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十一章 无之以为用

2024-04-09 11:00:4615:10 72
声音简介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要想明白四达,可以不用通过“知道”吗?我们先反过来问:通过“知道”,通过一些现象可以明白四达吗?基本不会。什么叫通过知道啊?通过发生的事情就没有办法真正的知道。后面会讲: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往往知道的越多,离明白四达离真相就会越远。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知道的越多,被障碍的就会越多。



举个例子,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做了很久,做的时间越长,反而发现障碍越多,为什么?知道的太多了,所以看到的都是问题,看到的都是障碍。反而跨界的那一个,他不了解那么多,看到的都是什么?可能性,看到的反而都是好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如此,举例,跟着学习过来的老朋友应该都会知道,咱们虚空济没找过专业的人才,什么意思?比如说,拍摄是隆荷负责的。我们从来不找专业拍摄的人,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专业的同时会有障碍。什么障碍?要求很多,标准很多。总要追求一些外在的条件,有没有发现?



再比如说,咱们最开始做线上课。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想听线上课,想听线上,我们就准备录。我有很多朋友是做传统文化的,所以就带着孙菁她们去到朋友的家里,向人家取经。就是问人家这个东西应该怎么拍?这个APP应该怎么做?结果问了几个人(他们都做了十几年),统一给了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APP千万不要自己做,必死无疑。第二个建议,在山上录不了。我说:为什么?他们说:要录的课必须有专业的设备,还得有专业的静音房才可以。



听完之后,待了一会我们就走了,走了之后我就问孙菁,我怕孙菁受影响。我说:孙菁,你觉得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孙菁说:有点道理。我说:没道理,我告诉你为什么没道理。第一,我们做APP,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是讲的学习内容对别人有没有价值,不是拍的好不好。如果论拍的好,找专业的设备做静音室,我们能拍过人家拍电影的人吗?所以人家听你讲的课,不是为了看你这个东西录的好不好,是你讲的内容对别人有没有益,然后回来我们就开始做。



他们说的这些东西存不存在?存在,但不是本质。本质是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帮助,剩下的东西都是锦上添花,有当然更好,没有也无所谓。我们被什么障碍住了?被已经知道的越专业的东西越会障碍住。是不是这样?所以一个专业的人总是看什么?这里不够,那里不够,这里不行,那里不行。一个不专业的人反而想到的是什么?自己得多努力啊,自己得多做,是不是这样?还有,什么叫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啊。就是自己不要涉入太深,什么意思?



注意体会:然后回来我们就开始做线上课,那个时候佳涵、何紫源她们在做。佳涵、何紫源就来跟我说:师父咱们做不了。我说:为什么?她说:电脑不行。我说:那你就买电脑了。电脑买了回来说,软件不行。我说:那你们就了解了解,别人用什么软件,后来她们了解到了别人都是用这个软件做。后来她跟我说:还是不行。我说:那就是你不行了,别人能做,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呀?如果把你换掉就可以了。然后佳涵她们说:那我再试试,好,一试就行了。



注意,问题在哪里?因为我不懂用那个软件,所以我可以看到真相,有没有听明白?如果我要用那个软件,可能我也会觉得不行,有没有听懂?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啊。因为她们在做,所以她们就会被那个东西障碍住。因为我没做,所以我坚定地相信一定可以,如果我要做了不一定。有没有听懂这个道理?因为没在其中,所以才坚信别人能做,不可能做不到。但是如果我们是那个技术呢?有可能就突破不了。为什么老板不要去在具体的事情上参与太多,因为参与太多,就被现象所迷惑了。基本上做老板的一定要有这个思维,就是要在后面什么都不干,就干一件事情,告诉他,你找吧,一定有。



现在每个地方找会场都一样,我从来不上网浏览,但是当地服务组的朋友有没有在找?在找。如果找的可能不太合适,我就会让孙菁跟逢阳在网上找,我是不看的,为什么?不能看。所以我不看好处就来了,如果孙菁跟我说:老师找不到。我说:不可能。如果看了呢?道是很有意思的,千万不要通过知道那么多,涉入的越深,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你就没有办法坚定了,所以就不看。我也经常跟逢阳,孙菁包括坤玉,他们这几个人讲一句话,最近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跟我讲那么多。为什么?不要讲那么多,因为讲太多了就会给我干扰。



