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原文及翻译

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
1个回答2024-02-21 06:20
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万物齐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齐彼是。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岁穗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
2. 齐是非。庄子认为,世人皆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是,以别人的主观判断为非。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偏见,所以无法确定什么是真正的“是颂行”和“非”。因此,乎樱卜庄子提出了“是非莫辩”的观点。他认为,不应争论是非,因为这样的争论是无穷无尽的。只有超越是非,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3. 齐生死。庄子认为,生和死是自然规律,应该顺应其自然,不应该过于执着和悲喜。庄子认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阶段,应该平等视之。他提出“生死齐一”的观点,认为生和死只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达到心灵的自由自在。
综上所述,“万物齐一”是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是非、美丑、善恶之分。只有超越这些差别,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齐物论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19 01:04

庄子的《齐物论》主要讲的是“道”的哲学观念。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表述了不少哲学理念和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它改指们自身的差异和变化而显得不同。庄子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相信事物的核缓配变化都源于天地的运行和“道”的存在。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丰富的隐喻和富有启发性的比喻,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道的概念。他说:“窈窕之章,靡颜腻理,动之则变,静之则通,渐其逝,与时偕行”,这是指道具有一种抽象的、不可描述的本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提出了“天地与我同寿”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受天地支配的,生命只是一种瞬间之间的存在。他还认为,人类往往因为无法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而感到困惑和不安,因此人们需要摆脱自己的思想桎梏,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齐物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哲学创新,向我们展示了庄子的深邃思考和超越视野,成为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哪仿著作。

庄子人物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野,齐国高阳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道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很多哲学家、文化家所推崇和传承。

庄子曾为彭泽君的谒见大夫,后来放弃了官职,专心写作哲学文化方面的著作。他的著作以《庄子》一书为代表,涉及哲学、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哲学思想最为着名,得到了后世哲学家的高度评价与推崇。庄子主要强调“无为而治”、人的自由、关注个体、追求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想,被称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在其著作中,运用隐喻和比喻来阐述道家思想,所体现的思考深入且非常富有启发性。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庄子被后人称为“南华真人”、“庄周”等,对后世的文学、哲学研究和思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齐物论》
1个回答2024-01-24 06:02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 (27)莛(tíng):草茎。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宽大。恑(guǐ):奇变。憰(jué):诡诈。怪:怪异。恢恑憰怪四字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庄子·内篇·齐物论的题解
1个回答2024-02-18 09:36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庄子 齐物论>>
1个回答2023-08-15 07:07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 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囗(左“黑 右“甚”音tan3)囗(外“门”内“音”音an4),吾谁使正 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 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 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 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庄子的“齐物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07 18:09

翻译:

夜里梦到席间饮宴娱乐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伤心而哭泣的事;夜里梦到伤心而哭泣的梦,第二天往往会遇到驰骋田猎而心旷神怡的事。当时再梦中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而且还在梦中将所梦达成了真实的事,只到醒了之后才知道那是虚幻的梦境而非真实。

还有一种情况是,彻底恢复了道心之内明而后明白了夜里的梦境与白天的所作所为,它们都是非常虚幻的。然而我们未恢复道心的所有凡夫却自以为所捞到的财官名利皆是自己最聪明的结果,且暗自为自己的聪明而高兴。

真不知道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还是被人生所放牧的犟牛,这可是多累劫以来所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虚妄习气所致使的啊!孔子给你所讲的那些道理,皆都是梦话;就连我所说的“孔子给你所讲的那些道理都是梦话”的话,也同样是梦话啊!

我刚才的说法,名字就叫作为了归于道用之实相而截断各种妄见的接引后学的吊诡之法。假若万世之后能够遇到一位恢复了道心的大圣人,那也是在这种接引之法的接引下,起到了早晨听了道而晚上也就明白了的作用而已。

整体赏析: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

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庄子《齐物论》中罔两与影子的对话有什么寓意?
1个回答2024-03-05 15:42
罔两是影子的影子。
他对影子说:“你一会儿走、一会儿停、一会儿战、一会儿坐,你究竟在干什么呢?”
影子对他说:“俺是有所依赖才这个样子地,身不由己哩?蛇靠它的鳞片才能爬,蝉靠翅膀才能飞。可是他们完蛋了,虽有鳞片、翅膀,就不能爬、不能飞了哇!”

