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解析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2024-04-06 08:34:3115:25 30
所属专辑:书谱解析
声音简介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1,文鄙理疏,意乖言拙2,详其旨趣3,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4,声尘未泯5,翰椟仍存6。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7,稽古斯在8。岂有贻谋令嗣9,道叶义方10,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1。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12!非训非经,宜从弃择13。
【注释】
1.《笔势论》:传说是王羲之的作品,孙过庭以为伪托。笔势,谓用笔飞动之势。《晋书·卫恒传》“崔氏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2.意:意趣。拙:笨也。成语“拙于言辞”。
3.旨趣:主要的目的和意图;宗旨。
4.调清词雅:格调清拔,言辞优雅。
5.声:名誉。尘:迹;流风馀韵。泯:尽。形迹消灭曰泯没。《五代史》“吾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6.翰:古以羽翰为笔,故称凡用笔所书者为翰。椟(dú):柜。《论语》“韫椟而藏诸”。凡缄藏物品者皆曰椟。
7.造次:急遽之时。《论语》“造次必于是”。
8.稽古:稽考古道。《尚书》二典,即《大禹谟》、《皋陶谟》,皆以“曰若稽古”开端。
9.贻(yí):遗传。如言贻谋,贻训。令嗣:称人之子,犹言令郎。
10.叶:古“協”字,辅助也。义方:言志之所向,能合乎义也。《左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11.彰:显。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2.寂寥:寂寞。
13.从:听从。《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成语“从善如流”,言其顺受也。
【译文】
世上流传的王羲之写与子敬的《笔势论》十章,文辞粗俗,论述失于严谨,意趣不合乎常理,且言语拙劣,仔细辨别其主旨和意图,与王羲之作品的风格迥异。且王羲之地位崇高,才华横溢,文章格调清拔,词调优雅,声名显赫,流风馀韵犹在,书翰墨迹仍然留存于世。看他每写一通书函,每说一件事情,即使匆忙、急邃之时,稽考其理,古法犹在。岂有在传授笔法于子敬,以“志之所向,能合乎义”的道理辅助晚辈时,竟然会顿失章法,到这样的程度呢!又说他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无稽了。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张芝,时代完全衔接不上,那必定另有同名的东晋人,可史传上为何毫无记载!此书既非书法规范,又非经典著作,应当抛弃谬误,择善而从。
【解读】
书法运笔分笔法与笔势,笔势即“用笔飞动之势”。(《辞源》)。指每一种点画依其各自的形体、姿势的不同写法。笔势因人而异、因时不同,笔画取势不同,则形体姿态有别,(或俯仰映带、或平正险绝、或呼应照顾、或行间布白疏密有序。)贵在融会贯通,符合汉字书写美的规范。
书法的表现手段:书法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表现手段。
用笔 包含书写时的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
结构 指从美观的角度对笔画进行组合。
章法 是通过字、行间的安排实现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
墨法 即用墨方法,古有枯、湿、浓、淡等讲究。不同笔墨纸的组合及不同的用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书法效果。
“永字八法”:唐张怀瓘论书法,用笔以永字为例,称“永字八法”。一曰侧,即点也;二曰勒,即横也;三曰努,即直画也;四曰趯(tì),即钩也;五曰策,即斜画向上者也;六曰掠,即撇也;七曰啄,即右之短撇也;八曰磔(zhé),即捺也。或谓为王羲之所创。
“八势”:
点(侧)点为汉字之根源,凡横、竖、撇、捺等笔画无不始于一点。点法形式各异,方向不一。“落笔藏锋,收笔回锋。”“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王羲之)。
挑(策)由点始而渐进于锐,由“顿、挫、衄、挑”四种动作组成。由顿至锐应疾速书之。其方向不一。“啄不宜赊,赊则失势。”(王羲之)。
横(勒)始则逆锋落笔,卷毫右行,终则回锋疾收,强勒其笔。如“三”字,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tì)复收。横画运笔起止写法不同。“横画之法不得缓,缓则不紧。”(王羲之)。“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实有形。”(卫夫人、欧阳询)。言横画之形式如云,变化甚多。
竖(努)书时笔管与笔尖两端皆逆偃向上,然后尽力下行,势如引弩发矢,“不得急,宜卓把笔,笔头先行,笔管须卓立,竖傍则曲也。”(王羲之)。“努过直而力败”。(柳宗元)。
撇(掠)长撇上半用努法,下引向左,渐渐展放如掠,短撇锐而疾下。“撇不宜缓,缓则钝。”(王羲之)。“左出而锋轻”。(柳宗元)。
捺(磔)“一波常三过笔”。(欧阳询)。意谓捺如水波之曲折,形似波浪之起伏。捺不宜迟,应疾行展开。
厥(折)意会人稽首之状,由横画、围转(由驻、提、挫、顿四种动作合成)、竖画及挑画组成。“回角不宜峻或作棱角”。(王羲之)。
钩(趯)钩法形势各异。“落笔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发弩,上则俯而过,下则曲而就。如长空之新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王羲之)。
【书论】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颜顾,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横则正,如孤舟之横小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王羲之《笔势论》)。
“夫书者,玄妙之技也,非通人君子,不可得而述之。”(王羲之《笔势图》)。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故相同,得势便,则已操胜算。右军《笔势论》曰:‘一正手脚,二得形势,三加遒润,四兼拗拔。’张怀瓘曰:‘作书必先识势,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求无拘系。拘系亡矣,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善乎轮扁之言曰:‘得于心而应于手’。庖丁之言曰:‘以神遇不以目视,官虽止而神自行。’新理异态,变出无穷,如是则血浓骨老,筋藏肉莹,譬道士服炼既成,神采王长,迥绝常人也。侧之必收,勒之必涩,啄之必峻,努之必战。此千古书家之公论,书家所必同者也。然书家于八法体势各异,但熟玩诸碑可得之。”(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酬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笔惟软则奇怪生焉。”(蔡邕《笔势》)。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仰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坚如枯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折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毫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王羲之《笔势论》)。
“花冠踏拖,若行若止曰正;剑履趋锵,如步如骤曰行;电掣雷奔,龙蛇出没曰草;草中隶古,蹴踏摆打曰章。非意所到,可以识知曰神;理绝名言,潜心意得曰圣;经天纬地,可大可久曰文;回戈挽弩,抢虎拿豹曰武。”(窦蒙《述书赋字格》)。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孙过庭《书谱》解析与图文互证

写在前面的话:非专业朗读,也没有专业设备,就是手机录制。只是自己喜欢这本书,想上班路听听,顺便录了音,分享出来,如果正好你也喜欢、受益,我也很荣幸:)如果觉得声...

by:橙子的天空Irene

书谱

听友好,本专辑旨在阅读《书谱》体悟《书谱》,使更多听友能够了解喜爱它。本专辑每周更新两次,希望您能喜欢。

by:春霖儿

书谱

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专业养料

by:小6儿说

书谱朗读与讲解

孙过庭的《书谱》,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

by:法颜

续书谱

这是南宋姜夔所著的一部书法理论典籍,也是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应该认真学习的一部著作。读懂它,相信会对你的书法学习大有裨益

by:春霖儿

黄宗羲传

黄宗羲,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

by:道儒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