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讲 诚者天道

2023-09-19 09:54:2216:03 30
所属专辑:《中庸》浅解
声音简介
《中庸》第二十讲 诚者天道
时间: 2023-02-08 13:20:17
《中庸》第二十讲 诚者天道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接下来开始重点的讲诚,诚是我们做事情的关键和基础,我们想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离不开诚;我们想让事业变得更好,离不开诚;我想让自己变得更有修为,离不开诚;我想让自己变得更有学识,离不开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这是天道,天道是有诚意的。什么叫诚?没有一丝杂念,没有一丝妄念,没有分别心,这个叫诚。所以天地日月他是诚的,日月遍照古今,不分善恶,故日月长明,他是没有一丝杂念,没有一丝分别心的,无论善恶,无论古今之人,都是一样的。



《道德经》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天地和圣人都是一样的,没有偏私的,对待万物和百姓都是一样的,这个叫诚。



告诉我们诚者是天之道,这里的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诚的本身他是一种境界;第二层含义,诚是修行的过程,过程也叫诚。诚就是我们不断地修行,不断地让自己没有杂念、没有分别心,合于至诚的境界的过程也叫做诚。



所以《中庸》还有一个词,叫“至诚如神”。当我们趋向于至诚的境界,是如神一般的存在的。神是什么呢?首先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告诉我们有神力。第二层告诉我们什么呢?神是在体察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在监管着世间万物的运行。



我们再往生活化讲,什么叫神?按照规律做事情的人,就是符合神的。再往生活化了讲,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做事情没有杂念的时候,没有一丝妄念的时候,我们就会这样形容?这个人做事情真神了。因为我们看他做事情是顺畅的,是无可阻挡的,是不可思议的,他做什么事情好像都那么顺畅,做什么事情仿佛都有天助。



比如说有的人说开车开的特别好,我们可能也会这个字,那个人开车真的是神了;有的人企业做得很好,我们也会说,那个人做企业简直就是一个神话;可能一个人的医术很高明,我们也会说,那个人简直是医神。



为什么呢?是因为这样的人做事情,没有一丝的杂念,没有一丝的杂染,他是没有分别心的,他是合于道的,他是合于规律的、合于法则的,我们会发现他做事情非常的顺畅。



甚至我们去问这样的人,你是如何做的这么好?他自己可能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帮助他人就好了,我只知道我应该去做更多的事情,服务于更多的人,我应该去救死扶伤,我应该去救他人的慧命。”因为那是合于道的,所以诚者是天之道。



天道运作规律就在一个“诚”字上,这个诚既然是天之道,我们要如何去做呢?接下来告诉我们。



“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天道的境界,诚之者是我们趋向于诚的过程,叫诚之者,人之道也。所以诚就是我们修道的过程,是让我们逐渐的没有一丝的杂念,没有妄念,心都是光明的,都是利他的,没有分别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趋向于天之道,就是最终的诚的境界。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者,就告诉我们已经达到诚的状态了。刚才告诉我们:“诚之者,人之道”,诚之是去往诚的过程,诚者就是已经达到诚了。当达到了诚的人,“不勉而中”,不用勉强,做事情他自然就是中的,他自然就是诚的,无需勉强和刻意。



“不思而得”,不需要去思考,他随意做什么事情都是合道的,都是得于道的。“从容中道”,他很从容、很淡定地做事情就是中道的,就是合于道的。



所以我们《中庸》开篇就讲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是不是就是率性而为?当我们达到至诚的境界,就是率性而为的,率性而为就是这样的境界。不勉而中,不用勉强,他就是道;不用思虑,随便所做任何事情他就是道,很从容淡定的就是道,所以率性之谓道。



我们还不能达到诚的时候,不能做到率性之谓道的时候,我们就要做下一句了“修道之谓教”,反过来就是这里的“诚之者,人之道也”。



所以我们要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身心,让自己去合道,当我们达到诚的状态,就可以率性而为了,“圣人也”,能做到这样的就是圣人了。



所以说我们人人都是圣人,人人自性都是圆满的,人人都有天性,只不过是我们被这些杂染所覆盖了,看不到。所以“修道之谓教”,我们不停地去学习,不停地去效法圣人,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天性,找到我们自己的诚,所以至诚是合天的,至诚是如神的。我们还没有修到圣人这种境界之前,要怎么办呢?



