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原书及白话康熙序 彖辞,卦辞,爻辞内涵 第二段

2024-04-29 01:16:4034:42 27
声音简介
1.2 原书序 彖词,卦辞,爻词内涵 第二段
原文:
其《彖》、《象》等十翼之辞,以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异论。但数十翼亦有多家。
既文王《易经》本分为上下二篇,则区域各别,《彖》、《象》释卦,亦当随经而分。故一家数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郑学之徒,并同此说,今亦依之。
白话文翻译:
人们普遍认为,《彖》、《象》等十翼(即《易传》)的解说词是孔子所写,之前的儒家学者对此并无异议。然而,对于“十翼”的分类,有多家不同的观点。既然周文王的《易经》原本就分为上下两篇,那么它们的范围各自独立,《彖》、《象》对卦的解释,也应当随着经文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因此,有一派学说将“十翼”细分为:上篇的《彖》为一,下篇的《彖》为二,上篇的《象》为三,下篇的《象》为四,上篇的《系辞》为五,下篇的《系辞》为六,《文言》为七,《说卦》为八,《序卦》为九,《杂卦》为十。信奉郑玄学说的人们,都赞同这种说法,现在我们也依据这种说法。
这段文字的核心内涵在于阐述《易经》的“十翼”如何被分类和解读。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十翼”:指的是《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等部分。
“郑学之徒”:指的是信奉汉代学者郑玄学说的人们。
这段话主要讨论了《易经》的解读方式和“十翼”的分类问题,强调了古代文献的解读存在多种观点,并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分类方式。
原文:
朱子门人问:伏牺始画八卦,其六十四者,是文王后来重之邪?抑伏牺已自画邪?看先天图,则有八卦便有六十四,疑伏牺已有画矣。曰:《周礼》言三《易》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便见不是文王渐画。又问:然则六十四卦名,是伏牺元有,抑文王所立?曰:此不可考。子善问,据十三卦所言,恐伏牺时已有。曰:十三卦所谓盖取诸《离》、盖取诸《益》者,言结绳而为网罟,有《离》之象,非观《离》而始有此也。
古文《周易》经传十二篇,东莱吕祖谦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训》一篇,则其门人金华王莘叟所笔受也。某尝以为易经本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戒,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夫子作传,亦略举其一端以见凡例而已。然自诸儒分经合传之后,学者便文取义,往往未及玩心全经,而遽执传之一端以力定说。于是一卦一爻,仅为一事,而《易》之为用,反有所局,而无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盖病之,是以三复伯恭父之书而有发焉,非特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
白话文翻译:
朱子的学生问:伏羲最初画了八卦,那么六十四卦,是文王后来补充的,还是伏羲自己就已经画好了呢?看先天图,有八卦就有六十四卦,我怀疑伏羲就已经画好了。朱子回答说:《周礼》中提到三《易》的经卦都是八个,但它们的变化都有六十四种,这表明六十四卦不是文王逐渐画出来的。学生又问:那么六十四卦的名称,是伏羲原来就有的,还是文王所立的?朱子回答:这个已经无从考证了。你问得很好,根据《系辞》中提到的十三卦来看,恐怕伏羲时代就已经有了。他又解释说:十三卦中所说的“盖取诸《离》”“盖取诸《益》”,是说结绳做成网罟,有《离》卦的象征,但这并不是说看了《离》卦之后才发明了网罟。
古文《周易》经传一共十二篇,是东莱的吕祖谦(字伯恭)所编定的,而《音训》这一篇,是他的学生金华的王莘(号叟)所记录的。我一直认为易经本来是为了卜筮而创作的,都是根据吉凶来给人以训诫,所以它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所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泛。孔子为易经作传,也只是简单地举了其中一个方面来作为例子。但是自从学者们把易经的经文和传文分开之后,学习者就常常只从文字表面取义,往往还没有全心投入到整部经文中,就急忙抓住传文的一个方面来下定论。这样一来,一卦一爻,就仅仅被理解为一件事情,反而限制了易经的应用范围,无法用它来理解天下的各种现象。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感到很担忧,所以反复研读伯恭父的书籍,并因此有所启发,并非仅仅因为他的章句接近古代的风格。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伏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上古神人,被尊称为“人文始祖”,传说他创造了八卦。
文王:指的是周文王,他据说对八卦进行了演绎,发展出了六十四卦。
先天图:
关于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两者各具特点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是对两者的详细解释:
先天八卦图
起源与作者:
先天八卦图据传为宋代道士陈抟根据《说卦》中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而创造。但实际上,它是后人托伏羲之名而命之,也被称为“伏羲八卦”。
内涵与象征:
先天八卦图主要表现的是空间物象,体现了天地定位的思想。
它将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其阴阳对峙关系。
结构与方位:
先天八卦图是乾坤定南北,坎离定东西。具体方位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
中间数为0,代表宇宙的元气;序数对宫相加之和为九数。
