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口诀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2 02:08
“气沉丹田”是杨式太极拳“十要”中的“一要”。这是针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重心不稳的毛病而提出来的。

丹田在脐下三寸,气沉丹田,就是要求练拳时尽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识地强行向下压气。因为“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后天之气指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中的清气,一是指后天之本的“脾胃”之气,就是水谷精微之气。“宜顺”就是一是指的呼吸要顺其自然。腹稳,呼吸自然就顺,下盘就能稳固。气沉丹田的炼精化气,二是水谷精微之气有后天之本“脾胃”化生。一生于内,一生于外,内外相合,炼气化神,以具备“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这样,内气、外形匹配合一,可有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实施于较技攻防中。

当练习拳术已能气沉丹田了。就要配合攻防招式练习“放劲发人固气之法”了,又名“练力法”,又名“吐气开声贯气法”。不管名称如何不同,练功方法是一致的,步骤是相同的。
骑马开弓式练法
骑马步,就是疾步站式,如同形意拳门的三体式站架。开弓式,就是直拳,或用掌。两手要一收一发。意似开弓。这样形成了直步冲拳的打法,顺步法,拗步法都可以。练时有进步法,退步法;进中退,退中进;或半步打法,都是良好的手足配合的打法。由于是以“贯气固气为主”。故练习时外形轻静自然,只求姿势动作准确,内气适时到位的感觉,不求击打放人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贯气固气”的效果。才属于正确的练法。
练功要点
即直步冲拳式练习,进步和冲拳到位之瞬间,吐气开声,胃上脘内有内气直下沉入丹田中,此为“气贯丹田法”。此法练习20多天,自觉气贯丹田充足,内气下贯丹田自然而然。就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上贯和下贯的功法,以求周身贯气圆满,而又“丹田固气”和“贯气通筋骨壮形骸”同时存在,同时运作,达到“杀手休将丹田之气放入怀”的“固气功夫”,至此,也就在较技中不会产生气喘之症状了。
上贯法
当打直步冲拳的吐气开声,胃脘内的内气下贯丹田中的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腰中命门而出上贯百会,乃从腰脊、胸脊、脊椎整面而上,只有脊椎一线之内气经颈脊达百会贯顶。其它则在夹脊部位分成两股,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
下贯法
与上贯同时,丹田中之内气由会阴返环跳,沿腿之阳面,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
这样,在直步冲拳的贯气法中,内气的运行分为三种线路。一是内气贯丹田,二是上贯,三是下贯。而此三种线路是同时存在的。既达到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的内气之双重效果,又保证了“杀手休将气放怀”的不生喘满之效果,但要知道,练习时只体认贯气的感觉,包括贯气的线路之体认情况。只体认做好吐气开声的贯气法。至于其它,就是全身的松静自然了。即只管吐气之呼,不管吸气,乃是秘诀。
以此吐气开声贯气法,修练百日,固气功夫定矣。再以本门宗技的各种攻防招法依此法而练习,达到每式攻防招法的气道畅通,贯气充足,则丹田气海的内气根固矣。
气沉丹田
1个回答2024-02-24 04:14
我听医生说现在网上这方面忽悠人的挺多。



我有过亲身体验但不频繁,介绍我体验过的真正实用的



首先,丹田在肚脐眼下二指长处,偏高是胃,偏低是尿脬,所以位置一定要准。是吸气时吸入丹田,至于肚子会鼓起来的现象基本上看不到,但人手放在丹田处会感觉到吸气时劲在变大。



很多唱歌的所谓丹田呼吸那都只是腹式呼吸,丹田呼吸不等于腹式呼吸。我学过声乐,我的老师就不是丹田呼吸,但他教我时却说是



如果气真正到了丹田,会有比吸纯氧还舒服的感觉,即感觉到氧气供过于求,舌根处会有滋润而不干燥的感觉,鼻子即使有鼻炎也会很通畅,长跑不喘气……



以上只是我的感觉,我也没有把这个呼吸方法掌握得很好



要练这个,我个人觉得有点难。楼上那位提到的腿用劲沾了点边



我介绍下大概的练法,如果真想学最好找人面对面教



两腿直立与肩同宽。脚趾紧抠地,膝盖提起,臀部紧收,前面三者都要用最大的劲,上身自然站直,以意念引导气至于丹田处(只有在脑中无杂念时意念的引导效果才会明显)。可以配合手部动作引导,右手背在左手心上,吸气时手向上至于胸口处,呼气时手向下至于丹田处。



