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性》第一讲(2)知与恬交相养

2023-08-12 10:39:0210:18 3933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知与恬交相养

前面简单对“俗学”、“(俗)思”作了一番批评。如果不划清界限,我们就会受其蒙蔽,永远走不上解脱之道,永远不能见道。怎样使自己明心见性、见道呢?庄子接下来介绍了“古之治道者”。这个“治道者”就是学道、修道、行道的人。前面是批评俗学、(俗)思,现在就从正面来讲,真正的道应该怎么修、怎么养,就是要“以恬养知”。什么叫“以恬养知”?在《刻意》里庄子反复强调“恬惔寂漠,虚无无为”,这八字秘诀,首先应做到内心的恬淡。怎样才能做到呢?这里说:“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恬”,就是恬淡,恬淡无为、虚静无为。我们的知识永远都是有限的,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真正涌现出来?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被“烦恼障”遮障了。“烦恼障”里当然包括了“所知障”,更包括了“见浊”。

当年法眼祖师挖井,因为长江边上的沙多,所以挖的时候沙总是塌下去,泉水出不来。法眼祖师就问:“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他的徒弟回答不了,请师父回答。法眼祖师说,“道眼不通被眼碍嘛”,被自己的眼睛障住了。我们经常被耳朵把听力障住了,被眼睛把眼光障住了,被心思把心路堵塞了而不知道。要料理好这个事儿,就必须“以恬养知”。

上次讲过,“致虚极,守静笃”里的“虚极”、“静笃”就是“恬”,“恬”是没有什么内容的,空空荡荡的。用庄子在《人间世》里说的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心要空,要虚,要静。通过虚、静、空而达到一种平淡,一无所有。一句话,“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样的话虽然反反复复地说,但是我们很难进入这个境界,很难把这个境界坐实在,老是认为学佛学道了就一定会有神奇出现,打坐练功要见到光,见到菩萨、佛祖给我灌顶了才吉利、才祥和。没有这个道理嘛。

真正体空而行,要感觉到空,体证到空的力量和作用,首先就得养成“空”的这么一种状态。我们要敢于承担“空”。有的人坐在那里心一空就恐惧,空了,到哪里去?家也没了,人也没了,公司也没了,老婆孩子也没了,朋友也没了……感觉恐惧,这是对“空”的一种误解。“空”,就是我们精神的一种本原状态,而且是我们精神的最佳状态、无污染状态。就像一台新电脑一样,什么内容都没有,这台电脑使用起来一定是快捷高效的;运载的东西多了,文件多了,电脑的运行就会出问题,至少运行速度就要减慢。如果被感染了病毒、被沾上了木马,那就很麻烦了。

我们一定要看到“以恬养知”的妙处。智慧从哪里来?我们反复说禅定,禅的定义,第一是静虑,第二是思维修,第三才是定。它既是三个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体的。静虑就是恬,这个恬又不是顽空,是恬淡、恬静,是有朝气、有生机的空,而不是枯寂的空。它很祥和,我们要以这种祥和的、朝气的、虚灵的境界来养我们的智慧。你受污染了,心里、情绪有病,你的智慧就被打了折扣。如果污染严重,你的智慧起不来,你就愚痴,就是妖魔化的心在起作用,那怎么会有智慧呢?

 

不要把智慧当手段

“知生而无以知为也”,我们有了知识,有了经验,千万别认为自己有了了不起的能力,能够把这些知识、经验当作十八般武艺,当作先进经验来玩、来用。如果你有意这样去“为”,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牛头祖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定要“知生而无以知为也”,不要把知识和经验当作了不起的武器、手段来用。如果你把知识、经验当作手段来玩,智慧必然就隐没了,你也仅仅是玩一些世俗化的机巧而已,谈不上真正的智慧。

智慧是我们精神的“体”,是纯粹的是非判断(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这个是非判断就是我们精神运行的秘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把这个生而有之、与佛平等的判断能力使用得很笨拙,往往是用在它产生的具体现象上,而这些现象无穷无尽。我们陷在现象中,自然就迷不知返了。所以佛祖说:“一切众生皆有智慧德相,皆因烦恼遮蔽而不能证得。”如果我们开悟了,明心见性了,那么就是明白了这个纯粹的是非判断的奥秘,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得“根本智”。所以说,根本智就是这个纯粹的是非判断。这个纯粹的是非判断就是一切智的根本。如果只是把中观见当作理论,它又不是这个了,它就成了精神的内容,成了知识体系,就仅是“迹”,不是“所以迹”,它就不是它自己了。所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要想把这一条做好,很难。一个人有知识、有本事了,就想去表现,一表现反而就失去了这个。

如果做到了“知生而无以知为”,就“谓之以知养恬”。前面讲“以恬养知”,这里就讲“以知养恬”。“以知养恬”就是“无以知为也”。如果我们不“以知养恬”,而是经常把知识、智慧当成工具来使用,就会弄得身心疲惫。我们接触的因缘越多,所感应、接受的内容就越多,这些内容在我们的精神里撞过来撞过去,恬淡之心必然受损。恬淡之心受损以后,智慧也必然受损,会一落千丈。

所以,下面马上说“知与恬交相养”。这与佛法里说定慧双修、定慧等持很接近。知,就是智慧;定,就是恬。“禅悦为识,法喜充满”,修禅定的人都知道这些口诀。我们打坐修定得的欢喜是法上的欢喜,不是酒色财气上的欢喜。这个“恬”是定的一种感觉,“知”是慧的一种表现,两个是“交相养”,互为载体,互为因果。就像我们说阴阳一样,阴阳互抱,谁也离不开谁。智慧离不开恬淡,恬淡离不开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是守不住恬淡的。我傻乎乎地在那里练,既没有名也没有利,好可怜啊,于是就到外面去攀缘、去蹦、去勾兑,虽然也可能得名,也可能得利,但是这么折腾,你的智慧就会消耗,恬淡的基础就会动摇。高明的人、不动心的人,知道“知与恬交相养”就是“定慧等持”的道理。平常我们谈“定慧等持”,怎么来感觉?学佛多年的人很多都没找到这种感觉,但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谈到了,你看这是多么稀奇的一件事。所以,我一再赞叹庄子是甚为稀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今天是个好曰子

以知养恬,越来越喜欢国学

Lucifer卡卡

甚为稀有

猜你喜欢
禅说庄子 缮性 冯学成 国学

冯学成先生,1949年出生成都,20岁在四川江油当知青的时候认识了著名的禅师和武术家海灯法师,并经其举荐参学于本光法师。后来更师从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贾题韬...

by:丙林感悟国学之美

馮學成《禪說莊子 刻意 繕性》

刻意:虛無恬淡純素之道繕性:道家修行的“指月錄...

by:恆者读书会定竹

《数字心理学》|钟缮夤

了解自己的人生“剧本”

by:华晨曦之

钟缮夤《唤醒沉睡的幸福》

钟缮夤《唤醒沉睡的幸福》数字心理学“You&Number数字心理学”简单来说,是一门形象化的心理学,基于的是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利用西方数学和统计学的计算方...

by:钟缮夤_数字心理学

钟缮夤数字心理学精选

主播简介:钟缮夤(ZhongShanYin)和谐方舟创始人cctv影响力人物栏目嘉宾畅销书《数字心理学》作者中国FAP家庭帮辅计划开创者2019家庭教育行业...

by:钟缮夤_数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