演变与周期:
先天八卦的演变过程从太极开始,经历两仪、四象到八卦,体现了宇宙形成的过程。
它还包含三个周期,分别表示一年、一日中的阴阳变化。
后天八卦图
起源与作者:
后天八卦图则是根据《周易·说卦传》所述,后人将其归为孔子所作,又称“文王八卦”。
实际上,它也是后人托文王之名而命之。
内涵与象征:
后天八卦图主要体现的是四季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过程。
它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并表现了阴阳的依存与互根,以及五行的母子相生关系。
结构与方位:
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艮东北。
每个卦位还对应着不同的节气,如震为春分,离为夏至等。
周期与流行:
后天八卦图表现的是周期循环,如水流行,形容阴阳的依存和五行的相生关系。
它从四时的推移和万物的生长收藏规律中得出,体现了阴阳互根和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综上所述,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在起源、内涵、结构和周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先天图更注重空间物象和宇宙形成的表达,而后天图则更侧重于时间变化和万物生长的描绘。
《周礼》: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礼仪典籍,其中记载了各种礼仪制度。
三《易》:指的是《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三部易经。
经卦:易经中的基本卦象,共有八个,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原文:
吕氏祖谦曰:汉兴,言《易》者六家,独费氏传古文《易》,而不立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盂梁邱经,或脱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真孔氏遗书也。东京马融、郑康成皆力费氏学,其书始盛行。今学官所列王弼《易》,虽宗庄老,其书固郑氏书也。费氏《易》在汉诸家中最近古,最见排摈,千载之后,岿然独存,岂非天哉!自康成、辅嗣合《彖》、《象》、《文言》于经,学者遂不见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编古《周易》,将以复于其旧。而其刊补离合之际,览者或以为未安。祖谦谨因晁氏书参考传记,复定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为断。
白话文翻译:
吕祖谦说:汉朝兴起后,研究《易经》的有六家学派,但只有费氏学派传承了古文的《易经》,却没有被纳入官方学术体系。刘向使用中古版本的《易经》来校对施氏、孟氏、梁氏、邱氏的《易经》版本,发现有的地方缺失了“无咎”、“悔亡”等词句,只有费氏的《易经》版本与中古版本相同。因此,可以确定费氏的《易经》是真正的孔子遗留下来的书籍。在东汉时期,马融、郑康成都极力推崇费氏学派,使得费氏的《易经》开始广泛传播。现在官方学术体系中列出的王弼的《易经》版本,虽然主要受到庄子和老子的影响,但其基础仍然是郑康成的版本。在汉代众多《易经》学派中,费氏的《易经》最贴近古代原貌,却最受排挤。然而,经过一千年之后,它仍然独树一帜,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自从郑康成和王弼将《彖》、《象》、《文言》合并到《易经》中后,学者们就很难再见到《易经》的古代版本了。近年来,嵩山的晁氏家族编纂了古本的《周易》,试图恢复到它最原始的样子。但在他们编辑、修补、分离、合并的过程中,有些读者可能觉得不够恰当。我(吕祖谦)谨慎地根据晁氏的书,参考了各种传记,重新编纂为十二篇。篇目和卷帙的划分,都严格遵循古代的原则。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费氏:指的是汉代研究《易经》的费直学派。
学官:古代指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这里指的是官方的学术体系。
庄老:指的是庄子和老子,代表道家思想。
《彖》、《象》、《文言》:都是《易经》中的部分,用以解释易经的卦辞和爻辞。
核心内涵:
吕祖谦在此段文字中,强调了费氏学派的《易经》版本的重要性和其真实性。他认为,尽管费氏学派在汉代受到排挤,但其版本最接近《易经》的原始面貌,且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仍然流传下来,显示了其深厚的学术价值。他还提到了自己根据晁氏家族编纂的古本《周易》进行了重新编纂,以恢复其古代原貌,并强调了其编纂的原则是严格遵循古代的标准。
原文:
文王卦下之辞谓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辞不谓之《彖》,孔子何为言“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爻下辞谓之《象》,爻辞多文王后事,故诸说皆以为爻辞出于周公。大象,卦画是也。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观卦画则见其象也。《大象》之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类;《小象》,释周公之辞,如“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之类,皆象之传也。经,文王周公所作也。传,孔子所作也。司马谈《论六经要指》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谓之“易大 税氏与权曰:按吕汲公元丰王戌昉刻《周易》古经十二篇于成都学官,景迂晁生建中靖国辛巳并为八篇,号《古周易》,缮写而藏于家。巽岩李文简公绍兴辛未谓北学各有师授,经名从吕,篇第从晁,而重刻之。逮淳熙壬寅,新安朱文公表出东莱吕成公《古文周易经传音训》,乃谓编古《易》自晁生始。岂二公或不见汲公蜀本与?然成公则议晁生并上下经为非,而文公《易本义》,则篇第与汲公吻合。
白话文翻译:
