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中庸解读第九讲06

2023-07-20 15:30:5011:13 2195
声音简介
那么不单是要聪明绝顶、智慧绝顶到这个程度才能谈“道”,胸襟、气量这个修养,要“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这个人啊,胸襟宽大;“裕”,厚道,非常的厚道。什么叫厚道呢?是说做事情不做绝了,说话不讲绝话,做人不走绝路,宽裕。温和的,“温”;“柔”,柔软的。这个柔软并不是说没有脾气,讲话都细声细气,走起路来腰是杨柳腰啊、三扭的,这样叫“柔”就不对了。讲他的个性,对于人包容、宽厚,那么在佛家来讲这个温柔就是慈祥,非常慈祥的。这个样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够说内证以后啊,包罗万象。

那么在座有许多出家学佛的,这个就是大乘道菩萨境界,那个气象、那个精神。假设塑一个菩萨像,就是这样:聪明睿智,宽裕温柔。那么光是温柔到极点,温柔得变太太变小姐了,变圣母了;“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做起事来,发展到外面,他的行为,发愤图强,非常刚劲。刚毅跟温柔两个是相对的情形,温柔讲内在的性情,温柔指对人,饶恕人家;刚毅是对己,处理事情绝对是严肃的,有决断,因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决断,所以说“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什么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执“,有把握,有他的中心。这样子光是温柔的人啊,就没有中心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你下楼吧?”

“可以。”

“上不上?”

“要,也可以嘛。”

“你究竟上不上、下不下呢?”

“没有关系。”

我常常碰到有这样的同学,站在前面讲话,讲完了:“你完了?事情问完啦?”“问完了。”“那没有事了啊?”“没有事了。”没有事他也不走。“你还有事没有?”“大概没有了。”“究竟有没有?”“没有了。”“没有好了。”“是啊!好了。”哎,他还不动!(众笑)这真要了命!我在前面经常碰到这样的同学,那就是有时候真想拔拳给他一拳绷开了!哎,你究竟有没有意志嘛?!你说,“这个事情问完了吗?”“问完了。”“好了,还有问题没有?”“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请了,我还有事啊!”他也不请,呵,“没有……啊,啊……”就是这样。嗨!那真是!这叫做温柔,这不是要了命吗?这就是我活生生看到许多同学们,你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千万注意啊!这样的派头我不发脾气,那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太好的修养了,没有“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把他抓到了。这个是做人的态度,形色、态度,“发强刚毅”,很有决断、大丈夫的精神,是则是之,非则非之。他一说话,“还有事没有?”“没有事,再见!”可以走了嘛!有事,你再讲下去嘛。比方啦!就是这个比方,“发强刚毅”,“宽裕温柔”,就是说做事方面。

那么,自己个人的修养呢?内外的修养,随时随地——“斋”,心斋,心里头就是学佛的人无分别、无妄想、无烦恼、无杂念,这个谓之斋,叫做“持斋”,中国的《礼记》中国文化所谓“斋心”,就是这个叫“持斋”。吃素不叫做“持斋”哦!吃素是吃素。所以这个“斋”,持斋。这个“齐”字,古代通这个“斋”。“庄”,随时自己是庄正的,中正。人品平常是这样子。此心什么叫“中”呢?顶天立地。什么是真正的中呢?我们青年同学哪一位有答案?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前谓之“中”嘛!学《中庸》上面就告诉你,就是学佛讲:空的。空不是没有东西——空灵的;心如明镜台,明镜也非台,这个是中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是开头都讲过?这个问题应该立刻答出来,什么是中?喜怒哀乐未发,一念不生处,这个是正念。正是什么正?是中和的“和”,发而皆中节,起心动念处,无私、无邪,就是正。所以,“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这个样子才真所谓做到做人处事内外至正的一个心情。这个至正呢?也就是“戒”,等于佛家所讲的戒。

那么学问方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要有思想,有头脑,言语文字样样第一等,很高明。“文”,包括一切文章,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都属于人文文化的。“理”,理就包括礼义那个礼,一切的道理,所有绝对的逻辑的思考。“密察”,非常精细,读书也好、做事也好非常精细,精细很难哦!像在座的年轻同学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大部分现在的青年都是将来最后自己给自己一幅挽联,你们到了八十岁以后会给自己写幅挽联:一生误我是聪明。下面一句,都不含灵光的,都对,现在人就是聪明。聪明啊,浮华,做不到“文理密察”。要“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他才能够分别一切的是非善恶,处理事情对不对。

好了,我们现在晓得,一个有道之士,修养几个条件:聪明睿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五个条件。也等于你看,我们拿来做宗教比较哲学来看,佛家菩萨要修五明,一个菩萨道必须要五明:内明,就是齐庄中正,文明密察这些都是因明,等等,都要会。总而言之,这许多都有相通之处,菩萨道的精神,拿比较宗教来讲,圣人的境界、学问之道,要当圣人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换一句话说,你明白了、发明了自性,悟了以后,以至诚之道来修,修成功的人最后必然是如此,这五个条件都会具备。有一样没有做到,换一句话拿佛家来讲你没有证果位,没有达到圣人境界,没有受用,你这个道没有上身,没有到身心上来,没有用。那就是思想,变成思想、空洞的思想,就是等于一般讲的哲学,都是空洞的思想,对外的;身心起不了影响,起不了作用,毫无用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音频列表
猜你喜欢
解读《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

by:周义山

《中庸》解读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儒家学说经典论著,“四书”之一,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专辑按章节录制,分原文、字词释义、原文解释及解读四个部分...

by:亦鸿读书

李漫博《解读中庸》

《中庸》乃儒家性命之学,内圣外王之道,是学子修行成圣的路标、修养圣心的窍诀,其揭示的是君子及圣的文化人格。《中庸》思想是对中国文化、文明认知观、生命观、价值观的...

by:千秋叶文创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解读 │妙音播讲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

by:妙音传统文化讲堂

中庸解读(带文稿)

为衔接中华文化断层而努力!南怀瑾先生作品,敬请收听~

by:菩提雅舍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别讲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在2015年第一次为启予国学门弟子们讲课的录音,后弟子们将本课程整理并出版了《中庸别讲》一书,同年,此书又被编入《启予四书》,成为启予国学师门所...

by:账号迁移至启予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