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境和:守护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

2022-08-28 10:20:3911:20 60
声音简介

和乐共长,欢迎来到和乐家长线上课,本课作者张莹。


前几节课我们讲到了讲了如何培养孩子从小树立目标信念,待人真诚与友善,以及如何培养孩子团结人与帮助人。从这节课开始,我将给各位家长讲讲,孩子在自然环境下,能够激发的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这就像大树离不开太阳、土壤、和其他植被一样,同样的,孩子也离不开他生长的环境,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个观点是:家长要守护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


那如何守护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呢?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对于孩子成长特别重要的两件事,读书我会在下节课中重点讲述,而本节课的重点是行万里路,要想守护孩子亲近自然,首先得了解自然,家长们多带孩子出去玩,是比待在家里,通过书籍和电视学习,要来的直接与高效的。


行万里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旅行,旅行可以让孩子走出熟悉的生活范围,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语言,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知晓,这就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原本熟悉的环境中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全部。


其次,旅行中会不断遇到新的考验,经历新的人、事、物。经常出门的孩子不容易怕生,也不会对陌生环境感到恐惧,性格会更加阳光自信,当旅行归来,孩子会发现,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不同,孩子的视野和心胸会变得更加宽广,不会凡事斤斤计较。——这,就是旅行的魅力和魔力所在。


当然在这里,我说到的旅行可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游山玩水,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模式,我先来给各位家长们介绍两个我很佩服的家长,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第一位家长是逗逗的爸爸。他利用7年的时间,给逗逗开发了全球十大课程,跨越7大洲4大洋,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专家都称赞逗逗爸爸了不起。

在他儿子逗逗7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小的到达南极的孩子。当时整队20多人,在南极半岛登顶火山口的时候,最后只有5个人成功登上,其中2个就是逗逗和他的爸爸。

在逗逗8岁的时候,逗逗爸爸就带着他去东非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观摩非洲雄狮,做赤道磁场实验;

在逗逗9岁的时候,逗逗爸爸就带着他前往以色列,观摩领先全球的创新科技,体验神奇地貌;

逗逗10岁,又去到西班牙的毕加索博物馆、米罗博物馆,听艺术家上一堂生动有趣的场景课堂;同时,在达尔文创作灵感的厄瓜多尔奇幻岛屿寻觅物种起源,上一堂零距离的动物知识课;

11岁,逗逗去了巴西和秘鲁,感受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自然风貌;

12岁,逗逗去到了北极,再一次的极地探险;去到俄罗斯,听哲学博士、神学专家讲东正教;


其实逗逗并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具备这些能力的,反而是逗逗爸爸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的视野与品格气质,才会如此的含辛茹苦。结果,当然非常的好。

以前逗逗腼腆内向,现在大方开朗,胸怀和格局远超同龄人;因为逗逗近距离看过无数自然现象,有了很强的洞察力;因为逗逗见识过全球的文明瑰宝,具备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关键的,是逗逗更加信赖和崇拜爸爸,父子关系更亲密了!


听完逗逗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你应该会有很深的感触,相比之下,绝大多数家庭,带给孩子的视野都太局限了。没有观过世界,又怎么能有世界观呢?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人会说,我们普通家庭,哪里来的那么多好的物质条件呢?在这里,我要说三点:

1、比逗逗家庭条件好的大有人在,但我没见过谁做得比他更好;

2、他带孩子出去,享受的不是舒适、奢侈、反而是很多极端环境下的不适应、艰苦、甚至是冲突和挑战,逗逗因此比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还要能吃苦和忍耐。

3、很多声称自己家庭条件不好的家长,一边哭着穷,一边又让自己的孩子享受着最优越、最没有和压力挑战的成长环境,带给了孩子一身的草根大众的底子、少爷小姐的脾性,这是我觉得很多家长需要去认真反思的地方。


是不是没有钱,就没法儿带给孩子视野与格局了呢?当然不是,我再举个例子:一位来自四川广元的父亲张禹,他带孩子每天骑行60~70公里,从广元出发,途径绵阳、成都,到重庆后再沿路返回,一千多公里的路程,20多天的骑行,儿子还全程负重6斤,随身携带着帐篷和简易的厨具,一路上仅花费500元人民币。


