海的郑康成、颍川的荀爽,都传承了费氏的《易经》。沛县人高相也研究《易经》,他与费直是同一时期的人。高相的《易经》也没有章句,他专门讲解阴阳灾异,并自称学说源自丁将军。这一学派传到高相,高相又传授给了他的儿子高康和兰陵的母将永,形成了高氏学派。
汉朝初期设立了杨氏的《易经》博士,汉宣帝又设立了施、孟、梁邱的《易经》博士,汉元帝又设立了京氏的《易经》博士。费氏和高氏两家没有被立为博士,但他们的学说在民间流传。到了后汉时期,费氏的学说兴盛起来,而高氏的学说逐渐衰落。
永嘉之乱后,施氏和梁邱的《易经》失传了,孟、京、费的《易经》也没有人传承了。只有郑康成和王辅嗣的注释流传于世,而王氏的注释更受世人重视。
关于《系辞》,孔颖达说:“《系辞》中提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所以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人都说伏牺是根据河图创作了《易经》。这意味着伏牺虽然得到了河图,但仍然需要仰观俯察来相互参正,然后才画出了八卦。伏牺最初画出的八卦已经包含了万物的形象。所以《系辞》中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虽然八卦中包含了万物的形象,但万物变通的道理还没有完全具备。所以根据这八卦再重叠一次形成了六爻,于是重叠成了六十四卦。《系辞》中说‘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然而关于重叠卦象的人,各儒家的看法不同,总共有四种说法:王辅嗣等人认为是伏牺重叠的卦象;郑康成等人认为是神农重叠的卦象;孙盛认为是夏禹重叠的卦象;司马迁等人认为是文王重叠的卦象。那些说是夏禹和文王重叠卦象的人,根据《系辞》中的记载在神农时期已经有了盖取《益》卦和《噬嗑》卦的例子来反驳他们,这种说法不攻自破。那些说是神农重叠卦象的人也没有得到证实。现在我们依照王辅嗣的说法认为伏牺在画出八卦后就自己重叠成了六十四卦这是符合事实的。重叠卦象的含意在《说卦》中有详细的记载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原文:
伏牺之时,道尚质素,画卦重爻,足以垂法。后代浇讹,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为教,故作《系辞》以明之。
按《周礼大卜》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连山》伏牺,《归藏》黄帝。郑康成《易赞》及《易论》云: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康成又释云:《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康成虽有此释,更无所据之文,先儒因此遂为文质之义,皆繁而无用,今所不取。按《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毛诗》云“周原朊朊”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时,正在羑里,周德未兴,犹是殷世也,故题周别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犹《周书》、《周礼》题周以别余代也。
白话文翻译:
在伏羲的时代,道理崇尚质朴,他画出了八卦和六十四卦,这足以作为法则流传后世。但后来的人们变得浮躁不诚实,他们的道德不再像古人那样高尚,仅仅的卦象已经不足以作为教化的工具,所以创作了《系辞》来进一步解释易经的道理。
根据《周礼大卜》的记载,古代有三种易经版本,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杜子春说:《连山》是伏羲所作,《归藏》是黄帝所作。而郑康成在他的《易赞》和《易论》中提到:夏朝时易经被称为《连山》,商朝时被称为《归藏》,周朝时则被称为《周易》。郑康成还解释说,《连山》这个名字是因为它象征着山峦连绵和云气缭绕的景象;《归藏》则意味着万物最终都会归藏其中;《周易》表示易经的道理是周详普遍的,包含了所有方面。尽管郑康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但没有确切的文献支持。以前的学者根据他的解释,进行了许多繁琐而无实际意义的解读,这些方法现在都不被采用。
参考《世谱》等书籍,神农也被称为连山氏或列山氏,黄帝也被称为归藏氏。既然《连山》和《归藏》都是代号,那么《周易》之所以称为“周”,可能是取自岐阳的地名。另外,《毛诗》中提到“周原朊朊”,也暗示了这一点。再者,当文王创作易经时,他还在羑里,那时周朝的德行还未彰显,仍然是商朝的时代,所以命名为“周”是为了与商朝相区别。正因为这部易经是文王所演绎的,所以被称为《周易》,这与《周书》和《周礼》以“周”来区别于其他时代是一样的。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伏牺之时”:指的是伏羲时代,伏羲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八卦的创始人。
“爻象”:指的是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图形。
“三易”:《周礼》中提到的三种易经版本。
“杜子春”和“郑康成”:都是古代的学者,对易经有所研究。
“岐阳”:地名,与周朝的起源有关。
“周原朊朊”:出自《毛诗》,描述的是周朝的原野肥沃。
核心内涵:
该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易经的三个版本《连山》、《归藏》和《周易》的起源和命名背后的意义,并指出《周易》之所以称为“周”,是为了区别于商朝,并强调这部易经是文王所演绎的。
原文:
其《周易》系辞,凡有二说,一说卦辞爻辞,并是文王所作。知者按《系辞》云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故史迁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郑学之徒,并依此说。二以为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按《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克殷之后,始追号文王为王,若爻辞是文王所制,不应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观兵之后,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左传》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谤,亦得为忱患也。验此诸说,以为卦辞文王,爻辞周公。马融、陆绩等并同此说,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圣,不数周公者,以父统子业故也。然则《易》之爻辞、盖亦是文王本意,故但言文王也。
白话文翻译:
关于《周易》的系辞,有两种主要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卦辞和爻辞都是文王所写。这一观点的依据来源于《系辞》中的描述,它提到《易》的兴起可能是在中古时期,制《易》的人可能经历了一些忧患。文中还提到,《易》的兴起或许与殷朝末期和周朝的兴盛德行有关,或与文王和商纣王之间的事情有关。因此,司马迁说文王在被囚禁期间演绎了《易》,这与“制《易》者或有忧患”相呼应。郑玄学派都遵循这一观点。
第二种说法是,验证爻辞中多涉及文王之后的事件。例如,《升》卦的六四爻提到“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在征服殷朝后才追封文王为王,如果爻辞是文王所写,那么不应该出现“王用亨于岐山”这样的表述。再比如,《明夷》卦的六五爻提及“箕子之明夷”,这是在武王展示兵力之后,箕子才被囚禁,文王不可能提前预知并写下“箕子之明夷”。另外,《左传》中记载韩宣子到鲁国时看到《易象》后说,他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周公也曾受到流言诽谤,这也算是一种忧患。综合这些证据,有人认为卦辞是文王所写,而爻辞则是周公所作。马融、陆绩等人都持这一观点,现在我们也采用这种说法。至于为什么只提及三位圣人,而没有算上周公,是因为周公继承了文王的事业,可以看作是文王的一部分。然而,《易》的爻辞可能也反映了文王的初衷,所以通常只提及文王。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系辞”:是《易经》中解释卦象和爻辞的文字。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中国古代的贤王,被认为是《易经》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
“爻辞”:指的是《易经》中每一爻下面的文字解释。
“周公”:指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他在周朝建立后有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贡献。
核心内涵:
该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周易》的系辞来源,提出了两种关于卦辞和爻辞作者的不同观点,并给出了各自的依据。最终采用了马融、陆绩等人的观点,即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但考虑到周公继承了文王的事业,因此通常只提及文王作为《易经》的重要传承者。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商君书》原典及白话文

《商君书》也称《商子》,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现存24篇,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

by:白泽入世

史记原文及白话文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一直想通读一遍,终于下了决心,可能会有很多错漏之处,还请轻拍

by:诺谊读书

《易经》原典及白话文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所作,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卦辞和爻辞组成...

by:白泽入世

《荀子》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前340年-前245年),名况,字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by:白泽入世

《孟子》原典及白话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y:白泽入世

《冰鉴》原典及白话文

晚清名臣曾国藩写了一本识人鉴人的书,名曰《冰鉴》,是他谋略中的重要部分,共七篇,原文只有2269字。“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

by:白泽入世

《中庸》原典及白话文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正式和《大学》、《论语》、...

by:白泽入世

鬼谷子原典及白话文

鬼谷子,姓王名诩,名王,人称“王老祖”,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道家、谋略家代表人物,还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长于持身...

by:白泽入世

《黄帝四经》原文及白话文

1973年轰动世界华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黄帝四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

by:洛邑小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