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了凡四训》*36*须念念谦虚【完结】

2023-08-29 08:12:3617:17 37
所属专辑:《了凡四训》
声音简介
第三十六讲《谦德之效》须念念谦虚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由此就知道了,举头三尺,一定是有神明的,我们的所作所行,都是被记录在案的,无论是我们的善行,还是恶行都一样。所以老人常常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不要亏了阴德,以前我们的爷爷奶奶,是不是经常这样告诉我们,要多积阴德,一定不要做缺德的事情,不要以为别人看不见,我们就要去做那样的事情,都在损自己的德行,一定不要骄傲自满,一定要懂得谦虚。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如何趋吉避凶,都是由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因为鬼神也是降福给谦虚的人,天地也是降福给谦虚的人,我们懂得不断地去谦虚的时候,就会避开很多的灾祸。我们在这个世上行走,不是一样的吗,一个人如果做事情,永远是谦虚的谦逊的,别人就会喜欢这个人,我们跟谁打交道,狂妄不可一世,即使有一些才华,别人也不喜欢,就会让自己受到损害,所以满招损,谦受益,在任何场合都是如此。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我们一定要懂得存心制行,存心制行,存在什么样的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叫制,所以我们要把谦虚,当成一种修行来做,当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心里就要思考,我们是不是够谦虚的,以此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变得谦虚。

久而久之是不是,我们就形成了谦虚的心念,就变成了一种常态,所以先开始是存心制行的,然后一点一点的,变成我们的心都是谦虚的,然后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谦虚的。

不能得罪于天地鬼神,《论语》中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说什么呢,如果我们的行为是获罪于天的,违反了天地的规则和道理,我们向谁祈祷都没有用的,其实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只要行为端正,就不会得罪天地鬼神,不要得罪于天地鬼神,不是说怕天地鬼神生气,天会跟我们生气吗,地会和我们生气吗?那如何不得罪呢?

我们的行为是中正的,是谦虚的,是行善的,自然就不得罪,我们自己的行为是端正的,无需去做任何的祈祷,靠自己就好了,所以命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的。

“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虚心就保持很谦虚的心态,屈己是什么,委屈自己,刚开始是不是,要用一些行为来约束我们,很多人说,那约束我的行为,让我自我约束,我不习惯,这就叫屈己。

所以刚开始我们是虚心屈己的,使天地鬼神,都会怜惜我,都会疼爱我们,都会降福于我们,如此才是受福的根本和根基。那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懂得,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不懂得去虚心,即使天想要降福,我们也没有根基,所以谦虚这件事情,何其重要。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彼是指那些,气盈者就是自满,自满的人必非远器,这些人一定走不远的,即使短暂的有一些发达,也无福享用。我们现在也经常会讲这样的话,看到一个人很狂妄不可一世,我们是不是就讲了,别看眼下发达,将来一定走不远,将来一定会出问题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稍稍有一些见识的人,一定不忍心自狭其量,就是让自己的心胸变得狭隘,我们让自己的心胸,越变越狭隘的人,绝非有识之士,更非有志之士,一个有智慧的人,有见识的人,一定是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大的,一定是虚怀若谷的,可以容纳承载更多的人和事,怎么会让自己的心量,变得如此狭隘,并且自拒其福也,拒绝了很多福德,降在我们的身上。所以我们有多大的心量,才能有多大的福德。

“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况且谦虚的人,受教有地,才能得到别人的教诲和指点,我们想要学习的人,不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不懂得谦虚之道,谁愿意教给我们呢?教给我们一句反十句,然后我们去跟人家学习,态度还傲慢,谁愿意教我们呢?受教无地,即使教,也不是真心诚意的,所以谦虚才能使我们进步,才能使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因为我们总是觉得,亏的状态不满,我们才能容纳更多的东西。

就好像一个器具一样,本来就是这么大一个碗,我们只能装这么多东西,但是随着不断地修行,让我们的心量扩大,做大器之人,在不断地扩大,我们才能吸收更多的东西,修到一定的境界,君子不器了,虚怀若谷了,连器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容纳万物的。

我们一定是从小往大修,让自己大器一点,不要碰到事情就斤斤计较,心量如此狭隘,我们怎么成大器,也走不远,这些的根基都是要懂得谦虚。如此我们会发现能取善无穷,因为我们更谦虚,容纳的东西更多,所能行的善事就更多,天所降给我们的福报和善,就会越多,要不然,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没有那么大的福德,是承载不了的。

“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修业指的是进修德业,尤其想要进修的,增加自己的德行的,修自己的善业的,必不可少。什么叫志?我们有志于功名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必得富贵,我们得先有志,先有方向,如果连方向都没有,怎么会得,就像我们现在每天做事情,是不是也一样的?想要掌握哪个技术,我想要会什么?

