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熊亮-儿童教育与更美好社会的可能(下)

2022-09-11 00:39:1225:49 443
所属专辑:疫情智者谈|见地
声音简介

给孩子的教育是有标准的引导重要,还是无标准地让其自行探索和发现更重要?引导的边界又是什么?美好社会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不是不够科学?儿童与成人的认知是否能达到一致?


我觉得给孩子的教育或引导,应该是有一个引导标准的。如果没有标准,我们让他自行探索,让孩子自由发挥,我们就完全失控了,就不存在跟孩子之间互动的部分。所以,当引导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是有一个度,有一个界限。我们理解儿童认知,了解每个阶段他的认知方法,、心理需求,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他们,把成人的观念放下,顺应孩子,跟着孩子的脚步,其实这就算是一种引导,让他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看看书,不管是文学、音乐或者艺术、科学,其实都可以跟孩子说的。关键是我们得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我们得放弃我们大人那种学术性的、传道式的体系,其实这是很有可能做到的。这个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这是我最重要的工作,怎么样真正让儿童和成人的认知能够达到一致。不是说我变成了儿童了,而是我在交流方式上,在某一个界限上,可以跟他同步。因为这样的话,我有我的专业知识,我又懂他的心思,为了保持他的天性,我们在同步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做到,不是放任自由的,而是有效引导他们,能够带着他们一起行走。


    我打个比方,涂鸦是符合孩子的,孩子在涂鸦的时候,我们不要跑过来跟孩子说,你去画个东西,因为孩子在涂鸦的时候,他其实是能够发现自己的。我在做绘本的时候,最难做的是3岁之前的绘本,5岁前的也很难做,到6岁的时候就比较好做了。因为年龄段越低我们越不能简单化,年龄越小做书越需要严谨,反而是做7岁以上的书的时候,你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想象,怎么样画孩子都能理解,因为他是一个有社会文化经验的孩子了,是小大人了,他可以跟你沟通这个东西,他也能看懂里面抽象的、戏剧性的、充满隐喻性的情节系统。但三四岁的孩子,或者三岁之前的孩子,他的观察是纯粹的当代艺术,纯图像、纯视觉,纯粹的图像关系,蓝色和绿色之间的变化关系,大小的变化关系、排列关系,里面还得包含着他自己强烈的安全感、情感和他生活边界的需求感,这些完全是跟刚才说的图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做三岁以前的孩子的书的时候,每一页都不能错,每一页的变化都要环环相扣,真的是一个视觉哲学和视觉传达了,所以,小年龄段的书我到现在做得非常少的,还在一直练习。可见,孩子对视觉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一旦抛开视觉逻辑、抛开感知逻辑,孩子是无法看懂你的书的,所以低年龄段的绘本,在中国合格的很少。


    所以,我们的孩子正在涂鸦的时候,他怎么可能没有视觉逻辑?他涂鸦的时候一直在涂颜色,走一步想下一步,他是在看这些色彩,看这些逻辑的。只是我们大人不了解,我们大人以为他在乱涂其实不是,我们要顺应他。


    但我们顺应他之后,我就跟你一起玩涂鸦,但结果他一直涂鸦,一直涂鸦,可能没有进步,这时大人就会着急了。所以,我们说同步或者是那个界限的地方在哪里?我们其实要顺着孩子涂鸦的思路,我们要相信他对视觉、对大小关系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说,我们那么玩下一个色系,这个是他喜欢的,千万别跟他说那种大的思维,然后你就说,很多点点好像爆炸一样,和这圆圈形成一个空间感,你看放起来之后有没有产生空间感?你和他玩拼贴时候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效果,然后可以适当增加材料,或者放到立体的空间中去尝试。那么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小孩的一些属于他天性的东西就是视觉部分,这跟当代艺术发展轨迹是完全一致的,这和我们看见米罗的视觉教学方法,也是是一致的。