周文王所作的卦辞下面被称作《彖》,孔子只是解释和整理了这些《彖》的意思,并将这一章节命名为《彖》。如果周文王的卦辞下面没有被称为《彖》,那么孔子为何会说“智者通过观察《彖》辞,就能对易经的理解过半了。” 每一爻下面的解释被称为《象》,而爻辞中提到的很多事情都是发生在周文王之后,所以很多学说都认为爻辞是周公旦所作。大象,指的是卦的图案。天地水火雷风山泽,通过观察卦的图案就可以看到其所代表的形象。《大象》的言辞,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的句子;《小象》则是解释周公的言辞,如“潜龙勿用,阳在下也”之类的句子,都是对“象”的解释。易经的经文部分是周文王和周公旦所创作的,而解释易经的传文则是孔子所写。在司马谈的《论六经要指》中引用了“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并将这句话称为“易大”。税氏与权曾说:根据吕汲公在元丰王戌昉于成都学官处刻印的《周易》古经十二篇,景迂的晁生在建中靖国辛巳年将这十二篇合并为八篇,命名为《古周易》,并抄录了一份收藏在家中。巽岩的李文简公在绍兴辛未年表示,北方的学术各有师承,经名遵从吕汲公,而篇目次序遵从晁生,并重新刻印。到了淳熙壬寅年,新安朱文公公布了东莱吕成公的《古文周易经传音训》,并说古《易》的编纂是从晁生开始的。难道这两位公卿没有见过吕汲公在蜀地的版本吗?然而,吕成公批评晁生合并上下经的做法是错误的,而朱文公的《易本义》则在篇目次序上与吕汲公的版本相吻合。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彖》:易经中对每一卦的解释或判词。
《象》:易经中对每一爻的解释或判词。
大象:易经中代表整个卦的图案或象征。
小象:易经中对爻辞的具体解释。
周公旦:西周的政治家,辅佐周成王,常简称为周公。
原文:
王氏应麟曰:《说卦释文》引《荀爽九家集解》,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隋、唐《志》十卷,唯《释文序录》列九家名氏,云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康成、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为《易义》,注内又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荀悦《汉纪》云,马融著《易解》,颇生异说。爽著《易传》,据爻象承应阴阳变化之义,以十篇之文解说经意。由是兖豫言易者,咸传荀氏学,今其说见于李鼎祚《集解》。
王氏应麟说:《说卦释文》引用了《荀爽九家集解》,从中得到了三十一个八卦的逸象。在隋、唐的《志》中记载有十卷内容,但只有在《释文序录》中列出了九家的名字,并称不知道是谁收集的,之所以称之为荀爽的作品,是因为他被视为主编。该书的序言提到了荀爽、京房、马融、郑康成、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等人为《易义》所作的贡献,注释中还提到了张氏和朱氏,但具体是谁并不清楚。荀悦在《汉纪》中提到,马融写了《易解》,其中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荀爽写了《易传》,他根据爻象以及阴阳变化的原理,用十篇文章来解释经书的含义。因此,兖州和豫州地区谈论易经的人都传承了荀氏学说,现在他的学说可以在李鼎祚的《集解》中看到。
注释:
王氏应麟:指王应麟,南宋的学者。
《说卦释文》:对《说卦》的注释或解释。
荀爽:东汉末年的经学家,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
八卦逸象:指《易经》中八卦的非常规象征意义。
隋、唐《志》:指隋唐时期的史书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荀悦《汉纪》:荀悦是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他编写了《汉纪》。
兖豫:古代的两个州名,位于现今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李鼎祚《集解》:李鼎祚是唐代易学家,他的《周易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易经注释作品。
原文:
纲领二,此篇论易道精媪、经传义例司马氏迁曰:《易》本隐以之显,《春秋》推见至隐。
班氏固曰:六艺之文,《乐》以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王氏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优乱,变而不忧感,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
白话文翻译:
纲领二,此篇主要论述易道的精深微妙以及经传中的义例。
司马迁说:《易经》的本质是从隐秘中显现出明晰的道理,而《春秋》则是从表面现象推断出深层的含义。
班固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的文献中,《乐》用来调和人的精神,《诗》用来规范人的语言,《礼》用来明确人的行为规范,《书》用来扩展人的见闻,《春秋》用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前五者涵盖了五常(仁、义、礼、智、信)之道,它们相互补充,而《易经》则是它们的根源。所以说“《易经》如果不可见,那么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可能几乎停滞了”。这句话表达了《易经》与天地同始终的观点。
王弼说:《彖》是什么呢?它是统论一卦之体,明确一卦的主旨。所以,即使六个爻相互交错,也可以通过观察其中一个来理解整个卦的含义。阳刚与阴柔相互作用,可以确立一个主导来确定整个卦的性质。从整体上来看,事物虽然众多,但我们可以掌握一个核心来驾驭它们。从本质上来观察,意义虽然广博,但我们可以用一个名称来概括。所以,当我们提到卦的名称时,其意义就有了主导。“观察其《彖》辞,就能理解大半的卦意”。如果一个卦中有五个阳爻和一个阴爻,那么这个阴爻就是主导。如果有五个阴爻和一个阳爻,那么这个阳爻就是主导。阴所追求的是阳,阳所追求的是阴。如果只有一个阳爻,那么五个阴爻怎么会不归于它呢?如果只有一个阴爻,那么五个阳爻怎么会不跟从它呢?所以,即使阴爻地位较低,但如果它是卦中的主导,那么它就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时,我们会忽略某些爻而只提及两个主要的部分,因为卦的本质并不完全取决于所有的爻。内容繁多但不混乱,变化多端但不令人困惑,简洁明了却能涵盖广博的意义,能够解决众多问题,这不就是《彖》的特点吗?
