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下第一分第二章从无住本立一切法2.1

2024-04-27 14:58:5021:07 48
所属专辑:爱智慧 爱学问
声音简介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下)
第一分 圆教义理之系统的陈述
第二章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节 《金光明经玄义》论“无住本”
1.智者《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以譬喻释“金光明”之名中有云: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王,何所不摄?岂止于三三九法耶?(案不止于三身、三德、三位,这三种三法,如真谛之所说。此承前破而来,故如此云。三位即缘因位,了因位,正因位。)当知三字(案指“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遍譬一切竖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遍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复有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言标十数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诸三法无量,止取此十法,其意云何?此之十法概括始终。今作逆顺两番生起。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于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
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于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由十二因缘分说苦道、业道、烦恼道,名为三道);翻惑生解,即成三识。(智者承真谛所传唯识学,以庵摩罗识、阿黎耶识、阿陀耶识为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正因、了因、缘因为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实相、观照、方便为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真性菩提、实智善提、方便菩提为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理乘、随乘、得乘为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身(法身、报身、化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于三德,即成秘密藏也(法身、般若、解脱为三德,三德不纵不横为秘密藏)。
案:此十种三法,原文“释十相”中有详释,今略。《法华玄义》卷第五下释““三法妙”中,更有详释,且更有系统,读之可知天台宗所立之名相。上录文表示十种三法有“逆顺两番生起”。“从法性立一切法”是逆推;“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是顺推。前者由三德说起,是从正面说,故曰“从法性立一切法”。然法性无住,法性即无明,故虽从三德说起,而逆推至三识,三道,即属无明。后者由三道说起,是从反面说,故曰“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然无明无住,无明即法性,故虽从三道说起,而顺推至三识以上直至三德,皆属法性。
此两番生起皆示“法性即无明,无明即法性”之同体依即义,故亦是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成就也。主要关键是在三识与三道。此须引原文之释明之。
2.智者在“释十相”中释三识云: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黎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即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羨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复言。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削。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识也。案:若依分解的说法,这当然不行。人可斥为此是一种搅乱,丧失原义。
宗玄奘所传之唯识者,欲复印度佛学之旧,故斥中国佛学如天台此类说法为迷失佛法。殊不知天台大师之所以如此说,乃是依判教底立场,顺“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之同体依即,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而说圆教。故云:“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又云:“三识是智慧之异名。”若分解地言之,自可如别教之所说。但若依“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十法界”而说圆教,则如此诡谲地说之,不为迷失佛法。此是开决阿赖耶系统与如来藏系统后而说者。若以同层次的分解表象之态度视之,则决不能得意,而且必以为大悖。知礼《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卷第二解释智者此段文云:九、三识,二:初、约圆释义:释通名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问:三识之名在本有位,又阿梨耶体是无明,阿陀那性是染惑,何得云识是智异名?答:大圣悉檀示诸众生,显理名教,或存或废,义有多途。如《大经》令“依智不依识”,及诸教中劝修观智,断诸烦恼,此以废恶之名,诠断烦恼,而成理观也。若《楞伽经》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此以恶逆之名,诠断烦恼,而彰理观也。若《无行经》:“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今家释云:大贪大瞋大痴三毒法门即与三观无二无别,此以恶毒之名,诠不断惑,而明理观也。
今以三识及下三道为金光明所喻法者,同《无行经》,用于恶名,诠不断惑,而显妙理。良由圆教指恶当体即是法界,诸法趣恶。十二因缘非由造作,即是佛姓。故陀那惑性,赖耶无明,相相圆融,与秘密藏无二无别。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然若不以“不断烦恼”,即惑成智,消此文者,圆意永沉。〔案此解可谓透辟之极。了此,可无惑于三识即智。此明依“不断断”而言。知礼得意,无背于智者。〕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真谛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
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对于缘因。今真谛仍合六七为缘因,以第六中有事善恶,亦是惑性。”“若分别”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已转成智,正以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善萨,心名为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以二乘人,人执既忘,见思所熏第六事识转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欣羡”。此识若于果佛位中,却复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着蔽垢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别四相,粗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已转故。唯佛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也。然其第六是意家之识,乃阿陀那之枝末。若说第七,自已收之,故今不论。上明三识分三位者,乃属教道。若称实论,此三种识即是三德。何人不具?何物暂亏?若识若色,唯是一识。若识若色,唯是一色。岂可有无增减而说?且约有情,一念心具一切染净。佛究竟具,宁容独一?若不然者,岂为三字所譬之法?〔案分三识,并以识配属佛、菩萨、二乘之三位,统属别教之教道权说,非圆教之称实而说。若圆实说,则“三识即三德,何人不具?何物暂亏?”云云。故知智者说三识是智之异名,又说“当知三识——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别”,是就无住本立一切法,在“三道即三德”下,在“不断断”中说圆教也。此非搅混,亦非颛顼,乃是决了阿赖耶与真常心后之圆说。是故“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可视为与阿赖耶系统以及如来藏系统为同一层次之另一交替之可能者。吾人必须时时以此超旷之提纲谨记于心,对于天台之圆教以及其诸辞语方可有相应之谛解。〕二、例余对喻:例三德者,问:三德与三识无二无别者,三德修性有离有合,今明三识有离有合耶?答:有。又问:《不二门》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三识之中,七八二识迷九而起,是逆修义,岂得对性辨乎离合?答:离此逆修立顺修者,则有惑可破,有智能观。能所既存,此修名逆,何顺之有?若即七八为修者,既无所破,亦无能观;惑智既忘,修性亦泯。而其三识一异同时,无逆顺中强名为顺,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今文三识明此顺修,此修对性辨离合者,九具八七名为性三,八具七九、及七具八九、名为修三。各三之义是为离也。今合性三,但明第九;各合修三,但明七八:是为合也。离合既尔,故与三德及诸三法无二无别,乃以三字喻今三识。案:以上知礼解文可谓得意。说识是智慧异名之故云:“良由圆教指恶当体即是法界,诸法趣恶。”此乃“不断烦恼,即惑成智”。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此是释通名(通名为识)中之要义,极为精采。由此可见智者说此语不是分解地说,乃是诡谲地说。识是了别义,此是语文上字训的说法。佛家大小乘说识皆有执著染污性,此是就众生通常所表现的了别识,望高一层的“智”,而作心理学的分解,兼亦作认识论的分解,分解其种种功能,种种形态,如心意识是,故其所说者皆为分解的指谓语。惟独智者则不如此说识,当然亦不是反对这些分解的指谓语而另提出一些分解的陈述。他不在此层次上做修改补充的工作。他对于那些分解的陈述毋宁都是承认的,惟就佛教的标的而言,他以为那些都是教道权说,不是圆实说。他是从圆教的立场把那些分解的陈述作一开决融化而作一诡谲的表象。因为圆教之所以为圆教不在增加或另换一套分解的陈述,依智者,这是永远不能圆的,而单在另换一表象模式,此即诡漓的模式。同体即,不断断,三道即三德,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念心即具十法界,乃至“识是觉了智慧异名”,以及荆溪之种种不二(见下章),凡此等等皆是诡谲模式下的诡谲语,非分解的指谓语。吾人若不知此义,自觉或不自觉地陷于分解层而以另一套分解辞语视之,则永不能知天台圆教之所以立。释别名中,三识分别解说,三识分属三人,即是教道权说的分解陈述,此则承已有的分解工作而重述之,或对或不对,皆无关也,因本非无逢法故。天台宗的工作是在判教,不在对于已有的分解教说有所增益或减损。因此,其精采是在开出圆教之所以为圆教。圆教理境,经论中虽已有之,然而超旷融铸,系统地凸出之,义理地明确之,则是智者之创辟,未可轻忽也。“例余对喻”中言及顺修逆修。“例余”者,例通三德及其他一切三法也。“对喻”者,合“金光明”三字之喻也。“顺修”者,顺法性而修也。“逆修”者迷法性而行也。然顺修有是分解的权说,有是圆说。权说顺修非真顺也。非真顺故亦为迷逆。逆修有众生冥行之迷逆,有教道权说之迷逆。
例如就三识,若取分解的说法,以第九净识为标准,破七八方显,此正是逆修义,亦同“缘理断九”,何顺之有?若顺圆教称实而论,则三识只是一识;迷则为识,悟则为智;当体即识,当体即智。此为“即七八而为顺修,既无所破,亦无能观;惑智既忘,修性亦泯;而其三识一异同时,无逆顺中强名为顺,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圆顺修者,顺即七八而当体即智,当体即法性,不必破七八单显第九也。若谓七八迷九而起,是逆修义(即众生不觉之冥行),离开此逆修而别立顺修,“则有惑可破,有智能观,能所既存,此修名逆,何顺之有”?此则正是分解说的权顺修,逆七八之流而上,何顺之有?此盖未真透彻乎法性,虽顺第九为标准,然仍是逆而迷也。离乎七八,逆之而上,即曰逆。离而逆即不透彻乎法之性,不顺乎法之性,乃顺离法之性,故曰迷。若即七八而为顺,是即“不断断”,“无逆顺中强名为顺”。“不断”,则七八之迷逆不必离也;不断而断,则七八虽迷逆而当体即智,当体即法性,此即是顺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牟宗三先生講演錄