这两者的对话寓意是:自然之道是一种变化之道,没有固定的“主”、固定的“仆”。能够做到对“该依赖的”而不依赖,才是自然、才是解脱、才是自在地啊!……
阿弥陀佛!
齐物论之所得 — 庄子(6) 内篇齐物论(四)
1个回答2023-11-30 02:14
最后一部分庄子讲了两个故事: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蝶。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体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形与相的联系,一个是转化,通过罔两问景,更多体现出形与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而庄周梦蝶则进一步说明了物我合一。庄周梦蝶,是庄子最为重要的诗化哲学理论,那就是齐物。所谓齐物就是说世界上万物,从本质而言都是一样的,无所谓高低上下,更无所谓生老病死,贫富贵贱。男人和女人一样,人类和动物一样,生物与死物一样。所有物品的存在只是一种形式的既定。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不懂的人看来是笑话,然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不管是庄周还是蝴蝶,其实都是同样的生命体,没有任何不同。

齐物论读完了,齐物到底都齐了哪些内容呢?

1、齐彼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认为,凡物都存在对立面,如果从彼面看不到的话,从此面看则能看清楚。所以说,彼出于此,此出于彼,进一步说,就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此就是彼,彼就是此。二者的存在,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论缺少哪一方,各自均不会存在。“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与是不互相对立,就叫做“道枢”— 道的枢要,就是围绕“道”这个中心而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2、齐是非。“是”、“非”的存在,是以“彼是”的存在为前提的。既然“彼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那么,“是非”也是各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为有了“是”,所以就有“非”;相反,因为有“非”存在,所以才有“是”的存在;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非”,就没有“是”,二者互相依存,对立而统一。“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既然“是非”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就没必要把二者分那么清楚。

3、齐物我。庄子说:“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来体现它。为了把这个道理说明,庄子连续用了几个比喻,“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阐释天地万物从“道”的高度来看,它们都是一样的。“唯达者知通为一”,只有通达的人才能通晓“道通为一”的道理。接着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结论。从“道”的观念来看,天、地与人是同等、共存的,万物与我是一样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4、齐生死。“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客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死与生都是以对方为依据的,从“道”的角度来看,死也就是生,生也就是死。“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庄子把死与生看成和天地一样自然,对“生”并不感到高兴,对“死”也并不感到厌恶,对生、死是一视同仁的。

从庄子的齐物论看庄子,他一定是一个雄辩家,作者用了七个寓言故事,大量的反诘句,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他“天人合一”的主张,读后令人心潮澎湃,引人深思,发聋振聩。
什么是庄子的齐物论思想
1个回答2023-08-11 13:37
《齐物论》反映了庄子哲学的又一重要思想,包括“齐物”和“齐言”两部分。庄子认为,世界上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寿与妖,然与不然,都是“齐一”而无差别的。“齐物论”阐述的是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事物有相对的一面是对的,但庄子把它夸大了、绝对化了,因此又有些唯心主义。
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现在看来,这理论有哲学,物理学,心理学三重意义,哲学有它孕育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物理学有它孕育出了相对论。说来也好笑,一个“绝对”的理论,竟然能孕育出“相对”的理论。而且这些“相对”理论都在他们的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只能用这句话来解释:唯一不变的字是“变”
而他最明显的贡献在于心理学
这篇文章提到了“成见”的概念就是今天的思维定势,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庄子齐物论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04 21:05

庄子的《齐物论》主要讲的是“道”的哲学观念。

齐物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其中表述了不少哲学理念和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庄子在《齐物论》中写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由于它们自身的差异和变化而显得不同。庄子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相信事物的变化都源于天地的运行和“道”的存在。

庄子在《齐物论》中,通过丰富的隐喻和富有启发性的比喻,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道的概念。他说:“窈窕之章,靡颜腻理,动之则变,静之则通,渐其逝,与时偕行”,这是指道具有一种抽象的、不可描述的本质,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庄子在《齐物论》中还提出了“天地与我同寿”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受天地支配的,生命只是一种瞬间之间的存在。他还认为,人类往往因为无法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而感到困惑和不安,因此人们需要摆脱自己的思想桎梏,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齐物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哲学创新,向我们展示了庄子的深邃思考和超越视野,成为一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

庄子人物介绍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野,齐国高阳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文化名人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道家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很多哲学家、文化家所推崇和传承。

庄子曾为彭泽君的谒见大夫,后来放弃了官职,专心写作哲学文化方面的著作。他的著作以《庄子》一书为代表,涉及哲学、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哲学思想最为着名,得到了后世哲学家的高度评价与推崇。庄子主要强调“无为而治”、人的自由、关注个体、追求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思想,被称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庄子在其著作中,运用隐喻和比喻来阐述道家思想,所体现的思考深入且非常富有启发性。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庄子被后人称为“南华真人”、“庄周”等,对后世的文学、哲学研究和思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