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一讲 虽愚必明

2023-09-23 14:45:2113:00 31
所属专辑:《中庸》浅解
声音简介
《中庸》第二十一讲 虽愚必明
时间: 2023-01-31 09:41:51
《中庸》第二十一讲 虽愚必明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我们上一节讲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就是修行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我们要如何去诚之,如何去学习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也是诚之的过程,也是修道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



第一步,先博学,要广泛地去学习,广泛地学习以后,我们才能审问之,审问之就是追寻原理,探寻究竟。我们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博学,更加广泛地去学习,我们才可能去追寻每个所学背后的原理。



慎思之,我们只有博学,不断去追寻原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谨慎地去思考。明辨之,谨慎地思考之后,我们才能去明确地辨别。要辨别什么呢?在我们博学的过程中,不见得所有的知识都是善的,不见得所有的知识都是正确的,也不见得所有的知识,都是适合我们当下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明辨。



明确地去辨别哪一些是善,哪一些是恶,哪一些是真,哪一些是伪,哪一些是我当下该去学习的,是我当下该去修正的,都需要我们来辨别。明辨以后,开始笃行之,要开始坚定地去做了。



我们讲修行修行,最后都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之前非常重要,就是明辨。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明辨善恶,明辨曲直,哪一些是适合我们的,这个时候我们要坚定地去做,坚定地去行,才能让我们自己发生变化。有很多人就是停在了这一步,明辨了,也知道是非了,也知道真假了,也知道善恶了,可是自己不去坚定地去做,那个都算不得修行。



所以,这里讲的次第也是我们修道的过程,也是我们诚之的过程。我们再反过来讲也是一样的。很多朋友都会问什么叫修行?我该怎样去修行呢?要想修正自己的行为,我们要先懂得明辨是非善恶。要想明辨是非善恶,我们一定是谨慎地思考。要想谨慎地思考,我们一定在追寻每件事情的原理,追寻道到底在讲什么,善到底在讲什么,规律到底在讲什么。我们要想追寻每件事情的真理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博学,要广泛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所以它是一个次第,我们按照这个次第去修正自己,就是诚之的过程,这是人之道也,是我们人修道的方法。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学,这里的弗是不的意思。我们即使再博学,也有我们学不到的地方,也有我们学不到的知识,可以有学不到的知识,但是我们学习要有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呢?学不到的知识,它是正常的。“学之弗能弗措也”,但是学到的知识,是不能要放弃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的,不要中途而废,不要轻易放弃。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一定有我们问不到的地方。所以刚才的次第就告诉我们,“博学之,审问之”。我们博学以后,要不停地去探寻事物的真理。但是我们在学习探寻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并未产生疑问,或者没有想到问题,没有关系,它是正常的。



但是我们要有坚定的态度,一旦问的,我们一定要把它问清楚,不要中途放弃的。这个也就是《大学》讲的格物,不停地去探寻事物的规律和背后的原理。说当我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一旦产生疑问,我就要不停地深入地去探究,直到把这个事情学会。我学不懂,可以反反复复地多学几遍,多听几遍,我可以找老师去提出我的疑问,我可以找我身边的同修,找我的善知识去继续追问,让我明白这件事情的道理,而不能半途而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说有的地方我们可以思考不到,那个是正常的。但是同样我们也要有态度,只要是我们思考的,并没有得到答案的,我是不会中途放弃的。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说有的地方我可能不能去明辨,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明辨,但是只要是明辨不清楚的,我知道了这个事情我必须要去明辨这里面的是非,必须要明辨这里面的善恶和真假。只要我开始去辨别,就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否则我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有的地方我可能做不到,包括我们现在学习,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一些事情我是做不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地方,这个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也要该有自己学习和修行的态度,只要是能做到的,就不会中途放弃。做不到的我要知道那是我下一步该行的方向,可是我当时做不到怎么办呢?我当时就不去做,但是我已经能做到的事情,我就不要再反复,不会再放弃。



整个这一段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学习也好、修行也好、做事情也好,都要有这样的态度。我不知则矣,只要是知道的,我就去坚定地去笃行,不停地去修正自己,而且中途是不放弃的。就像我们之前所讲,“依乎中庸之道,择一善,则拳拳服膺”,把它紧紧地抓在手里,放在心中,是绝不会中途而废的。



包括我们修行不是一样的吗?举个例子,有的人说:“我现在做不到吃素怎么办?”那就不需要吃素,是我们自己的慈悲心还没有增长上来,没有意识到吃素的好处。可是我们一旦意识到了,开始吃素的时候,就不要再半途而废了。



我们去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样的。说这件事情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那个方向。做不到,我当下也不纠结、不痛苦、不困惑。可是一旦我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让自己半途而废,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个就是笃行的力量。否则我们就会不停地去退转,我们就会不停地去反复。



包括我们做学问,我们去讲文化,我们去聊修行,都是同样的道理。当自己已然能做到的事情,绝对不要再因为受到他人的影响,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者是说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开始不约束自己的行为、开始放纵,这样很容易就退回到原点的。



所以一定要去笃行,这是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过程、在做学问的过程、在做事情的过程。用《中庸》的话讲,在“诚之”的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态度,这个就是笃行的态度,笃信的态度。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所以接下来又告诉我们了,如果别人一分努力就可以做得到,我们要拿出百分的努力;如果别人十分的努力能做到,我们要拿出千倍的努力。