所以,其实是我们大人要更新,一定要了解孩子,否则我们用学院考核的方式去教他,其实是在使用我们的成人权利,或者逼他放弃他身上最宝贵的那种天然的视觉能力,然后我们选择用一套过时的老东西替换他身上最宝贵的那个能力,这是很可惜的。孩子这种不带经验和概念束缚的探索能力,比如在视觉上,只有他那段时间,他是能看、能发现、能观察、能对比的,而且我们一生就那么一小段时间,所以我们能够把握好这段时间是极其重要的。


刚才说引导的边界,很有技术性,我们得对孩子和艺术都要有了解,这样我们才能把握一个度,在中间找到一个同步的界限,然后我们跟他一起前进,并且适时地、很耐心的与他互动,我们可以让他做下一步,我们要非常适时,让他充分感受到之后,我们再找到一个很好的时机,跟他再跳一步,跟他同步在跳,不断前进,这样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找到跟孩子的一致性。


而且,这个一致性,我还想说的是非技术性的度,就是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一定要打内心里面特别特别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宠着他,也不是哄着他,是我们本质上完全脱离了我们文化中的那种父权,我觉得这是一个局限的东西,真正实现跟孩子在一起,实现各自独立平等。这个时候前面这些东西都能做到。


刚才问到,一个美好社会的衡量标准,其实就是一个尊重度。有这个尊重度,我们才能够把前面说的这些界限、引导、标准或者说,共同同步的一个空间才能实现。因为没有这个尊重,这部分根本实现不了的。因为画画、音乐、科学、探索,这些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他里面最主要是一个特点,就是热爱和主动性。主动性是所有兴趣的唯一的标准,但是,这个东西我们如果不懂尊重的时候,它根本无法在我们任何人身上存活。我除了教孩子们,也教大学生,研究生,,我也带很多成人的艺术家、画家,对我来说是完全一致的方法,就是一个尊重度,就是让他个人发展。


我自己小时候,如果是家长让我画这个画那个,我就完全没有兴趣画了,我觉得在我心目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东西就是那种主动性,就是我要、我要。所以一旦被数落或者是跟别人比较,或者是有人来考核我,审核我到底做什么样了,你的结果是什么样子?或者是有人不停的把我作品虚荣地挂在网去秀的话,我一定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因为我已经失去喜欢画画的意义。如果家长一直在秀,一直在跟别人比,我就被他同化了,对我来说创造力这个部分就完全失去了。


    我无法确定将来的美好社会是怎么样的。但在我们这行中,我觉得最重要是一个对人的尊重和他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因为每种东西它在被创作出来的时候,一定是跟人要获得更高的自由是有关系的,不可能是要获得某种束缚才是创造这个东西。


对儿童大众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技能性的艺术教育,您觉得家长应该如何把控?


我觉得大众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技能性的艺术教育,其实它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大众普及性艺术教育,它是以爱好为主的,不像专业技能性训练那么专业,其实它只是一个度的问题,它两者我觉得都属于同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很多的大众普及性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技能教育都跟世界脱轨。这个脱轨也体现在绘本当中比如绘本专业,世界上的绘本创作教育主要是图像传达,图文结构这么一种类型,与世界上所有的视觉艺术一样,是以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方法教学为主,但是我们学的还是写实主义、抒情主义、表现主义为主,而且刚才说的儿童图像其实不是看画的像不像,也不是说里面表现的是什么意义,所以他们之间的创作要求是各自不同的,我们就得放弃这东西。另外,做绘本的时候,其实还要求就是必须有个性,独有。我们的艺术主要是考出来的,考出来是那个统一性,而统一性是我们最要去除的。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做绘本的时候,我们其实根本不是为了表达什么含义,表达什么意义,这个是我跟学生们或年轻艺术家接触时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每个年轻的艺术家都非常有个性,他们跟我说,他每个故事一定要表达自己的一个说法,一个含义,我就说,这有什么意思?每个故事应该是去尝试一个别人根本想不到的讲述方法,如果你已经知道想要说什么了,这部戏有什么意义?他就回答我说,熊老师,如果你这样说才没意思呢,如果一个故事不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说法,而是像你说的一定要去找到一个新的表达形式的话,或者尝试新的可能性的话,那灵魂在什么地方?我就说,这可能是你以前写作文的时候,老师就让你写中心思想,然后现在你脱离学校了,你就可能想要表达自己的中心思想,其实还是以前的旧的教育模式的遗留。