理性之光明,萬古如一日人类理性文明的指南针牟宗三先生是一位融會古人慧識而獨創系統的創造性哲學家,乃真能洞識哲學之本質而開闢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會通宏規的第一人。...

by:春华读哲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推荐词文/卢雪崑(香港新亚研究所教授)牟宗三先生,是一位融会古人慧识,而独创系统的创造性的哲学家,乃真能洞识哲学之本质,而开辟中国哲学与...

by:國際讀經

《牟宗三先生全集》

“内圣之学”亦曰“成德之教”。“成德”之最高目标是圣,是仁者,是大人,而其真实意义则在于个人有限之生命中取得一无限而圆满之意义。宋明儒心性之学之全部即是:心性问...

by:书香慈利读书会Yuli

牟宗三先生講演錄(壹)

《先秦儒學大義》《周易》大義

by:安群诵读

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

牟宗三是现代新儒家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准”的哲学家。他在苦苦地追求“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学思历程中,也表现出鲜明的人格特征。与很多哲学家相同的是,牟宗三对...

by:NJ渊左

圆善论|牟宗三

【儒家圆教咏】儒圣冥寂存天常,孟轲重开日月光。周张明道皆弗违,朱子伊川反渺茫。象山读孟而自得,阳明新规亦通方。四有四无方圆备,圆教有待龙溪扬。一本同体是真圆,明...

by:履道坦坦_

《牟宗三全集》

牟先生之文章,不论大论与短篇,读之,能发天光,读之,能启智慧,读之,能接五千年之历史大流,读之,能开四万里之人间眼目,读之,能令顽者廉懦者立。岂只是在大陆放光辉...

by:春华读哲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 肆 庄子 齐物论

本人英文并不专业,尤其牟氏语言风格自带很多专业术语英文词语,难免有很多发音不准甚至错误的地方。我只是读书给自己听,了解的也只是个义理而已,若有路过不小心听到的朋...

by:选谦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