这是不是一种志,这是不是一种方向,我们有了这个方向,才可能不停地努力,不停的让自己变得谦虚,如果连这个方向都没有,怎么会有所得,好比是《大学》所讲的止。

“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人有了志向,就好比是树是有根的,如果树无根,这棵树怎么能茁壮的成长,我们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如果我们没有志向,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强大,如何让自己茁壮成长?

王阳明先生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不立志,天下没有能成的事情,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孔明先生也讲了,“志当存高远”,都在讲志向,志向是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和桥梁。

“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当我们立定此志的时候,念念谦虚,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为,都是谦虚的,尘尘方便,这里的尘 指的是尘埃,即使像尘埃那么小的事情,我们要与人方便与人为善,我们要记住这八个字,念念谦虚,尘尘方便,我们所起的每一个心念,都是谦虚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与人方便的,都是与人为善的。

“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当我们这样去做事情,这样去修正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感动天地,造福于我的。因为我们的行为,已然合了天地运行之道,自然就会降福给我们,所以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们不是在求天地降福,而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他自然就会降福给我们,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今天想求登科第的人,未尝有真志,他并不是真的想登科第,只不过是一时兴起。

“兴到则求,兴阑则止。”阑就是退,兴趣来的时候,我们就求登科第,兴致退的时候,我们就停止不前。那个时候求登科第如此,我们现在做事情,很多人是不是如此,未尝有真志,很多人说,我要努力创业,我一定要好好工作,我要涨工资,我要做领导,我要好好学习,我要努力修行,会发现未尝有真志,兴趣来了,喊喊加油,兴趣退了就停止不前,所以绝非真志,如果真的有志向,一定是念念谦虚,尘尘方便的,一定是不断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前行的,这才叫真志。

《论语》中讲,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我是很思念一个人的,只不过离得太远了,这个时候孔子说,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我们还是没有思念,如果真正思念,又何远之有呢?

我们做事情不是一样的吗,很多人说了,我真的想努力,如果我们真的想努力,何远之有?有的人说了我也想学习,可是我就是笨,学不会,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如果我们真的想学习,何远之有?一步一步往前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的人说了,我一定做好这个事情,可是太难了,我不会,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所以这两句话,适合任何事情,当出现不会做的时候,我们觉得太难的时候,问问自己真正思了吗,真正想去做了吗,如果想去做,根本不远,我们觉得远是因为真的没有想去做。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他说齐宣王,王喜欢音乐,到了一定的程度,国运就可以开始兴旺了,人民就可以治理了,为什么呢?在那个时代礼乐是不分家的,喜欢乐的人,懂乐的人一定是知礼的人。

我们现在的时代背景不一样,喜欢音乐到了极点的人,这个人对礼也是到了极点的人,那个时候提倡以礼治国,如果我们喜欢音乐到了极点,知礼到了极点,国运就要开始兴盛了,百姓就可以治理了。“予于科名亦然。”我对于考取功名这件事情和孟子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讲《了凡四训》这本书?本身是个家训,是了凡先生写给自己儿子的。有很多人会觉得《了凡四训》写的是不是太简单了,大家更愿意学那些,高深的深奥的法,这个好比是我们建房子建楼,《了凡四训》就相当于是地基。

我们看他讲的都是改过,都是行善,都是谦虚谦德,都是如何安身立命,讲了一些最初级的事情。如果我们地基打的不稳,我们修行也好,做学问也好,不懂得改过,不懂得行善,不懂得谦虚,即使我们学了那么多深奥的道理,根基不稳,往上越走越偏。

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学了很多的知识,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但是自己的行为,并未真的发生变化,也没去做过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积德行善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懂得从根基开始学,我们的根基打得越扎实,我们将来的学问才可能做得更高,我们的福德才可能更旺,我们的智慧才可能更究竟,所以这是根基,需要我们很扎实的把他做牢的事情。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数百年来影响无数人的励志宝典,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善书和励志奇书!

by:金玉_zk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立命之本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by:艳儿的书屋

了凡四训

中国近代修身,智慧必读之经典

by:陶君爱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