其实,我们在真正做绘本创作的时候,最主要是游戏感,那种思维,游戏感、创意幽默是最重要的。反而学过的技巧可能是一种负担。。关键是,游戏这个东西我们很难做到,我们没有纯粹的游戏性,而创造力都来自于纯粹的游戏感。因为我们在艺术方面,艺术其实是带来了压力,刚才那位青年艺术家和我说,灵魂在什么地方,其实就是自我成就的压力。还有艺术其实是在一个圈子里,它有学术认可的压力,还有各方面的分数,这些都太现实了,使我们无法变得有趣、有创意,这也是我们的绘本,跟世界绘本有一些差距的地方。


家长应该如何把控?这个我觉得挺难的。非专业的家长其实是无法做另外一个专业的具体把控的,好像是一个单位的外行领导一样,有时候刻意去把控是容易出偏差的。


比如,对我而言,我不可能在我自己的孩子身上,对她的音乐、科学都去引导他一些具体的技能和方法,这个我不会去做的,我只是了解皮毛,我就用这皮毛,或者用一个概念去教他,根本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不会去把控孩子这些方面。我会怎么做呢?其实我一样可以做的,不妨碍我自己去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如果我不了解音乐,我可以听我喜欢的音乐,然后我喜欢什么样的舞蹈,我的兴趣和素养一样,可以自己通过自己提高的,我也会去接触好的信息和业内人士。但至少这样的话,我的审美判断力会好一些。


我经常说,家庭教育中有个特别重要东西,就是平等的概念。如果说你对科学很爱好,有自己的看法,你跟孩子是平等的,孩子就会跟你讨论这些东西,然后你自己有自己的审美爱好,有自己的视觉爱好,音乐爱好的时候,孩子也会自己去找爱好,然后他会跟你之间形成一些互动,而不是我要去把控它。我一直觉得非专业是不适合去跨行业去把控的。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习艺术有哪些不同的侧重?


这个是有非常明确的分级的,下次有机会我会讲分级创作,这里面讲是包含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的学习重点,他的认知方式。我就讲一个,比如,四岁前其实艺术是不需要刻意学的,主要就是手工课和玩,四岁之后艺术就可以学一点东西了,它可以是涂鸦、或者是拼贴、或者是捏泥,我们其实是可以让游戏慢慢升级,我们会设计专业课程,这个课程主要是在跟孩子玩。每一次都要设计一个好玩的点、游戏。


但玩的时候其实是要暗合孩子的,每次玩其实都是要往前跳一步,让孩子在原有的那个按照他的认知方法和逻辑,让他去接触更广泛的、更有趣的东西,尝试更多的东西,也敢于尝试,更多的其实是练他的创意胆量。其实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暗合视觉艺术的发展规律,把这两个结合起来,需要详细、慢慢地讲。


其实培养艺术兴趣最主要是培养自我感和自我的主动性。所以你光尊重还是不行。如果你能给孩子足够的一个空间,包括物理空间、精神空间、清理空间,让他有一个机会自己去成长,自己去发现自己,他可能是磨磨唧唧的,每天都在玩,但我们不要急于给他进行一些概念教育,让他自我能够成长。自我成长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一个空间,物理空间,有一个独立的物理空间,一个小房间里面有书架,有他自己触手可及的所有可玩的东西,他可以自己掌控的一个小宇宙,里面有小玩具、材料,我觉得这个就是最好的。大人要刻意的去发现孩子艺术兴趣去培养他,都会挺难的,有可能会抹杀孩子的一个主动性。反正我一直觉得家长不要管得越多,家长要提供充分的条件,不管是不行的,但家长管束越多,孩子的可能性就会变得越少。