简而言之,这段话主要讨论了《易经》的深奥和重要性,以及《彖》在解释易经卦象中的关键作用。
原文: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是故“情伪相感”,远近相追,“爱恶相攻”,屈伸相推。“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哉!”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寻名以观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现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白话文翻译:
“爻”是什么呢?它是关于变化的表示。那么“变化”又是什么呢?它是由情感和虚伪所驱动的。因此,“情感和虚伪相互作用”,“远近关系相互关联”,“爱与恶相互争斗”,“弯曲与伸展相互推动”。“若非天下最复杂的变化,谁又能参与到这其中呢?”所以,卦象用于表示时间,爻则表示适时的变化。卦象代表特定的时间,而爻则表示与时间相适应的变化。时间有好有坏,所以行为有行有止。卦象有大有小,所以卦辞有艰险有平易。一个时代的制度,可以反过来被利用。一个时代的吉利,也可以转变为凶险。因此,卦象可以反转,而爻也会发生变化。我们通过名称来观察和理解它们。
“象”是表达意义的,“言”是阐明“象”的。表达意义没有比“象”更好的了,而说明“象”又没有比“言”更合适的了。“言”是由“象”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言”来观察“象”。“象”是由意义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象”来观察其背后的意义。意义通过“象”来表达,“象”通过“言”来显现。所以说,“言”是为了阐明“象”,一旦我们得到了“象”,就可以忘记“言”。而“象”是为了保存意义,一旦我们得到了意义,就可以忘记“象”。只记住“言”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象”;只记住“象”的人,并没有真正得到其意义。
当“象”从意义中产生,而我们又仅仅保存这个“象”,那么所保存的其实已经不是那个真正的“象”了。同样地,当“言”从“象”中产生,而我们仅仅保存这个“言”,那么所保存的也已经不是其原本的“言”了。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情伪:情感和虚伪,指人的各种情感和表象。
否泰:指时运的好坏。
核心内涵:
这段文字主要探讨了易经中的“卦”和“爻”与时间、变化及意义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言”(即语言或文字)和“象”(即符号或图像)在传达意义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指出了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言”和“象”是不足够的,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正意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商君书》原典及白话文

《商君书》也称《商子》,过去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现存24篇,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

by:白泽入世

史记原文及白话文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一直想通读一遍,终于下了决心,可能会有很多错漏之处,还请轻拍

by:诺谊读书

《易经》原典及白话文

《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所作,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由卦辞和爻辞组成...

by:白泽入世

《荀子》原文及白话文

荀子(前340年-前245年),名况,字卿,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战国晚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by:白泽入世

《孟子》原典及白话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by:白泽入世

《冰鉴》原典及白话文

晚清名臣曾国藩写了一本识人鉴人的书,名曰《冰鉴》,是他谋略中的重要部分,共七篇,原文只有2269字。“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

by:白泽入世

《中庸》原典及白话文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至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正式和《大学》、《论语》、...

by:白泽入世

鬼谷子原典及白话文

鬼谷子,姓王名诩,名王,人称“王老祖”,号玄微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道家、谋略家代表人物,还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长于持身...

by:白泽入世

《黄帝四经》原文及白话文

1973年轰动世界华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黄帝四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黄帝四经》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

by:洛邑小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