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中庸解读第九讲03

2023-07-20 15:03:2316:30 2127
声音简介
下面一节: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他说,有些太高明的人,上等的人,“虽善无徵”,虽然很好,没有办法考据了。这个“上焉者”也可以代表上古的历史,也可以代表一个人。上古的历史啊,中国上古是好,是了不起,你看老子推崇我们的上古时代、上古历史,孔子也在推崇,但是真正资料不够具全,所以孔子写中国历史只好从尧这里划一代,开始,连黄帝他都不敢碰;不是孔子不敢,是孔子小心,另外黄帝资料欠缺得太多了,这个老祖宗已经没有办法研究了;资料能够找得到,孔子是讲资料主义、实证主义,从尧开始。道家的历史文化、中国人,从黄帝开始。再古老的道家文化从三皇五帝、盘古老王开天地开始,那就越来越远了。那么在中庸讲,“虽善”,好是好;“无徵”,没有办法拿证据,“无徵(就)不信”,没有经验的,使人不相信。既然使人不相信,“民弗从”,一般人们不会照这个办法走的,一般人们因为要拿证据,讲实际。

普通的资料,或者普通人,他说“上焉者”,刚才上面我们讲到老祖宗黄帝,历史上传言很多,证据不够;讲人,就是黄帝啊、三皇五帝啊这些“上焉者”都没有办法拿真实的证据,所以一般人不容易相信,乃至到现代的学者完全推翻古代,怀疑。“下焉者”,拿人来讲就是孔子,他没有当皇帝,在下位;也可以说现在当代的历史,“虽善不尊”,虽然很好,但是还不值得人们尊重,一般人们对信仰力量还不够,“不尊”,不尊重他、不宝贵他,自然不相信。不相信,一般人们也不会跟到这个思想,跟到这个路线走的。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就是讲要创造历史,建立一个文化,开创一个时代,非常慎重,有几个必要的条件,条件是什么?“君子之道本诸身”,需要自己本身的修养做起,你本身的学问道德的内养没有,光要读书有知识,没有内养不行;要“本诸身”,从你的身心上做起;“徵诸庶民”,然后你的修养成功了,也要使一般人们照这个方法、照这个学问去做,得到了好处,今后能够有经验,使大家都能够做得到,用起来都方便。然后要注意传统的文化,“考诸三王而不缪”,乃至到了夏商周三代,就是说,从传统文化这一千多年以来,都要对一下,没有错,不违反传统,是在传统地演变、创新,创造一个新的时代,并不是走老路;可是并没有脱离这个来根。然后嘛,“建诸天地而不悖”,它摆在宇宙之间,变成一个真理、人文的真理,永远不变的,一个时代纵然推翻它,想打倒它推翻它,你打倒不了、推翻不了,你推翻一年半年、两年三年,你又想走它这个路道,因为这是真理,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建诸天地而不悖”。 “质诸鬼神而无疑”,甚至于说,在神秘的这一面,鬼与神宗教性的,乃至于说跟上帝两个并立,跟佛菩萨两个并存的,所以这个也不是空洞的思想与信仰,要“质”,实际到达、求证到,有精神看不见的另外的一面,“质诸鬼神而无疑”。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然后你所建立的文化事业,流传于百代,至千秋万代。“百世”,形容之词,真的讲“世”,在中国上古文化三十年是一世,小的;大的是三百年到五百年,所以百世这个是形容,就是百代,他说,要经历几百万年,未来的历史,有大圣人、成功人出来,其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真理只有一个,完全一样,要吻合,才行。

那么,他说了原则,下面倒转来,翻转来一句一句地解释: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就是讲告诉我们学问修养的道理。所以很多人学佛打坐,乃至有些人来问:究竟有没有鬼啊?有没有菩萨、佛啊?有没有灵魂啊?有没有上帝啊?有没有?我说都有。那怎么看得到啊?你到那里才看得到。你不跟上帝俩一样,看不到上帝;你不跟菩萨俩一样,看不到菩萨;你不像鬼么,所以你也看不到鬼。都有。

这就是我们禅宗佛教里头有个故事:有一位读书人,去问一位大和尚大禅师。先看到一位大和尚,悟了道、得道的、大彻大悟的,他说:“师傅啊,有没有鬼啊?”那个大和尚看看他:“没有啊!空啊!”打坐了。“哦!”他说,“很好。”不过心里头还是有问题。后来又碰到一位大师,他们两位都是师兄弟,都是悟道了得道的高僧,对这位师傅说:“师傅啊,有没有鬼啊?”“有啊!怎么没有?”他说:“那就奇怪了!”“什么奇怪啊?”他说:“我问了你大师兄,你大师兄某某人都得道的呀,他说是空嘛,没有啊!你讲鬼有啊!你们两位师兄弟都一个师父出来,都得道悟道的,怎么搞的啊?”那个老和尚说:“我师兄讲‘没有’,对的啊!你不懂啊?”他说:“那怎么懂啊?”“你有没有老婆啊?”“我有啊!”“我师兄有没有老婆啊?”“没有啊!”“所以我师兄说‘没有’对的啊!是没有嘛!”(众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鬼神之道啊,必须要证到,你也问不到有没有,你要学问之道能够知天,超越了身心以外、天道,拿佛家就是直到法界,证到了,证到了超越了这个身心,这就是知天,那么你才晓得有鬼神、有仙佛、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都懂了,所以“质诸鬼神而无疑”。“质”,就是兑现的,证到与鬼神相往来,没有怀疑之处,那你要悟道,所以儒家讲“知天”就是佛家道家禅宗所讲,你要悟道了,你可以知天了。

你要把自己学问、文化、修养到达了,流传到千秋万代。真理是不变的。拿人道来讲,永远是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就是真正懂得人事。所以我们活一辈子,我经常跟大家说笑话,有些人恭维:“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我说是不得了:天上懂一半,地下全知,就是中间不通人事,有什么不得了?做人最难啊!中间不通人事,那随时都在烦惑中,所以要“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不惑是没有烦恼、没有疑惑之处。人事是全知,真能到了人事全知啊,“尽人之性,尽天之性”,形而上的道理你都懂得了,所以天人是合一的。

现在他提出了两个问题,说真正的学问修养中庸之道,上能知天,不是天文的天——形而上,证到了那个道体;下能知人,人格的完成,也就是圣人之道的完成,所以圣人之道离不开人道的完成。他提了这个要点以后,告诉我们: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这个目标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一个读书人,不管男的女的、男性人女性人都一样,读书人人生的目的是修养到这个。不管你事业做什么,你乃至去种菜去、去捡垃圾没有关系,那是职业的不同,你要真是够得上读书人,你的人生观要做到什么呢?做到“动而世为天下道”,你的行为、行动,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天下人的原则、规范、标准。“行而世为天下法”,你一生所做的行为、所做的事情,永远留传在历史上给后来人效法。不单只是钦佩、恭维,要效法你。譬如像孔子、孟子,譬如大家学佛,佛也是人也,他的一生的道德、修养,我们始终所谓学佛,效法他,就是说“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你的言,就是说话,代表你的文字留传下来,你的文字、言语、思想留传到后代,永远给后人遵守的原则,重视、遵守的,这个才是人生完成了一个人,才不愧是一个知识分子受了教育。(字数受限不能多处传,少一节)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解

《国学经典》开始语:尊敬的各位正本家人大家好!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

by:正本系统广西孝道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