比如说,上一次开课,空调口直吹着我。我说:坤玉,你不要让空调吹我,因为上次感冒还没好嘛。坤玉说:那不行,调不了。我说:我不管你调不调的了,就不让它吹我,后来就不吹我了。有没有听懂什么道理?就是因为我不了解那东西怎么调,但是一定有方法,这是道,但是只要看现象就掉进去。所以要想保护好那个道,就是不看现象。



举例,有一个人说,闺蜜或者朋友过来找哭诉,说她老公对她不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个时候跟她说什么?不可能。按道来讲一定是各有对错,他不会无缘无故这么对你。但是一旦掉进去呢?我们说:他怎么对你不好的?他说出了十条。我们就 会想,确实不好啊。有没有发现,最开始坚守那个道就没有办法坚守了呀?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道。有人跟我们说:做生意真难。我们说:其实做生意不难,不自生故能长生。他跟你说:你根本就没有做过生意,我告诉你现在的顾客很难伺候,房租很高,顾客还很挑剔。我们一听,这是我学的道不管用。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听他说太多了,所以反而就被迷惑了。所以什么叫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如果不通过这些现象,不通过别人那里知道,只需要了解道的规律,就是明白四达。但是一旦听他说以后发现,麻烦了,我们道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再回到上一句,为什么天门启阖要为雌乎啊?为什么要被动?为什么要少了解一点,少知道一点呢?我们之前是不是还讲过无知无欲,为什么要少一点?因为少一点你才不被现象所影响,不被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的明白四达,否则是没有办法明白四达的。



所以真正修道的人,超脱的人,是不是不会了解和参与那么多事情啊。参与的越多变得越浑浊,是没有办法明白四达的。后面这三句是不是用?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用什么?用道。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是不是用道,就是用道的另外一面,用他弱的那一面,小的那一面,处下的那一面,阴柔的那一面,被动的那一面。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要想真正的用道,就不要知道那么多,就不要涉世太深,就不要被现象所迷惑,这个时候才可以真正的用道。用道了以后会如何呢?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我们看这里的生之畜之,怎么就生之畜之了呢?当我们是被动的,道就会变得主动给我们更多,所以就生之畜之了。当我们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自然就可以生之畜之啊。举个例子,刚才我们讲的朋友或者是闺蜜,她跟他的爱人有很多的争执,来找我们了。我们不为所动,用我们的道给他化解了。他回去了以后,下次会不会再来找你?会不会让别的人也来找你?那这不就是生之畜之吗?就是我们什么都没做,可是我们合了道,就会生之畜之。



最后说,生而弗有,生了以后不要去据为己有。长而弗宰,也就是万物都在生长,但是不要去主宰。最后是谓玄德,这是一个非常深的,并且非常玄妙的德行。



第十一章老子举了三个例子。通过这三个例子,给我们讲有和无之间的关系。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第一个例子,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是骑过自行车。自行车有辐条,中间的叫轮毂,轮毂是空的,辐条可以插在里面,所以就形成了车轮。是因为中间是空的,也就是无,是不是这个时候才有用啊。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第二个例子,非常简单,以前的埏埴是用陶土做的,实则指的是器具。比如说我们这个杯子是不是器具啊?当其无有杯之用也。什么意思呢?中间是空的,是不是这个才可以作为杯子来用啊。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第三个例子,户是门,牖是窗户。说我们在一个房子,凿开了门和窗户,有室之用也。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课堂,是不是这样?有了门,有了窗,并且中间是空的,是不是有室之用啊。讲了三个例子,最后就是要讲,接下来的这个道理。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指的是什么?比如说眼前这个杯子,哪个是有?这个玻璃的杯壁对吧?这个手柄是不是?这个都是有。有之以为利,利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拥有的条件,具备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可以用吗?不可以。所以我们看一有一无相配合,是不是有无相生啊。有了一定的条件,再加上是空的、无的,就可以用了。



这段话讲完了,我们再往生活当中延伸,怎么才可以用?比如说现在想找一个工作,是不是得有啊。你需要有什么?有一定的条件。或者懂某方面的技术,是不是条件?这个人可能不懂技术,但是可以吃苦耐劳,是不是一个条件?这个人可能比较积极向上,或者这个人懂得为他人着想,是不是都是条件?