如果你问我意念是什么,那么你把拳头捏紧,使你拳头捏紧的就是意念。
气沉丹田
1个回答2024-03-01 22:07
气沉丹田具有疏通全身经络,和畅气血,益寿延年,以及消释烦劳,平抑怒气、恐惧、忧愁等不良情绪,使人心境开阔、增益智慧的作用。本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练功者功力修为达到一定高度,于功法演练中,进入深层次的松静状态后,恰如《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的一种入静状态。气沉丹田是在长期不懈的功法习练中,达到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等要求,使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并在心意恬静无忧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实现的。本文以健身气功•五禽戏“鸟戏”为例,重点讲述练功中如何放松身心,以达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



初级阶段





在熟练掌握了功法动作并开始领悟习练要领的基础上,引入沉肩坠肘等简单的放松练习。“鸟飞”动作一,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摆好姿势后首先注意沉肩,同时要意贯肘尖,有肘下坠之感,这种感觉是由肘部放松带来的。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两肩尽量下沉不上端,肘尖不要上扬,背部正直而生挺拔感。头慢慢地转成悬顶中正,同时微收下颏,竖项,将颈椎关节的小韧带松开,如此悬顶才不会僵滞。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沉肩,意在两手拇指和食指,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隐约感觉到有力由腕传导至拇指、食指端。借助于两臂下落,打开肩关节的同时,肩胛骨就势横向松开,以使两肩微含,两肋微敛,胸廓略向内含,肩背部便有轻微的左右拉伸之感,并顺势将松传至肘、腕、手指,且瞬间而过,意念不可停留。做到了肩膀下沉,肩胛骨横向放开,含胸拔背的效果自然而然产生。含胸拔背要完全顺乎人体的自然形态,而不是弓背缩胸,不要故意造作。在含胸拔背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这样就约束臀部突出,保证了腰脊和尾骨的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结合起来,可助气下沉,从而有利于气沉丹田,此时,由不良情绪导致的上逆的邪气,逐渐下降消除,中和之气缓缓地输布周身。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身心另有一番体验:身体轻松爽快,呼吸平稳顺畅,暂且忘记了烦恼忧愁,心旷神怡。这便是气沉丹田的初级状态。



中级阶段



领悟了习练要领,进一步精化动作。练功中能够主动排除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到功法演练上,心境安然宁静,神情闲适安逸。“鸟飞”动作一,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无需意导,自然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放松要求。两掌在体侧向上平举的过程中,肩胛向两侧横向打开,带动肩膀向下松沉。两掌成展翅状向上平举于肩的瞬间,拇指和食指内气充畅,有虚空感,提腕促使手掌波浪式蠕动,感觉到有股轻微的劲力由肩胛经肩、肘、腕传导至十指尖,拇指、食指内劲感觉尤为明显。两掌下落中,似有意似无意,意欲动心已知,大脑中还未来得及反应“松”的概念,凭借形体动作的态势,肩胛内部肌肉倏地松开,顷刻之间全身有传导式松驰之感,有种微麻的感觉掠过整个背部,是气功劲力在起作用。劲力是身心松静时的意念,导引体内清和之气运行,瞬间而发的力,即练功者常说的意到、气到、力到,是意气力和合的结果,因此也叫内劲。上述练功体验并非每次练习都会产生。下落中,肩胛松开带动两肩松沉的同时,由内劲引发的横向松散,促使背部肌肉自然舒展而微微隆起,拔背的感觉随之而来,一产生拔背感,胸部也自然做到了舒松虚含。检验含胸的标准是:在打开肩关节、横向松开肩胛骨的一瞬间,胸口处好似开启了一扇圆形的小门,霎时将心中积压已久的忧虑抛掉,胸口有微微的虚空感,心胸顿感轻松自在。平举向上及下落时摇荡于两臂的内气好象要阻拦臂膊,又有丹田及命门内劲的推动,使得松柔的两臂恰似轻盈洒脱的白鹤正在凌空展翅。在两臂平举向上和下落的过程中,整个身体放松保持下垂状态,但同时头顶百会穴始终含有轻微的上顶之感,而非臆想的上顶之力。上有百会悬顶,下有尾闾中正,配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脊柱自然节节松开,形成上下对拔之势,虚领顶劲的状态自然达到,顿时心中豁然开朗。此时,体内浊气下降消于无形,清气上升输注全身,外形与内气逐渐融通。此阶段虽不能清晰地感觉到真气的出入消息,但小腹部却有内气涌动而产生的麻热鼓胀之感。这种感觉是由于入静之后,内感受性提高了,本体感觉敏感了而产生的,其体验因人而异,不要刻意追求,否则容易产生“感知觉异常”等偏差。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进入气沉丹田的中级状态:身体松柔舒坦,呼吸匀细柔长,大脑清静,胸部松空,久积于心胸的郁闷一扫而光,倏忽间脱离了物欲的缠缚,心胸豁然开朗,丹田内气充实通畅,与命门之气开始沟通,神态沉稳安详,大有气吞山河之气魄,又如闲云野鹤般悠然自得。



