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之心

2022-09-17 21:58:2812:14 10
所属专辑:每天朗读群
声音简介
我们精英日课学习了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我们如何学习》,对大脑的“可塑性”非常关心。脑神经科学意义上的可塑性是一个底层的限制,这一讲咱们说说心理学意义上的大脑可塑性,可能会对你更有用。这个可塑性,一般的说法叫“开放的头脑”,高级的说法叫“智识的谦逊(intellectual humility )”。

智识谦逊是一个思想状态,是一个境界。智识谦逊的人愿意接触新东西、愿意学习新知识 —— 你的大脑在心理学上是可塑的,所以你才能学到新知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故步自封、充满成见,根本就不愿意再去接触新东西,那他的前额叶皮质到底有多可塑其实意义不大。

保持智识谦逊对你的大脑可能有直接的好处。很多老年人抱怨自己的认知能力,说是上了年纪之后做事丢三落四,读书记不住,一思考复杂问题就累了,但是我最近看到一个研究说 [1],那些有开放头脑的老年人就不抱怨这些。他们乐于探索新鲜的智力活动,愿意思考,敢于挑战难题。他们的大脑得到了更多锻炼,对自己的认知能更自信。

当然也许有的人只是被生活所迫压力太大而根本没机会去搞什么智力活动,开放心态首先是一个幸运的状态。但是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追求这个状态。开放心态和智识谦逊是现在很热门的研究课题,我们专栏就讲过好几次 [2]。最近心理学科学作家克里斯蒂安·贾瑞特(Christian Jarrett)写了一篇综述性的文章 [3],对相关的研究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几个有用的知识。

*

这些研究认为,智识谦逊不是一个天生的、固定的性格特点,而是一种状态。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不是这样的人,你可以变成这样的人。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智识谦逊者有这么几个特征 ——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他对科学很感兴趣;

他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他乐于考虑跟自己对立的观点,愿意跟“对方阵营”的人接触;

他对政治议题的观点不极端,对死刑、移民之类的观点没有什么“坚定的信念”;

他善于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能采纳别人的视角;

他有安全感,相信自己得到了亲友的关爱;

他愿意跟人交往,会倾听他人的声音。

你看你喜不喜欢这样的人,你愿不愿意成为这样的人?特别是要想做个好领导的话,你更应该有点智识谦逊的风格。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这样的人做事既不容易招致祸患又能把握机会,哪怕位高权重也会持续进步,可以说是理想人生。

智识谦逊的反面是封闭头脑。很多人是因为读书不够、知识少而成为头脑封闭者。我们讲过雨果·梅西尔的“开放的机警”理论,说越笨的人越保守,越不思考的人越接受不了新东西。但是也有很多头脑封闭者受过多年教育,有一定的专业特长,甚至很可能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有知识能思考,但是他们只会按照固定的套路思考。不管是哪种情况,跟智识谦逊者相比,头脑封闭者的特点是 ——

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只喜欢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

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过高的估计;

把跟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视为敌人;

站队意识强烈,以至于发展到先看立场后看观点、甚至不顾事实,对政治议题的看法越来越极端;

视角单一,思维永远都是那么几个定势,手里拿一把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时而盲目自大,时而缺少安全感,总希望有一个“纯洁的”队伍;

陷入恶性循环,看世界不是白就是黑,看人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简单地说,他的大脑失去了可塑性。这样的人如果胆小怕事还好,最多浪费发展机会;真要大胆做事就麻烦了,会因为认死理而走极端。

*

那你说为什么一个有知识有专业特长的人也会头脑封闭呢?知识难道不是应该让人更谦逊吗?我们专栏讲过“邓宁-克鲁格效应” [4],这个效应说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水平,越是真实水平高的人越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但是贾瑞特列举的几项研究则说明,有很多应该算是高水平的人 —— 比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取得了相关资格的医生和护士 —— 也在高估自己的水平。那这两个说法矛盾吗?