这里我并不是要说张禹这样的做法有多么值得借鉴,但他作为一位父亲,将锻炼孩子的一番苦心和一番苦行是确实结合起来了,这方面,他和逗逗爸爸并没有差别。在这里,我的重点是要去唤醒很多的家长,我们理由可以找千千万万,但如果我们还是找这些客观理由,还是不从自身的家长角色与责任上去找问题,哪怕所有外在条件都满足了,我们也还是做不到逗逗爸爸和张禹那样。


如果你听了这节课,觉得很有必要带孩子出去行万里路,但又觉得无从下手时,各位家长可以考虑一下我的这三个小建议:

第一个小建议:在参观前做足功课,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很多孩子对旅行不感冒,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和IPAD。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很多时候,就是家长们让孩子的参与度不够,没有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对于去哪里玩、玩什么、怎么玩、都没有发言权。那么,孩子自然就没有兴趣。


在出行之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即将到达的目的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啥都安排好了,然后突然告诉孩子,我们过两天去哪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大一点的孩子,你可以让他负责提前做计划,做行程安排,你做好鼓励加适当补位的工作。这是孩子很难得的主动学习机会。孩子会学着负责自己的行李,查找酒店地址,问询交通道路等等,总之,孩子参与度越高,孩子就收获越大。如果是年纪较小的孩子,可以通过亲子阅读的方式,教会孩子看相关的地图册和图画册,用简单和容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关于目的地的一些信息,这样孩子对旅行的期待和收获也会更大。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告诉孩子目的地的重要风俗和基本规则一定要遵守,相信旅行途中的家长言传身教将胜过任何形式的说教。


第二个小建议:家长们要跳出走马观花模式,也要跳出灌输模式,让孩子的天性在旅行中充分被守护、被满足

一些家长常常认为,带孩子出来一趟不容易,多看点儿多学点儿才够本。于是,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大学校园等等,一个接一个,一个都不能少。但是,孩子却不一定有成就感或者得到了足够的天性守护。


一方面,大人的兴趣点往往很功利,而孩子则只关注好不好玩。第二,再好的东西,也会有审美疲劳,一次塞给孩子太多好东西,孩子是消化不了的。


你要记住,带孩子去旅行,体验了什么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如果没有跳出课堂的灌输与吸纳模式,我就建议家长们就不要出去旅行了。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可以在出行前,为孩子设定一些有趣的寻宝任务,引导孩子观察平时生活中无法发现的细节,鼓励孩子搜集他感兴趣的东西,总之,结合着孩子的天性,让旅行成为孩子的一堂生动的体验课。这样做,你会发现,孩子会在旅途中将更加开心,也能留下许多珍贵的回忆。


第三个小建议:打破固有成见,体验不同的文化

在旅途中,可以让孩子融入当地的生活。千万不要带着成见先入为主,四处比较挑毛病。有的家长出去就抱怨:纽约的楼房可真陈旧,地铁又脏又乱,还不如北京一号线呢;巴黎的楼房可没上海浦东的高,还满街的狗屎烟头;这个地方怎么这么落后,空调都没有等等。


如果一个人只是抱有固有的成见,只按照自己熟悉的逻辑和见识,去套用在任何去的地方,那么,这个人无论去了多少个国家,遇到多少种文化,都只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另外,我建议不要只是去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原生态的目的地对孩子来说也特别重要。另外,不要总是住在品牌酒店里,可以尝试住一些客栈,甚至住进当地人的民宿,这样,可以和当地的人更加深入地交流。


最后,旅途结束后,家长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回忆这一次的旅途,跟孩子一起把关于这次旅途相关的照片做一个整理,鼓励孩子写一点游记或者感想,并积极地去与旅途中结识的朋友联系,这些都会成为孩子长大以后的珍贵回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总结一下,今天你认知到了守护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家长需要与孩子一起行万里,看到了逗逗爸爸这样的例子,也清楚了要让孩子得到高质量的外出旅行,你应该做些什么,希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和乐共长,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努力。下节课开始,我将与家长们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在自然中自主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