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尚杰-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焦虑问题(下)

2022-11-25 14:37:3218:16 466
所属专辑:疫情智者谈|见地
声音简介

萨特说人的生存,指人以某种方式生存。所谓“某种”,意味着选择,而自由,意味着选择是自由的。自由在先,选择是解释自由的,它们都意味着选择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一旦有了选择,或者说选择的行为已经完成了,就出现了肯定或者否定判断,例如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就成了那种社会角(决)色,比如当医生,于是我们说,这是一个医生,这就是他的本质。萨特有一个著名论断:“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自由选择的行为在成为什么之前,先有注意力的方向,也就是念想的方向,然后才有对象,比如彼埃尔。


很清楚,萨特的所谓“虚无”,并不是否定,就像以上在彼埃尔不在现场的情形中,虚无是人在生活世界中的某种生存状态,而生存永远是一个事实问题,无所谓正确与错误的生存,只是生存而已;无所谓肯定与否定的生存,只是生存而已。当人们做出关于正确与错误、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时,已经放弃了生存的直接性,进入到反思状态的间接性了。


拯救虚无的意义,给虚无以意义,这如何可能呢?“不存在”萦绕着存在,现象学从来就不顺从现成的存在,就得将自然态度下的意愿清空为零。现象学的光不是自然光,而是看不见的光、黑光、隐蔽起来的光,是从日常生活中没有光的地方被发现、发明出来的,可以突然出现某一道莫须有的光鼓舞自己,我把它叫做划过光明的黑暗,这是一种新启蒙精神,这个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就是我自己的亲自性,一种彼埃尔不在现场的高度注意力把虚无点燃了。


于是,我就在“灯下黑”中生活,而不需要柏拉图的阳光,我不需要他的教导,也许他告诉我的理念很有道理,但我眼下很烦,心里有事,这是纠缠我很久的个人私事,别人根本就不关心,因为这事和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如果我现在死了,他们该干啥还干啥,这里暴露出来的,不是他们的道德有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道德出了问题。


“灯下黑”的黑,是一个虚无。什么?虚无还能被数数吗?当然,因为你猜不透我的心思,它是一个虚无,不同于你的虚无,所以我与你交往,是两个虚无之间的事情,出了点事,我们获得了某种快活,然后又返回各自的虚无状态,也就是黑。直到某个时辰,我被某一种光重新点燃,我会重新走出我的虚无。我把自己的存在当成不存在,但这不存在当然不意味着我死了,而是说我保持着新鲜稚嫩的感受能力,就像人们常说的,永远就像第一次看见的新鲜感受,诞生与涌现。


萨特与黑格尔的分歧在于,黑格尔要从规定性或者本质出发,预先给存在定性,否则就认为存在是空无内容的、是虚无。而萨特的看法,已经在以上彼埃尔不在咖啡店现场的描述中了,就是说不在现场的虚无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而这种存在先于本质,不确定性先于确定性。这个次序不能像黑格尔那样颠倒过来,不能先有某种立场或者已经事先确定好了的所谓本质,切割我所看到的事实。显然,以上大段关于彼埃尔不在现场而导致的我萦绕于咖啡店的种种焦虑以及浮想联翩,并不能像黑格尔那样轻易打发掉,不能因无法定性就说成是空无内容。


人首先是一个计划,他得做点什么,无所事事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是具体做点什么呢?他还没有想好,而一旦他做出了决定,他就暂时把自己完成了。他首先得选择,但他凭什么这样选择而不是那样选择呢?没有最有根据的选择,只是选择而已。就是说他从虚无中选择,取决于偶然性,就像他的出生纯属偶然一样。


那么选择类似某种无动机行为吗?也不尽然,其中表面上的纯粹任意性或者说随意性、任性,可以说是对“自由意志”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的当代表达,它在心理事实上是绝对的自发性,它揭示了原始的自由状态,还没有任何约束,这就是元自由、元道德。它首先是个体的私密的自由,这里有最高的神圣性,因为它不被理解,或者叫做彻底理解的不可能性,它甚至是荒谬的,就像加缪曾经用“自杀”做比喻,显示没有根据的行为构成哲学的终极问题,而它是无解的,这里有原创性、有风格,有艺术。


但此刻还不涉及与他人的关系,一旦进入这种关系,思想就下降了一个层次,也就是与他人的契约关系,即和睦相处,而不是相互毁灭,这就会发生某种积极的、不知不觉的扮演,也就是萨特说的“自欺”,卢梭说的把个人原始的自由暂时屏蔽起来,遵守公共道德。


存在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在于,它把哲学词汇用于描写虚无,似乎可以理解虚无,看见虚无。就像不在现场的彼埃尔的灵魂萦绕着咖啡店的环境之中,就像看见墓地里的鬼魂,就像伤心落泪也能带来安慰,就像某种莫须有的真实而强烈的思想感情变形升华起来了,如此等等。