高级阶段



随着动作精化程度的提高,功法演练达到了自动化,练功时不但消除了一切杂念,甚至忘记了功法动作,忘记了自我,却没有一个动作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一个动作不表现出五禽神韵。练完“鸟伸”最后一个动作,两手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全身内外完全放松,心中了无牵挂,阳气平和。接上式,两腿微屈,两掌合于腹前,掌心斜相对,目视前下方,依然处于松静柔和的练功态中。两掌在体侧平举向上的过程中,肩胛横向松开以及肩下沉一气呵成。沉是松柔状态下肌肉的坠落感,是检验松的标准,此阶段的松超越了沉,主要表现为散。体内真气流注,全身松散由内劲推动,从肌肉到筋骨,由表及里一点点渗透,节节贯穿。两掌下落时,由内劲引发的松散更加强劲,意未动,心已全知,肩内部自动松散,顷刻间传遍周身,胸部虚空,虚怀若谷,背部内气贯通,似乎没有了肌骨之感,含胸拔背已超越了形体上的要求,头顶百会穴虚豁无碍,几乎感觉不到上顶之劲,这是百会穴周围经络通达的缘故,开始了悟“致虚极,守静笃”、“心与道合”、“明心见性”的真谛。此时,气机宣畅,“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由于内气鼓荡欲冲开体表,与天地之气相合,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这种状态并非贯穿整个练功过程,气机宣畅转瞬即逝,何时到来,不但因人而异,即便是同一个人,练功时的入静状态不同,也会发生变化。鸟戏完成调息过程中,不经意间,练功者进入气沉丹田的高级状态:身体松柔自然,呼吸之气直达丹田,真正达到了“吐惟细细,纳惟绵绵,有意无意,绵绵若存”调息目标,大脑清爽,一念不生,心胸如空谷容纳百川,智慧闪现于空灵的心中,如明媚的阳光,照亮身体内外(上虚);丹田浩然气畅,与命门之气融合,神情泰然自若,大有气贯长虹之感,雷霆万钧而不可动摇之势(下实)。
气沉丹田
1个回答2024-03-03 13:12
“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
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
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
,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
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
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
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
,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
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
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
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
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
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
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
,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
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
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
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
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意守丹田就是气沉丹田吗?
4个回答2022-07-20 15:57
意守的意思是将意念集中于此。气沉的意思是将气(实际上也是意念)压到丹田,使下丹田有一种膨胀的感觉,从而降低人体的重心,增强人体的稳定性。用你自己的话说,意守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就行,而气沉则需配合腹肌的运动,使用逆腹式呼吸。
气沉丹田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3-03-25 01:25
内功心法,就是憋气
气沉丹田与意守丹田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2022-12-11 13:11
意守丹田是气沉丹田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意识集中在丹田位置,然后慢慢将气沉入丹田。
气沉丹田是啥感觉 怎样才能气沉丹田
2个回答2022-12-05 15:10
就是腹部会很充实,人会很冷静,你试下坐太师椅坐得很端正就能体验到气沉丹田。当然你没修炼过是没什么感觉的
意守丹田和气沉丹田的方法
1个回答2023-02-01 06:58
大道至简,你看了一堆无用的解释,解释越多,你越迷茫,你意守也好,气沉也罢,都是表象!真正的东西是境界,是心!不是什么肢体动作,什么呼吸节奏,等等!修炼修炼,修心是上乘,而现在的人却一味地追求什么动作啊,什么技能啊!简直就是本末倒置,贻笑大方!
丹田指的是哪里?如何做到气沉丹田?
3个回答2023-02-19 18:51
丹田,肚脐以下,会阴以上的区域,而气成丹田指的就是吸一口气,气在肚脐以下的地方,纯保留着,然后每天像这样练增大那里的气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