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仁法师的最上乘论有声书

弘仁的人物简介
1个回答2024-03-17 03:00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后回歙县,住西郊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经常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新安画多宗清(倪瓒)者,盖渐师道先路也,”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清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 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 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 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大乘禅院的弘一法师简介
1个回答2024-02-12 22:25

弘一法师纪念堂位于大悲禅院内的大悲殿西侧偏室 。堂门前悬挂老居士龚望用鸡毫所书的汉隶“弘一法师纪念堂”金字匾额。纪念堂内正中悬挂中国著名大画家徐悲鸿先生的为弘一法师所作的油画肖像的仿制品。画像前设案,案上供奉弘一法师盘膝端坐的铜像,高约1米,神情安逸 ,满面慈祥,为弘一法师得意高足广洽法师所捐制的。弘一法师像左右悬挂楹联一副,上联是:“发心来正觉”,下联是:“忘己济群生”,两端是影印法师的手书《阿弥陀经》的前后段。
纪念堂两侧悬有玻璃镜,有法师生平简介, 《华严经偈》影印件、翻照的大师玉照以及书法篆刻影印件。有展柜四个,陈列大师手书佛经、著述的影印件,另有今人所作弘一法师年谱、传记、纪念文章等书件,供瞻拜和怀念。

大乘论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6 18:37

大乘佛学所属猜敬论书的总称。又称穗答慎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举升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22:51
《论语》关于仁爱的故事不在那些关于“仁”的言论中,而是一则没有出现“仁”和“爱”的孔子事迹。《乡党》篇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短短十几个字中,虽然没有“仁爱”的字眼,却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和仁爱精神。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名句
1个回答2024-05-14 23:3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仁者爱人
1个回答2024-05-28 19:27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展开全部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8:01
《论语》关于仁爱的故事不在那些关于“仁”的言论中,而是一则没有出现“仁”和“爱”的孔子事迹。《乡党》篇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短短十几个字中,虽然没有“仁爱”的字眼,却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和仁爱精神。
马在当时是贵族的重要工具和财产,但贵族一般只是使用,不会整天呆在马厩里。负责饲养和管理马匹,整天在马厩工作的人多数是地位低下甚至没有地位的人员。马厩发生火灾,首先会受到伤害的就是这些人,这句话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这些人,而不是马的拥有人。
直到人文主义被提到相当高度的今天,人们对于财产的关心程度往往还是远远高于对人的关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对财产和亲人之间作出选择是,选择的是财产。而孔子在那个社会身份等级分明的时代,对于同自己没有直接关系而社会地位又很低,不被社会所关注的人员表现出这样的关怀,不能不说是十分可贵的。
关于论语仁爱的感想
1个回答2024-03-04 18:27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之一

木雕弘一法师书法对联(佛住自大乘如其
1个回答2024-01-19 01:01

木雕弘一法师书法对联一对 《佛住自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

弘仁以天地为师名人故事
1个回答2023-11-29 21:28
明末清初,许多画家漫游于黄山。黄山的云海、奇石、雄峯、烟雨,给他们以启示。这些画家刻苦钻研,成为很有影响的“黄山画派”。弘仁就是这个画派的着名代表人物之一。
弘仁从小喜欢书画,几乎没有一天不看书作画。他的老师中,有一位名叫倪瓒的人。弘仁对倪瓒非常敬重,他藏有倪瓒的画,还写有关于倪瓒的诗。其中一首说:“琉树寒山淡远姿,明知自不合妙宜,迁翁(即倪蜜)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瓒之所以能够成为他敬重的老师,还因为在身世遭遇上,两人颇有相似之处。倪瓒五十岁散尽家产,遁迹于太湖之上,着意丹青,终成妙手。弘仁少年为僧,云游四方,他想:我应该象倪老师那样,刻苦学画,不然,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和平生志愿!
在学习倪瓒画法过程中,弘仁并没有停留在临摹上,而是吸取老师的精华,紧密结合对自然景象的观察。他长期居住在黄山,游遍了黄山三十六峯,深深感到黄山就是他的老师。
弘仁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天天与“黄山老师”生活在一起的情景:“坐破苔衣第儿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汁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峯。”
实践出真知,经过多年的苦心练习,他达到了技法嫺熟、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他画的《黄山真景册》五十幅,是罕见的艺术珍品。老人峯,一线天,藏云洞,龙翻石,飞来峯,莲花庵……一幅幅黄山奇景毕现于他的笔端。
清初名画家、弘仁的老师萧云从看了《黄山图册》后,为之题字说:“余恒谓天下至奇之山,须以至灵之笔写之。乃师归故里,结茅莲花峯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胸怀浩乐。因取山中诸名胜,制为小册,层峦怪石,老树虬松,流水澄潭,丹巖巨壑,靡一不备。关都异境,不必身历其间,已宛然在目矣,诚画中之三昧哉!余老画师也,绘事不让前哲,及睹斯图,令我敛手。”
以天地造化为师,终子超过了自己的老师,这恐怕是弘仁勤奋学习直达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