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乘论有声书

大乘论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06 18:37

大乘佛学所属猜敬论书的总称。又称穗答慎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等。相对举升于小乘论而言。一般把阐发大乘佛教修习的六度和诸法性空等义理以及注解大乘经的著作,都称为大乘论。

子路与别人争论3乘7等于多少、后来去问孔子、、、、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7 20:29
第一个故事

子路与别人争论:路人说三七二十一,而子路则坚持三七等于二十四。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二人请孔子裁判,并约定输的人负十两银子。。

 孔子问明情况后,当即判子路输了,子路给路人十两纹银,路人高高兴兴走了。子路不服气的质问孔子:“明明我说的对的,您为什么这样判?” 孔子说:“我知道三七二十一,也知道是你说的对的。可是,你从小读书,却和一个没读过书的人争论,有意思吗?他都糊涂那个样子了,连三乘七等于多少都弄不准,你却跟他争论!所以我判你输了,让你长点记性,以后别跟糊涂人争论。”

在生活中,我们大可不必对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的去争论,你是聪明人,你明白,你不糊涂就行了,为什么非要让别人屈服你的观点呢?那些糊涂的人认为三七等于二十四,那就让他自己可悲去吧? 他还是要坚持己见的话,就不要和他争论了,愚昧的是他,闹笑话的也是他啊!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你也不会变笨,不必要因此而去争论。对待真的糊涂人,最重要的是不要与他争论。不与他争,你什么也不会失去。



第二个故事

子路出行,遇一绿袍男子。谈话间,就一年有几个季节的问题发生争论。子路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而绿袍先生却说: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找个明白的人问问,并约定谁输了,要鞠躬道歉。

二人来请教孔子,孔子问明缘由,对子路说:你错了,应该向人家鞠躬道歉。

子路不悦,但师命难为,非常不乐意的向绿袍先生鞠了躬,道了歉。

等到绿袍先生走了之后,子路气愤的孔子:说老师呀!您平时教育我们做学问要严谨,一年中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还要说假话呢?

孔子微笑着说:它是只蚂蚱,一生只经过过春夏秋三季,他怎可能知道有冬季呢?

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受到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知识层面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于别人不理解的事物,即使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只要把道理讲明,点到为止,平和的面对别人的不理解,不失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对于别人的讲的,自己理解不了,虚心的去接受,客观的去分析,学会聆听对自己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三乘归一乘与唯一神论的关系是
3个回答2023-10-23 23:28
三乘归一乘一词来源于碰凳誉佛教界的解释,
法华经云。唯一佛乘,无有余乘。
六祖坛粗散经云,三乘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笑段今时故。
最上乘论的介绍
1个回答2022-06-21 06:31

《最上乘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唯一著述。此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题为《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此论之内容,共分果、行二门,借十四条问答方式,论释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众生与佛,同源一体,持守本心,为涅槃根本、入道要门,及其摄属果、行二门之情形。所引经典有《十地经》、《维摩经》、《金刚经》、《心王经》、《涅槃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等。

大乘唯识论的介绍
1个回答2023-01-15 12:16

《大乘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经典,共一卷。世亲菩萨造,陈·真谛译。又称《唯识论》。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是世亲《唯识二十论》三汉译之一,梵本尚存,也有藏译本。据诸经录所说,《大乘唯识论》原来也单作《唯识论》,‘大乘’二字为后人所加。原文共分24个部分,其主要精神是:一者人无我空;二者因缘法体空;三者真归佛性空哈哈哈哈。

"由也,千乘之国 "出自论语哪里
1个回答2022-11-27 07:05
咯破哦哦蓉儿你儿你肚子二斜坡今哦理赔为撒子
最上乘论的基本信息
1个回答2022-06-24 15:42

全一卷,唐代弘忍,论述守一己之心为修道之要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题为“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此论内容共分果、行二门,藉十四条问答方式,论释有关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师、众生与佛同体、持守本真之心为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及无记心、我所心灭、真心等之意义,及其摄属果、行二门之情形。所引典籍有《十地经》、《维摩经》、《金刚经》、《心王经》、《涅槃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等。

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出自《达摩悟性论》
1个回答2022-04-10 08:29
前两句不用解释。
无所不乘,亦无所乘。既肯定,又否定。肯定,是告诉你此法无所不包,一法即万法,乘此一法即可达彼岸,成就不退;否定,是指到达彼岸,证入实相无相,则已无法可取。既然无法可取,也无法可舍,故无所乘,亦无所不乘,两者互不矛盾,说二即一,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终日乘未尝乘。这是成就以后的境界。日常生活之中,天天用、时时用,没有发觉而已。就象我们的道德规范,大家天天都在用,但很多人并没有去注意它是道德规范。这就是悟道之人为什么与常人没有区别的道理。悟道之人,道在生活中,道在行住坐卧一切时中,道在吃饭睡觉中,道在一言一行中。悟道之后,举手投足,无不充满智慧,无不彰显平淡。所以,道并不稀奇,并不古怪,它很亲切,很平易。最上乘的佛法都是平易的,并不深奥神秘。
《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是伪经吗
4个回答2022-12-21 15:11
“佛说大乘经典都是伪经。”,这是真正的魔话。你如果不真诚忏悔,毁谤大乘者必入地狱受苦!!!
乘车的乘乘的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7 07:54
乘风破浪、
乘龙快婿、
乘胜追击、
乘人之危、
乘虚而入、
乘兴而来、
乘其不备、
乘热打铁、
乘坚策肥、
乘利席胜、
乘隙而入、
乘龙佳婿、
乘肥衣轻、
乘鸾跨凤、
乘时乘势、
乘龙配凤、
乘云行泥、
乘胜逐北、
乘高决水、
乘伪行诈、
乘风兴浪、
乘间抵隙、
乘顺水船、
乘势使气、
乘车戴笠、
乘险抵巇、
乘坚驱良、
乘机打劫、
乘龙佳壻、
乘风转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