于是,就有了一个荒谬的表达:虚无现象——似乎看见了、体验到不在眼前的东西,这使我们的身体有了直接的感觉,或者落泪悲伤,或者兴奋异常,这是人性超越动物性的一个标志,即此刻的感受来自被唤醒的灵魂,内感官或者魂灵激发了肉体的活力,使身体不再处于通常的惰性状态。


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焦虑”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关键词,因为它是心情与身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纯粹的观念。在这里,可以对焦虑做广义上的理解,例如它还包括后悔、操心,爱与恨,存在主义是与纯粹心情融合在一起的思想,它是有情节、有生活画面感的具体的抽象,它“建立起某种具体的虚无感受的可能性。”[1] 这种可能性是突然出现的,它“十分惊讶”、“突然产生”、“感受强烈”,需要我们“捕获”、“把握”、“提取”。


总之,这很像是意外的心理-物理事件,有速度,无论是精神的创伤还是沉醉。每个有生活阅历的人都体验过以上具体的虚无感,它们没有掉入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概念轨道,就是说,虚无并不是黑格尔抽象意义上的“不存在的存在”。虚无是具体的,在于它是某一种生活情境,与心情有关,它似乎很荒谬,因为虚无可以“虚无着”(il se néantise),从而哲学命题与诗意融为一体,这里的“着”字显示正在发生具体的虚无感受,它决不发生在天上,就在人世间。


存在是突然冒出来的,就是说这种情形不同于传统哲学家发明了一个实心的概念,存在不是实心的,存在首先呈现出光晕,就像尼采说他在诞生新思想之前头脑的阵痛。真实的情景就是极有画面感的光晕,而不是实心的存在。人在光晕中感到自己存在,而周围的世界此刻就像是自己五官四肢的延伸,它们都具有神秘的生命感情。


我从虚无中脱颖而出,摆脱了一身的俗气。我活着的每个瞬间都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生命-生活的冒险,生活的真谛,就是永远从现在开始。我说彼埃尔不在咖啡店,我说我身无分文,这架势就好像我顿时丧失了使用价值,而世界刚才似乎还在对我眉开眼笑,现在则用一种鄙视的目光看着我。我该怎么办呢?我滑向了虚无,连同我周围的环境,甚至整个世界。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因为世界被我暂时搁置起来了,它不再像从前那样存在,它塌陷下去,连同我的无限忧郁,但这忧郁状态是没法描述的,因为此刻任何语言似乎都失去了准星。大脑空白,就是意向性为空,这迫使我逃离,我把自己逼到了人生死角、一个关键时刻,我得面对自己成为大地上的陌生人这个事实,然后再找辙。


在场的并不真实,不在场的才真实,我从虚无之中创造出存在。注意力指向了异在、异域,也就是我以上说的冒险,此时此刻被诱惑是一个褒义词,它显示生命处于兴奋状态。就像以上提到的特殊情景。生命中不仅有判断,还有更为真实的东西,例如焦虑、忧郁、畏惧。这些都不是判断,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本质判断”,因为所有判断句都停留在事情的表层,它们只是事物的符号,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


萨特写道:“人是这样的存在,通过人,虚无降临世界。”[2] ——人是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生命“降临”到宇宙之中的,这是一种特殊景象,从此地球或者自然界,被称为世界。与其说人是被造物主创造出来的,不如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意味着创造。“创造”这个词已经被我们说滥了,存在主义给它一种特殊景象。什么景象呢?体会某一件事情,即使它是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比如人必死无疑。第一个知道自己会死的人,一定感到无比震惊,并由此诞生了哲学。


但这件终极的事情被无数曾经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人类一次又一次想到、说到,尽管在灵魂上无论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但它已经被人们说滥了、想滥了,结果怎么样呢?就是人会感到厌倦,不再想继续想下去了,反正都得死,爱咋咋地吧,此刻滋生的厌倦感似乎是从虚无之中冒出来的,它具有一种稀奇古怪的纯粹思想感情的力量,萨特先把它说成忧郁,后来又称作恶心——这种身心一体的特殊景象,被萨特说成存在,这是“存在”这个概念的非“常规用法”,《存在与虚无》一书的最后一句话,对存在或者人的存在做了一种更加浪漫的描述,它说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无用的”应该被加上现象学的括号,哲学问题都是“无用的”,似乎是从虚无中冒出来的,它有莫名其妙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人会厌倦,而厌倦是一种变形的激情,它伤及灵魂了,于是,改变自己心情的时刻到来了。


