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二部分茶文化(四、茶与佛家:禅茶一味)

2022-09-18 17:11:2210:57 389
声音简介
(四)茶与佛家:禅茶一味
佛教于公元前6一前5世间创立于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唐时达到盛时期。而茶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寺学文识字、习诵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忘年之交。在陆​羽
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道 ,从一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一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与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茉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来越多的思想内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范说法時,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 集 灭 道”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若、求不得而苦,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神即是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缔。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坐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也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炕水点茶”比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 "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性
情。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做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我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味去参悟。
​为此和大家再分享个佛门公案来体悟:
吃茶去的故事
唐代从谂禅师,俗姓郝,曹州郝乡人(在今山东)。幼年出家,学得南宗禅的奇峭,凭借自己的聪明灵悟,将南宗神往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以后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新和尚来拜见,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这便是千古禅林法语“吃茶去”的来历。
近人赵朴初题诗吟咏此典:“七豌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知吃茶去。”吃茶是再普通不过的事,生活本身就是修行,茶道是生活的茶道!生活是茶道的生活!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載,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求。
(3)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宁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的大型茶宴,并把寺府中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茶文化|每天5分钟学习茶文化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茶文化是华夏民族献给人类文化瑰宝。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

by:倾心晚桐

二十四节气与茶文化

说一说节气与饮茶。古人教你在什么节气喝什么茶。本辑文章是作者岳谦益为上海《新闻晨报》与《周到》APP物候日志专栏撰稿原创文章,见报日同时在谦言益语头条号、博客、...

by:新建伯

茶文化

每日一个茶艺小知识,可用于考取茶艺初中高级证书

by:文鸣云梦

茶文化

茶为国饮。用一本书的厚度,感知茶事。识茶、鉴茶、品茶。为想学茶或正在学茶的爱茶人士提供入门知识。

by:玉梅花语

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茶文化

【内容简介】茶文化以可触、可见、可品的茶物质文化为出发点,向可感、可思、可悟的茶精神文化延伸。研习忙里偷闲、苦中作乐的茶道艺术,让你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

by:大吕文化AI电子书

茶知识茶文化

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平淡生活,在粗茶淡饭中生香节目内容:每日分享茶知识主播介绍:资深茶艺师适合人群:不限你将收获:了解茶知识

by:江风采薇

江西文化符号:茶文化

一张向世界全媒体展示江西红色、绿色、古色文化精华名片,立体呈现魅力江西文化经典。

by:江西人民出版社书声朗

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故乡在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茶文化是华夏民族献给人类文化瑰宝。一部茶文化的发展史...

by:浅笑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