中国文化历史上好像并没有绘本这个种类,中国历史上和绘本相似的儿童美育载体是什么?各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绘本肯定是没有的,因为早期并没有儿童心理学和图像逻辑这些东西,但是实际上我觉得在一些卷轴中,就好像有很多绘本的角度,但卷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它不是儿童领域,他是一个成人文学和艺术的领域我经常会在《洛神赋》中找他的图文结构,但是我们得换成儿童角度,就是说《洛神赋》那个图文结构,它的断裂性比较强,还是比较抽象的,儿童要更加环环相扣。我觉得敦煌壁画中有些东西是比较接近绘本的,因为它没有那个文化负担。连环画跟绘本是有很大区别的,连环画是以叙事和表现情节为主的,绘本每翻一页必须是意识和图文结构形式的一个跳跃。每翻三页必须是一个段落的跳跃。


儿童对色彩的认知方式是什么?,儿童在童话世界和现实之间认知如何切换?儿童如何用色彩表达内心情感?


  就色彩认知,我想说的是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我对色彩的认知,并不是在教学中获得的,是我自己生活当中认知的。我的小孩有一次大概4岁的时候,她去参与一个美术班,画一个简笔画,画到一半的时候,他可能举手比别人慢一些,所以就导致情绪有点不高,别的家长跟我说让我去看一眼,我进去看的时候发现是画简笔画。我就找了个理由把她叫出来。那个时候,她挺沮丧的,她觉得为什么我就没法用三个椭圆画好一个鸭子呢?针对一个4岁的孩子,我就给她尝试了讲了一个关于自然界的故事,比如说,关于冷暖知识,火焰是热的,,冰是凉的,水也是凉的,然后绿色也是清凉的,暖色调是像辐射一样,是热的。我给她讲了这些东西之后,我就给她一推颜料,这些颜料都是矿物颜料,基本上都是混杂色,紫不紫,黄不黄,这个4岁的孩子能很清晰的把对自然的理解放在色彩里面,然后把这些东西清晰的归类出来,把色彩的冷暖排成一排。尽管她对自然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


这给了我很大的一个启发,刚才前面说了,孩子对色彩涂鸦的时候可不是随便涂的,他对这些观察很敏感,我们大人也会说这是蓝色、红色、黄色,用词汇去说,小朋友一定是用眼睛去看、去辨别的。


到了第2天,她跟我在没有花纹的泥地上面,她跟我说我们来跳格子游戏,你挑暖色,我挑冷色,这时候我们在分辨这个水泥地,它就是灰色的,其实它也是有冷暖的,有些发紫,有些紫得发红。孩子是能够看到这些东西的。


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个色彩课,孩子们可以把色彩做得极其微妙和细微。我们要做一个很好的游戏,孩子唯一的特点就是他有可能会急躁,所以我们让孩子做那个调色和搭配颜色的游戏,让孩子慢慢静下来,孩子的心境,就是色彩,就是让孩子慢慢静下来,让他心念稳定下来,这样的方式跟他身上本身就有的自然认知的色彩天性结合在一起。


至于,儿童在童话世界和现实之间的切换,这个是不用担心的,因为他在某个年龄段的时候,每一个孩子在5岁之后,戏剧感就逐渐引入了。在7岁之后这个戏剧感要有现实性,比如我们刚才说的童话人物,是一个异类,一个有趣的人物,他其实都随着年龄段不断切换的。他以前相信的东西他不会再相信,而且之间它没有什么矛盾。


至于色彩如何表达情感,也是用比较生动的方式,这个我们也会设计游戏的,我们可能会设计一张脸,让他做情感表达。这个时候我们确实是不设定的,就是要避免的是用简单色彩来表现情感,红色就一定是愤怒,蓝色一定是忧郁,不是这样的,而是色彩在里边形成的复杂关系,形成的线条,以及线条的组合关系,各种各样的东西全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可以跟他说这是出于什么情感,而且情感是必须他来说,不是我们来界定的。我们也要规避,把色彩完全当成象征学,这样色彩本身也就失去了特点,色彩就是色彩,它是视觉的东西,它不是靠一个名词决定的,所以在表达内心情感的时候,也是用这样的一个比较振动的方式。


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和完整的儿童?