接下来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怎么用啊,找到别人正需要的,是不是无。我们的条件再加上对方的无,会不会产生作用?这是向外。向内,有了这个条件,还要有一个无才可以用。这个无指的是什么?比如说有好的口才,这是条件,还要有一个不要认为有好的口才这个无的心,是不是才可以用。要不然就用不了,就像这个杯子一样,中间是空的才可以用。作为人也一样,是不是虚其心和实其腹。要有一个条件,有个具体的东西,但是从心态上还是把它当成没有的,是不是这个时候才可以用。



还有什么叫无?举例,如果每天在工作的时候,心里总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工作好吗?这也叫不可用。所以有了条件还不够,在工作的时候心里是没有那么多事情的,是不是有?才可以发挥作用。就像杯子,用的是无,但是还要有外面的条件,是不是缺一不可。只有“有”,没有一个内在的虚无,没有办法做事情。但是只有虚无,没有条件行不行啊?也不行。



换个例子,说我们想做生意怎么办?有之以为利,看看我们有什么呀?就是自己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以后,还要找到一个外在的无,并且还有内在的无。外在的无是什么呀?正好别人的需求,缺少的东西。内在的无呢?比如说这个人有某方面的手艺,但是还可以非常谦卑,有礼貌的为别人服务,是不是一种无。可是如果认为自己有呢?哎呦,我的技术很厉害,这个时候会谦逊有礼吗?不会了。所以内在不保持这个无,那个有就没用。回头再看这句话,清不清晰?每个人要找到自己身上有的那个条件,叫有之以为利。但是无论有什么?都要保持那个无,因为无之以为用,只有这个无才是可以用的。



我们再来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是什么?就是那个无。实其腹就是那个有。弱其志是什么?是不是还是保持那个虚无啊。强其骨呢?是我们内在要有一定可以拿得出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风骨,我们的节操操守,我们的原则,我们内在的精神修养,是不是都是有啊。所以要有“有”的那个条件,然后再保持那个虚无,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作用。



我们就知道了,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去用的。举例,夫妻感情怎么经营好啊?我要有,有什么?有包容心是不是有。还要有什么?有爱心。还有呢?有好的工作是不是,有好的外貌是不是,有好的口才是不是,踏实顾家是不是,浪漫幽默是不是,总之要有点东西的。然后无之以为用什么意思?有了以后还当成没有的样子,不会倚仗有的东西,可以虚其心,这个时候夫妻感情是不是就好了。如果什么都没有,只虚其心行不行?不行。所以这就是道啊,就是要有“有”的东西,有引以为傲的东西,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是利,也就是条件,资本。就像这个杯子一样,但是用的时候用那个无,这个时候就可以生了,想要生起什么,是不是都可以啊。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修行者的道德经》第十一轮

《修行者的道德经》由刘金胜老师解译。“作者自序”开篇,共九段,再以“原文,译文,解析和运用”四个部分来解译《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

by:曾好读经

十一点十一分

每日一更,抚平一天的焦虑与疲惫。那些被种种不如意所掩盖的美好,我们都想带你一起去发现。每晚我们都陪在你身边。“善待自己”,放下防备,找回属于我们的安全感。带着...

by:暖心理

旬十一

“旬十一”,一档轻松感性的播客节目!我们将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为你解读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只有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让...

by:旬十一

十一只猫

十一只猫的故事

by:圆脸大鸭梨

十一只猫

“11只猫”系列是一套儿童趣味生活绘本,自1967年问世后屡获大奖,到今天仍是孩子们心中的绘本人气王!作者采用诙谐滑稽、富有悬念的笔调,勾画出11只猫的鲜明形象...

by:大宝带你读绘本

第十一本

“静心是清明,静心是觉悟”

by:加油吧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