不矛盾。耶鲁大学研究者的一篇论文 [5] 把问题分成了两种情况。

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比如作为一个非电动汽车行业的人,你知道电动汽车是怎么回事儿吗?的确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水平。低水平的人开过几年车就觉得自己很懂车,而高水平的人知道自己并不真的知道汽车的门道。

但是对于人们主动学习的那些专业知识,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反而更容易高估自己。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认为自己很懂经济学,但是你要问他几个经济学原理,你会发现他根本解释不清。

这个局面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听过的一个说法,说上大学是这么一个过程 ——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还是不知道。

这段话有点王国维论做大学问三个境界的意境,有点说高了,其实不是典型的上大学经历。现在你在网上搜索,会发现人们已经把后两句改成了“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符合耶鲁大学那个研究的状况 —— 而说这两句话的人其实不知道,大四那个所谓的“知道”,是对自己专业水平的高估。

在真正的高手眼中大四学生啥也不知道。但是因为你已经学会了这么多,你已经能做一些专业的事情了,你会以为你很厉害。这就是专业的诅咒。

这个自以为很厉害的状态是头脑封闭的开始。

*

“专家感”会让人故步自封,正如权力会带给人脑损伤 [6]。如果别人都说你很厉害,对你的意见非常重视,你会慢慢习惯忽略别人的意见,越想越觉得自己对。心理学家对此专门有个名词,叫“赢得的教条主义效应(the earned dogmatism effect)”。

以前有个日本的禅宗大师叫铃木俊隆,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出了一本书叫《禅者的初心》,这本书当年在美国影响极大,很多知识分子都在读。咱们中国人说“初心”一般是指做事最初的理想和愿望,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而铃木俊隆说的“初心”是另外一个意思,可以叫做“初学者之心”。铃木俊隆发现了一个矛盾。

铃木俊隆说:「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

这对专家可不是好事儿。你陷入了教条主义,你看不到新东西了。铃木俊隆说「技艺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者、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有本书叫《创造》(How to Fly a Horse),他在书中很赞同铃木俊隆的说法。教条主义是创新的大敌,普通水平的专家往往会陷入专业的条条框框里出不来。只有真正的高手才知道那些教条是如何产生的,才能看见专业的约束边界,才有可能突破那个边界。别人做出一个有意思的发现,你说“我怎么没想到呢?”因为你没有“初心”。

所以阿什顿说:「专业技能的最后一步就是初学者心态的第一步:了解你的假设,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

*

铃木俊隆和阿什顿说的可能太高级了,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来说,能做到智识谦逊就足以受益终身。贾瑞特列举了一些常规的方法。

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个正确认识,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题目给别人讲讲。很可能一讲你才发现,中间有很多过程是你说不明白的,你并不真的理解那个知识。

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避免陷入“确认偏误”。就好像重大决策需要专门设立一个反方一样,多听一听那些跟你观点有冲突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偶尔见识一些伟大的山川景色或者了不起艺术作品,让自己产生一点敬畏感,有时候能让你更谦虚。不过更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合作互信的人际关系,你有充分的安全感,才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改变自己的想法。

经常提醒自己要有“成长思维模式” [7],告诉自己你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这个知识点本身就能让人更愿意学习新东西。我看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哪怕研读一篇智识谦逊的科学文章,都能给你起一个暂时的好作用。

那要这么说的话,听完我们这一讲你已经有收获了。精英日课祝你每天都有这样的收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初读《瑜伽之心》

阅读:《瑜伽之心》是一辈子的任务,每次阅读都会获得一次新的体悟适合人群:瑜伽爱好者书籍信息:本书作者德斯卡查尔一生跟随父亲,并写下了其父克瑞斯那玛查亚(“现代瑜...

by:花开花落随顺自然

映月之心

自己录的,为了成长,锻炼自己,望以后会有不一样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许现在很普通,很渺小,只要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终将成为一颗大树,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

by:映月之心

虫群之心

【内容简介】末日的那一天,人类精英放弃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口,直到无数年后,幸存者张恒醒来,而且意外地得到了虫族的信仰。为了复仇,他一手建立了纵横星河的虫族,关于...

by:水龙吟有声故事

游灵之心

【内容简介】一个流浪的半死人,在觉醒之后,走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作者/主播简介】作者:小克尔,网络小说作家。主播:陈亦扬,喜欢播音和独处的宅女一枚,个性直...

by:紫垣故事会

瑜伽之心

瑜伽爱好者必读书籍之一,值得一辈子反复阅读,每次都有不同感悟。

by:石一缨_Daisy

清泉之心

来自异乡的泉水精灵没有言语,没有智慧,没有亲友。但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她遇到了一位少年,少年有心愿,有烦恼,有快乐,有忧桑,却无处倾诉。直到他们遇见,在互相倾诉...

by:糊顶棚的淼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