“诚之者”,比如说我们做一个躬行君子,我们做一个修行之人,去往圣贤的路上,所以叫诚之者。



诚之者,我们怎么做呢?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里的固执是坚守的意思,说我们要选择善道并且坚守,这就是诚之者的过程。我们现在做不到圣人的标准,我们做不到至诚,我们不能率性而为的时候,我们就要“修道之谓教”了。



我们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身心,我们去选择善道,并且坚守不渝地去修我们自己,这就是修行之道。也就是诚之者的过程,目标是至诚的境界,就符合了圣人,符合了天地之道。



之前我们《中庸》也讲过,说:“颜回之为人,依乎中庸,择一善,而拳拳服膺”。那我们自己修行的过程,也是如此,选择一个善道,自己把他牢牢地放在心上,紧紧地握住,坚守不渝地去修正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合乎于圣人之道,合乎于诚,合乎于道。



这个“诚”字是修行的关键点,前段也讲,那如何让自己诚?要知善。知善我们的行为才有准则,所以这一段,我们把诚和善放在一起讲,要想让自己至诚,必须要择善道,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圣贤的文化,就是在择善道。



择了善道还不够,还要坚守善道,去不停地修正我们自己的身心,去合于善,去合于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企业,才能让自己“道前定,则不穷”。



这个时候我们再用这段话来理解,很多朋友都问:“什么叫修行?修行到底是指的什么?”修行之道,择善而坚守,这个就是修行。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讲的诚意“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还不是这里的诚,那个叫诚意,诚加上意,他就是表现出来的东西了。



我们做事要有诚意,是要求自己的。而这里的诚,诚之和诚意有类似,但是诚是指的一种状态和境界。那里讲的诚意和这里的诚之等同,和诚不同。就好比说我们讲一个词,德和德行,一样吗?德是一种境界和内在的,德行是要做出来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所以诚意更多的是自我要求。



我们讲德行也是一样的,是让自己的行为合于德,他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过程。而这里的诚是那个境界,去往诚的过程叫诚之。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说北京,北京是在那里不动的,我们说北京之,什么意思?去往北京的路上,就是我们知道我们要去北京,但是我们去往的路上,是让我们自己奔着那个方向走。



就好比是《中庸》的开篇讲的:“天命之谓性”,那个性是不动的,你也不用修。所以你看整个《中庸》没有讲如何修性,然后他告诉我们:“率性之谓道”,我们要知道天性是什么,我们率着天性而为的就是道。



那什么是道呢?又告诉我们了,整个讲了这么多道的规律,说“造端乎夫妇,察乎于天地”都是道。那又告诉我们了“修道之谓教”,修正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去合于道,这就是教,就是修道的过程。让我们自己懂得合于道了,我们不就知道那个天性是什么了吗。知道了天性是什么了,我们率性而为,怎么做都是道。



所以孔子才说:“随心所欲,不逾矩。”注意什么叫不逾矩?就是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如果我们只听前半句,随心所欲就偏了,再加上不逾矩,会发现就很难了,因为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合道的,都是没有不合适的地方的。



这个时候他随心所欲随的是什么心?就是天性的心,他随的是圣人之心,所以才有率性而为。但是我们现在的率性而为都是逾矩,都是率自己的贪婪的本性,不是天性,他就不是一个东西。



换个角度来理解诚,更好理解。比如说《道德经》讲,他讲了道的规律:“在天为道,在人为德。”为什么叫《道德经》?他从很多方面去讲道,又从很多方面去讲德,其实德也是道,我们合着德去做事情就是合道的。



那我们再来告诉我们这里的事情,“天命之谓性”,这里的诚是什么?换个角度给我们讲什么是性,其实就是在举例子。因为那个性是讲不出来的,就好比是《道德经》的道,没法用语言描述,只能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道。



所以这里也是一样的,告诉我们“诚者天之道也”,诚也就是那个性,我们停下来在修什么?不就修一个“诚”字吗?诚不是给任何人看的,是诚于自己的善,诚于自己的天性。



比如说举个例子,诚是一百分,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可能说我就能诚十分,我能诚二十分,我们能诚三十分,我们不停地修“诚”字,就是让自己诚的分数越高,就越合乎我们自己的天性,越合乎天性,他本然就是道。



