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篇】087《小松》杜荀鹤

2023-07-06 06:28:1305:23 1192
声音简介

读一首诗,品一幅画,聊一段故事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hāo)。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肯承认它的伟岸。

       这是一首借松写人,托物讽喻的七言绝句,寓意深长。第一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这句描写了小松树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往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勇敢的精神,也形象地表现出来,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变大。“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比较高的一类。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生长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这个词用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

        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感叹:那些人当时认不出这是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霄,人们才说它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称赞大松凌云,并不能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果能识别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有意义。然而人们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见识,所以诗人感叹: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才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情与哲理在这首诗里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杜荀鹤是晚唐的现实主义诗人,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屡试不中,报国无门,直到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后返乡闲居。曾以诗歌颂朱温,后朱温表鉴他,授翰林学士。他对晚唐社会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所受的苦难,颇多感慨,所以他的诗也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在诗坛享有盛名,自成一家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每天一首古诗词

一天一首古诗词,21天免费学。1孩子大胆张口,练口才、背古诗双管齐下!2跟着古诗词学写作、一不小心出口成诗。扎仍兔费学古诗3。丰富的文学知识积累,让孩子赢在语文...

by:孙岩读书学堂

每天一首古诗词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研,笔花香。夏读书。日正长,晨早起,至落阳。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写文章。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

by:晚青风

每天一首古诗词

本专辑内容来自“文旅之声”公共数字文化专题。专辑收录经典诗词作品,用恬静的朗读向您展示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如何用严格的韵律、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

by:文旅之声

枕上诗词:每天一首古诗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诗词歌赋入梦来

by:夏锦曦

每天一首诗词助茶香

中国是茶的国度,也是诗词的国度。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慕诗客,爱僧家,文人墨客更是为茶留下了诸多的千古佳句。泡一杯清茶,诵两首茶诗。茶悦人生,诗助茶香。爱茶人,当...

by:蝴蝶玉簪花

365天,每天一首好诗词

小时候读古诗,只知道吟咏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便觉得不错,并不会去细细品读这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之美、用词之妙。当然现在读来,才慢慢体悟出这首极简的诗词背后所使用...

by:日知books

每天一首古诗词(300首)

300首适合学龄前和小学生的古诗词

by:明天会更美好58

每天一首诗

每日一读,每日一首诗,只为行走在路上我是主播猫鱼饵,一个做了近20年护肤品和古董瓷器珠宝玉器的资深收藏者。一个在杭州跟吴山居和西泠印社做了6年邻居的珠宝店主。一...

by:猫鱼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