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中庸解读第九讲07

2023-07-20 11:52:0411:54 2185
声音简介

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那么,然后再有一个、第六个道理:“溥博渊泉,而时出之。”到了这个修养境界,得道的人,成了道,那他的智慧内外都成就了。“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样铺满;“博”,非常深厚,学问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样无穷无尽,如深渊一样深不见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而时出之”,他说那个智慧、道德的光华怎么来?它随时随地自己内在会迸发出来,不要你去找。那么我们拿比较哲学、比较宗教来讲,譬如六祖悟了道以后,六祖对他的老师五祖讲,五祖就问他你怎么知道?六祖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说我也不晓得啊!我自己心里头常常生智慧,没有学过的、不懂的,都懂了,常生智慧。神经病的有时候也都懂了,那是不对的。这就是“溥博渊泉,而时出也。”随时随地那个智慧道德境界爆发。

《话说中庸》09讲(3)


那么他下面解释“中庸”的道理,《大学》《中庸》要求,所以古代的领导哲学,在中国上古的历史,要求一个国家领导人就是“内圣”,里面是圣人,得了道的;“外王”,外面出来治天下,那就是佛经上讲的金轮圣王;金轮圣王还不足以比,佛经上讲金轮圣王里面没有内明,《大学》《中庸》的这个圣王是有内明的,得道的,在《华严经》的境界上,十地菩萨以上、等妙二觉文殊普贤的境界转生,才能做治世的帝王,就是这个境界,内圣外王。所以他的智慧,下面形容他:

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他说这种内圣外王之道修养成功了的圣帝、名王,他的智慧“溥博”,如天一样高远,那个境界之高远、之伟大,他的智慧那真是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不知道这个源头哪里来的,那个智慧之大,“渊泉如渊”,所以啊,使人们,“民”就是人们,使人们看见而莫不敬,对他肃然起敬;“言而民莫不信”,他说的话别人会信仰;“行而民莫不说”,他所做的事都是老百姓们、人们所欢迎、所同意的,自然到达这个境界,所谓大乘菩萨的境界。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这个“霜露所队”的“队”字念“堕”,堕下去的堕,也可以念“队”,堕落的堕。他说:学问,我们求知识,中国文化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修道,不是为了求知识;求那个知识是为了自己成内圣外王之道。成了内圣外王之道,不怕没有学问、不怕没有知识、不怕没有技能,这是中国古代的上古的教育的道理。所以得道的人,学问之道到这个成就,自然声名洋溢乎中国,他不想求出名,那个出名、名声自然——洋溢,洋溢是形容像海水一样,自然飘洋、充满;中国,不是现在中国的国,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这一带,那个文化以中原为中心,所以中国,所谓中原是河南、湖北的一小部分、边缘,湖北北部的边缘,由河南到湖北的北部的边缘这一带,所以说“中”,中原地带;西边到陕西、山西的边缘,都是边缘;东边到安徽这一带边缘,中国的中心,等于中国地理像一个鸡蛋一样,就是那个蛋黄的圈,是中原地带,中国。“施及蛮貊”,那个时候南方还没有开化,所以像我们南方人都是蛮子,因为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化,百越纹身之地,那个时候像我们这种地方的,纹身之地,身上还刺绣的、雕花的,鼻子还挂个圈子,这里弄两个洞,还画的纹身,这里还涂些颜色,身上还是刺起来的,百越纹身之地,这是属于“蛮”。“貊”,就是北方,也没有开发的,西北那一带都没有开发,所以东夷、北狄。他说真是得道的人,不分区域,中原也好、边疆也好,他的道德的感化有那么大的威光,交通所到达的,古代的交通就是两样:船与车,所以“舟车所至”,人力所能够通的,这是古代的交通开发区域,一条江、一座高山就隔开了所有的地区。你看我们这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上古的时候,一条小溪、一个山头就把地区隔开了;后来征服了江、山谷,慢慢地嘛,阻碍就是海洋了,到了十五、十六世纪以后,航海一发达,海洋阻碍不了了,这时人类文化的交流更大,区域交流更大,但人类的乱也更乱了。海洋阻碍不了以后啊,还有个阻碍——太空;现在发展到太空也不能阻碍的时候,人类的领域越扩张越大,由山川阻隔到达海洋阻碍,那么我们假设另外写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山川阻碍时代、海洋阻碍时代、太空阻碍时代。太空以后,将来是什么阻碍?还有的。可是人类一个一个圈子在放大。可是那个时候舟车所至,人力所不能通的不谈,只要人力所通得到、天之所盖住的地方、地之所载住的地方,“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所照得到的地方,“霜露所坠”,全世界,全人类,圣人照人的地方都是这样。我们假设在座很多人研究佛学,你做佛学来比方这个境界是个什么境界?一个娑婆世界、佛世界,一个太阳系统,一大世界,最后一个一个扩大,叫做“日月所照,霜露所坠”,雷霆风雨所能到达,全世界,由小、一个地方开始,慢慢扩大,影响到全世界的圣人,凡有血气者,有血有气有生命的,“莫不尊亲”,说人人对于这个道,对于这个东西要尊重他,要亲近他。所以圣人之道德成就啊,所谓“圣德配天”,他等于匹配的天地一样的伟大,所以我们提孔子的四个字“德配天地”,就是这个意思。不然是光吹牛的。凡是圣人,岂止孔子,释迦牟尼也一样,老子也一样,到达了“日月所照”,太阳月亮没有下去以前、没有毁灭以前,世界人类都要存在,他的思想文化永远是存在的,永远是打进去,“霜露所坠”,他永远是存在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讲圣人之德是可以配天。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记

大家好,我是常不轻。国学智慧,深如大海,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达。古文艰深,大家不妨听我聊聊,我用最平常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心里舒坦,智慧增长,才是最好。当下压力巨...

by:常不轻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