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第2章

2024-04-25 14:09:3508:19 17
声音简介
【经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字词解释】

识:zhì,所学默记于心中,心领神会。



【白话解释】

孔子说:求学修道,首先要将所学默记体悟于心中。其次须知学无止境,所以没有满足的时候。而学习的目的在于成为圣人,不但一面自己学,还要将这种宝贵的见地教化他人,然而不可能一下子就教会求学的人,所以要一教再教,教者乐在其中,忘了疲倦。孔子说我除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者之外我还有什么呢。



【章旨】

此章是孔子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为求学修道之法,并勤于宣扬正法,一生所修即此三者而已。



【唐瑜凌老师开解】

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就是静下来学习与分析。「识」是能够记得住,当道理的体悟变成自己的认知,才能真的记得住。「学而不厌」表示其求学是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这样的学是有内涵的学、能够发展世间事业的学、与君子交往的学、传承道统的学,能够通透百工技艺的学,可以跟朋友切磋琢磨的学,故没有厌倦。「诲人不倦」是把这种学拿来帮助别人提升内涵、能力,引导他人办事的方法、通人情世故、组织事业、降伏烦恼、经营气质。而引导他人时,可以复习所学,反省自身的不足,也可以成为对方的贵人,或是变成合作的对象。

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餐风晓露、颠沛流离,又能跟各国国君分廷抗礼、平起平坐,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大治,孔子当鲁国大司寇三年半,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总总都是靠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默而识之的两种讲法

第一种讲法是:孔子静下来学习,他在学而不厌上对道理的体悟,在诲人不倦上对道理的通达,由默而识之摄持着。第二种讲法是: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愈让孔子能够静下来,愈让孔子默而识之。



三、「何有于我哉」怎么解释?

郑康成的讲法是:一般人办不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孔子说「何有予我哉」,就是对我何难之有,可是孔子是很谦虚的人,怎会如此说话。朱子的解法是孔子说这三个我都没有,这又太谦卑了。本章最好的解法是雪庐老人的抉择,孔子客气地说:除了这三个之外,我还有什么呢?这种解释也符合孔子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对于圣人跟君子的境界,孔子谦虚不敢承担,可是要达到圣与仁的因「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说自己有。

本章告诉我们成功的秘密,还有人生坚持的原则、恒心的修学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真正的精进,它可以累积一切的善缘,发挥善的力量,可以创造善良的风气,也可以扭转厄运,变成人生真正的出路。



《论语讲要》原文

此说求学修道之法。首将所学默记于心中。其次须知,学无止境,故须学不厌足。如此则非记问之学,故可以诲人。但非一诲而成,故须不倦。孔子是圣人,教人亦望其能成圣人,未至于成,则不能倦。默学诲三者,何有于我哉。

皇本集解:「郑玄曰,人无有是行于我,我独有之也。」

集注:「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宦懋庸论语稽:「孟子引夫子与子贡言,我学不厌,而教不倦。此篇若圣与仁章,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夫子固以学不厌诲不倦自任者,而何至无因为是谦而又谦之辞乎。然谓人无是行惟我独有,则又近夸大,尤非圣人语气。此盖当时不知圣人,谓必有人之所不能有。故夫子言,我生平不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耳,此外亦何有于我哉。似为得之。」

此章要义,在教人学道。默者寂也,识者明记也。寂然不动,而又明记不忘。此是孔子志于道之境界。心安于道而不移,即默即识。学也,诲也,皆不离道。全心在道而忘其我。故曰「何有于我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音频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