“果能此道矣”,如果我们真的能这样去做,按照此方法去行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虽然是愚钝的,也必然会达到高明。这里很多朋友说成是聪明,说虽愚必明,虽然很愚钝也会变聪明,实则不尽然。虽愚必明,这里的明是高明。



举个例子,如果本来我们是一个愚钝的人,我们通过学、通过习,会发现不见得我们会变得聪明,因为聪明它是本质的东西,但是却可以变得高明,变得有智慧,这个比聪明要上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比如说我们很多人本来可能是愚钝的,可是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不断地减少自己的欲望,不断地减少自己的情绪,会发现这个人变得是高明和通达的。高明是什么呢?在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都可以看透事情的本质,这个不是聪明所能达到的效果。



“虽柔必强”,虽然我们是柔弱的、是弱小的,但是我们如果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修正自己,自己一定会变得强大。无论是我们的内心还是我们外在的行为,还是我们处事的方法,还是我们的智慧,都会变得强大。



所以整个这段讲的次第非常的重要,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的,按照这样的次第去不断地修行自己,就是我们“诚之”的过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是我们要达到的果。只要我们按照这个次第,不断地去博学,不断地去深思,不断地去明辨,不断地去笃行。“人一”,我们自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人十”,我们自己要付出千倍的努力,如果我们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种因,就会得到这样的果。



很多朋友在学习和修行的过程当中,总会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说自己比较笨,说自己入门比较晚,其实都没有关系的。所以这段话也在鼓励我们每一个人,“果能此道”,如果我们真的能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虽然我们可能是愚笨的,但是必然也会变得明达;虽然我们现在还是柔弱的,我们也必将变得强大。明和强大,这里的明其实意义很深刻。



接下来又开始告诉我们,“自诚明,谓之性”。自诚明,本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至诚的、都是诚明的,谓之性。这里也就是《中庸》开篇所讲的天命之谓性,我们自己每个人的本性都是至诚的,都是诚明的。



“自明诚,谓之教”,这里的明是个动词,是显现本性的意思,我们让本来的本性至诚显现出来,谓之教。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圣贤的文化,接受教化,就是这个道理。明是过程,是动词。我们只有让自己不停地去明达,不停地去修正自己的过程。至诚,我们本来的天性才会显露出来。谓之教,这就是我们在接受教化,也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这里不太好理解。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自诚明和自明诚的关系。比如说有个夜明珠,说夜明珠它本来就是通透的,就是无杂染的,就是至纯的,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是那个样子的,都是圆满的,都是圆融的,都是至纯、至真、至善的,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的杂染。



我们自己的本性就好比是夜明珠。可是后来呢?我们在人世间经历了各种杂染和污染,让这颗夜明珠就变得不再通透,上面有很多的灰尘,有很多的灰尘怎么办呢?这个就是自明诚的过程,我们这个明就是让他恢复本来的面貌,不停地去擦拭,不停地去拂拭,不让他被尘埃所染,恢复他本来的光明的样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已经被惹上尘埃了,怎么办呢?就是“自明诚,谓之教”,这个就是修道的过程,修道之谓教。“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是诚之的过程。诚之的过程叫做明,所以这个明就是我们不停地让自己变得明达,明就是修行的过程。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又告诉我们,其实结果都一样的。诚则明矣,本来我们是至诚的,他就是明达的,所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如果我们不能去顿悟,我们不能上来就是至诚的。之前我们也讲过,“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圣人他一出世,经过简短地学习、修行,他开始觉悟了,这个时候他就是自诚明的,所以诚则明矣,他自然就是通达的。



但是,我们如果不是顿悟的根器,我们就要渐修的,就是诚之的过程,也就是明的过程,明则诚矣,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不断地去明心,不断地去明达,也可以让自己达到至诚,回归本来的天性。所以他的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方法不一样,一种叫顿悟,一种叫渐悟,但是所达到结果都是自诚明的。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中庸十讲

琴棋书画:《古琴老八张》《古琴CD精粹》《秦腔曲牌集》《常用书法字帖》《书法史小讲》诗酒花茶:《李白诗集导读》《千家诗》《唐人绝句选》(方言)《宋词三百首》(...

by:眉坞老农

中庸别讲

杨军教授的《中庸别讲》的补充片段。

by:姜老师的小教室

中庸讲解

《国学经典》开始语:尊敬的各位正本家人大家好!北宋大儒张载有四句很有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本系统肩负时代使命,学习...

by:正本系统广西孝道家园

中庸别讲

本课程是杨军先生在2015年第一次为启予国学门弟子们讲课的录音,后弟子们将本课程整理并出版了《中庸别讲》一书,同年,此书又被编入《启予四书》,成...

by:账号迁移至启予国学

中庸讲记

大家好,我是常不轻。国学智慧,深如大海,穷其一生,也未必能通达。古文艰深,大家不妨听我聊聊,我用最平常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心里舒坦,智慧增长,才是最好。当下压力巨...

by:常不轻国学

中庸二十讲

《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历来注释的版本多如牛毛,但是冯学成认为学《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语句上说,不能像理学先生那样去讲,也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去讲。在...

by:飘逸小马

孙诚德讲中庸

中庸之用从宇宙本体:诚到人生境界:至诚到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一堂课贯通所有!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如何成为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如何知道未来之...

by:观吾大学堂

闫效平讲中庸

闫效平讲国学系列课程视频版请到闫效平课程网yanxiaoping.org

by:闫效平

《中庸》讲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是《小戴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由战国时期的子思写作完成的。所谓中庸,...

by:杨松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