所以《中庸》告诉我们,“诚者”就是我们达到诚的人,是从容中道的。圣人也,说圣人是什么?诚者。他做事情是从容的,就是合道的。就像开篇讲的率性之谓道,他随便怎么做都是合道的,因为他至诚,所以我们都在通往诚的路上。



他讲到这里诚者和诚之者,其实我们要把这个概念听明白了,我们就知道我们修行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这样再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不就是中与和的力量,他把中和和的力量又细化了。



所以诚和善,其实真的讲得特别好。但是我们的善恶关键从哪来?我们不停地学习,才知道什么是合乎善的。我们所了解的善越多,我们去奔着善去做事情,是不是自己就越来越诚?当达到诚者的状态,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天性,我们就可以率性而为,率性而为本身就是道。因为我们是至诚的,就是道本身。



所以《中庸》告诉我们,诚者不是从容中道吗?“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我们就随便做,怎么做都是中道的。因为他是至诚的,他没有杂念的,他没有污染的,他没有分别的。



就好比我们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内心若是光明的,我们的内心都是善念,我们随便讲,讲什么都是对的,错不了。我们可能没有讲得那么好,可能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能不会引经据典,但是我们的理一定错不了。



好比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可以不懂那么一些大道理,但是他讲出来的话一定不偏。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善良的,我们不合道,虽然口才很好,虽然言语很犀利,我们讲的话未必有德行。



所以讲《论语》的时候说过:“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有德行的人,讲出来的话一定是对的,一定是合道的;但是讲话对的人,未必有德行。



《中庸》讲:“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什么叫义?适宜的,适度的。什么叫尊贤为大?我们只有尊重贤德的人,我们只有学习圣贤文化,我们才能适度,才能合道。



所以“义”通常都和什么组词?道义、忠义、情义。那和道义放在一起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和道都是合适的、都是适度的;和忠义放在一起,只要是围绕着忠的,就是适宜的;我们和情义放在一起,只要做的事情,所讲的话,都是合乎于情的,都是和情适度的、适宜的,就叫情义。



比如说对我吧,他可以不懂大道理,但是他忠要是在,他无论如何都是适宜的。不适宜的话他说不出来,因为那是不忠:“这种话,我怎么能讲出来?”



所以我才反复地告诉你们,跟着修行一年、两年、三年以后,可以不必懂那么些大道理,但是我们是真真实实地跟着修过来的,所以我们讲的话一定是适宜的,他一定不跑偏,所以这就是修行的妙处。



如果我们是不懂得修行的,不是去修至诚的,不是去修至善的,我们学习了那么多文化,又如何呢?我们讲出来的理都是偏的,他是不合道的。



所以我们修行是先修自己的行为,再去学文化。不是先学文化,先学文化很容易偏。但是我们已经跟着修行了这么久,我们就开始并行,一边修正自己的行为,一边去学习文化,让自己内在又有文化修养,外在品质又是好的。



包括现在跟着咱们一起学习修行的这些朋友都一样的,我们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大家是并行的,我又让我自己的本质和品性变得更好,这是修内在的,让他合道,同时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个时候会发现,我们又是合道的,讲出来的话又是动听的、又是圆融的,这个时候才是君子之风。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这就是学和习的关系。



所以这个诚,其实蛮难理解的,所以大家一定是反复地修行,修行到一定程度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诚到底是什么。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二十讲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历来注释的版本多如牛毛,但是冯学成认为学《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语句上说,不能像理学先生那样去讲,也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去讲。在...

by:飘逸小马

《中庸》二十讲

此为冯学成先生《中庸》二十讲图书之音频朗读,中庸心法尽在其中矣!

by:丙林感悟国学之美

冯学成《中庸二十讲》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by:恆者读书会定竹

孙诚德讲中庸

中庸之用从宇宙本体:诚到人生境界:至诚到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一堂课贯通所有!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如何成为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如何知道未来之...

by:观吾大学堂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二十人讲二十大

“二十人讲二十大”栏目是中央团校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工作的新实践。20名青年教师,通过20个短视频,从不同角度阐释党的二...

by:中央团校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解

《国学经典》开始语:尊敬的各位正本家人大家好!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

by:正本系统广西孝道家园

中庸别讲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在2015年第一次为启予国学门弟子们讲课的录音,后弟子们将本课程整理并出版了《中庸别讲》一书,同年,此书又被编入《启予四书》,成...

by:账号迁移至启予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