我觉得就是自我启蒙,自己去发现世界,然后就是找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的教育方式跟孩子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现、自我启蒙结合起来,他长大之后这个东西一样会保持着,而不是去剥夺他这些东西。这个是我对儿童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想法,因为我们生命只有一次,小朋友也是这样的,我们要珍惜他们每一段时光,也珍惜我们渡过的时光。也许我们不完整,但是我们是活的像自己,这个是我最想要获得的东西。


定义美好社会和我心中的美好社会是怎么样的?


    其实我不知道,我们只能在各行各业中自己去做努力,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做一些新的努力。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了,这个变革时代不一定是痛苦或者一个巨大的变革,它都是潜移默化的一些东西,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这个社会一定会越变越美好,做反正总是比不做要重要得多得多。


如果要给3-6岁的孩子讲非遗,从什么角度切入比较好?因为这个题目对于成人都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怎么能让孩子对它产生兴趣、还要凸显它的意义呢?


我是这么想,我们去给很小的孩子讲东西,可以抛弃非遗的文化概念比如,生物学的知识,生物学家的发现,比如说一个种类,我们可以讲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和一些变异,这个时候其实小朋友会感兴趣的,我们要去掉讲述者讲述文化,由上自下讲历史,如果跟个人兴趣脱离开的时候,小朋友就听不懂了。如果在非遗里面,我们可以跟他一起动手、玩动脑游戏,切一个点就行了。更加大而化之的部分,其实可以长大以后再了解的。比如说,我们在学画画期间,我一直相信我们画每一张画了解每一个作品,美术史的部分,十五岁之后再学,没关系的,他一定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或对某个画家的切入。


 熊老师,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沾染一些坏的习惯,比如拿电子产品看娱乐节目,打游戏等,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呢?完全不管教好像也不行吧。


这我还真管不了,不过因此与孩子形成对抗是无效的,一旦严厉管束就变对立起来,所以我坚决和孩子做好友,这样你讲话他们会听。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熊亮散文诗集《梅》|康康读美文

《梅》是散文诗人熊亮近两年推出的第三部散文诗集,由45个篇章构成。这部散文诗集,整体上保持了与诗人前两部散文诗集《破茧》《清明》相若的水准,其诗歌艺术与诗歌精神...

by:起个名字叫康康

熊亮二十四节气配乐朗诵启悟读本

本专辑由“童音俱乐部”(微信ID:readingclub007)特约薇语悦人示范朗读。想了解更多示范朗读、阅读讯息,可添加童音俱乐部ID入群交流。绘本作者介绍...

by:薇语悦人

世界儿童钢琴名曲集 第五辑

音乐熏陶私人珍藏纯音乐世界名曲专辑世界儿童钢琴名曲集第五辑国家级钢琴家示范演奏共五辑学钢琴的孩子必听,有意接受音乐熏陶的孩子必听,周帆等几位国家级钢琴家...

by:逑教_明师会

国际大奖儿童故事52部之第五辑

国际大奖儿童文学故事-蓝色海豚岛多部经典,正在整理上传,敬请关注,订阅....

by:马上等你

儿童讲历史

让历史生动起来,让孩子们如痴如醉的回到中国历史的源头!

by:娴雅青竹

儿童小讲坛

南湖讲坛儿童小讲坛空中直播由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嘉兴市图书馆承办,嘉兴广播电视集团直播系统禾点点给予技术支持。内容包括:天文学博士携子...

by:嘉兴市图书馆

拓羽讲《财富第五波》

《财富第五波》内容简介:我们每天都用的牙膏、洗发液,白天的饮食到晚上睡觉的床垫及化妆品,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已表明对保健的需求。我们需要产品带来安全,也...

by:拓羽零

声音主播

161552

简介:见地坚信,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融通,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个体构筑健全生命的基石。见地致力于构建创造者的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与发掘启迪智识、滋养社会、面向未来的文化与精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