无论康德还是黑格尔的哲学,从来不讨论“厌倦”。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个人情绪在哲学中没有地位。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人”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有“血肉之躯”的人。现在萨特说,哲学讨论的存在,应该还原为人的存在。人会厌倦,就像胆囊会自动分解出胆汁。厌倦决不仅仅是一个“自在之物”那样的纯粹观念,而是智力自身没有能力化解掉的感情问题。与厌倦相比,“知道”还只是浮在精神的表层。


于是,古老的“自由意志”概念,脱离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轨道,“自由”不再是可以理解的,不再有透明的、实心的自由。“自由”不再只是一个词语,因为现在萨特说,人会厌倦表明人是自由的,而人就是自由,人是一种无用的激情。


现在萨特要回答的问题是:如果虚无以自由的方式降临生活世界,那么所谓人的自由意味着什么呢?说人是自由的,就是说人的状态能突如其来的从虚无之中显示出来,它与偶然性有密切关系,就像我今天碰上了一件新鲜事,但我如果今天不出门就碰不上,而如果不是一个朋友早上电话约我,我就不会去那个场所,而当时我的手机要是处于关闭状态,我就不可能接到我朋友的电话,如此等等。正是这样的衔接,构成了我的个人历史,它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种胚胎形态。


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尽管表面上自由莫须有,也就是没有,因为乍看起来,似乎一切都按照必然性日复一日地旋转,人在生活中将要经历的一切似乎都早已经在天上写好了,这就是恒古不变的命运,但这只是没有出息的一种偷懒的说法,它为我们的无所作为提供借口。如上所述,人不是机器的证明,在于人会厌倦。厌倦感是从人的心情中自动分泌出来的,此刻我对周围的人说“别理我,让我一个人待会儿。”这自由的独处时光,我诞生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思想,而且我现在正在写出来给读者看,这使我非常惊讶,它表明厌倦是一个好东西,因为它导致我独处或者孤独,而思想是一种孤独的行为。


说厌倦感是一个好东西,等于说虚无是个好东西,因为人就是虚无,只有人会有自主的厌倦感,我不是说动物没有厌倦感,而是说厌倦感在人身上的后果远比动物严重,我是说人从精神危机与创伤之中更新了自己的文明形态,比如孤独寂寞的萨特在咖啡店里奋笔疾书,写《存在与虚无》这本书,而这种行为深刻地揭示了他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看成一个潜在的萨特,从而人类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为什么感到厌倦呢?因为虚无“虚无”着,这只是自由的换一种说法而已。


萨特继续写道:“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使人的本质得以可能的,正在于人是自由的。人的本质冻结在人的自由之中。人是存在的,这只意味着人是自由的,”[3] 这句话可以简化为:本质是一个概念,而自由不仅仅是概念,自由是一种无法定性的情绪,例如厌倦感,它先于道理、它创造道理。自由,就是人身上的光明。


为什么说自由是困难的?因为“只有在焦虑之中,我们才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存在的意识就是焦虑,而焦虑就是自由存在的方式。”[4] 与其说焦虑是对某对象的困惑,不如说此刻对象为空。什么对象都没有,焦虑源自并且返回莫须有。与其说焦虑是一种疑难状态,不如说焦虑自身就是疑难本身。


克尔凯郭尔曾经描写过人面对自由时的焦虑不安,这影响过海德格尔,他说焦虑就是想捕捉虚无,这和人是面对死亡的存在,意思差不多,但不是狭义上的,因为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焦虑感,就像在瘟疫流行时人们被迫待在家中几个月无所事事,不是完全无事可做,而是无心做事,心情变得空荡荡的,时间在流逝而却手头并没有被具体事情所占据,可是人却习惯性的想拥有某种内容,这种疑难状态就是焦虑。


以上,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内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是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写成的,那时一个非常时刻,笼罩着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怖气氛。我们今天不能责备萨特在那样的政治背景下写《存在与虚无》是不道德的,因为存在主义哲学以某种看不见的形式,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今天与大家讨论这本书,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收听!


 





[1] Satre ,L'tre et le néant , Gallimard , 1943. p. 51



[2] Satre ,L'tre et le néant , Gallimard , 1943. p. 59



[3] Satre ,L'tre et le néant , Gallimard , 1943. p. 59-60



[4] Satre ,L'tre et le néant , Gallimard , 1943. p. 64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墨雪桥

谢谢老师,感谢焦虑的打击才让人更加坚强!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猜你喜欢
导读萨特

作者:克里斯汀•达伊格尔是布洛克大学(位于加拿大渥太华)的哲学副教授以及妇女研究中心的主任。她是北美萨特协会的主席,是《虚无主义是人道主义吗?对尼采和萨特的研究...

by:黄海边的杰西卡

01 萨特传 萨特生平传记【完】

龙裔画室敏敏出品。萨特这部自传是别出心裁、洗旧翻新之作,不同于一般的自传。作者独辟蹊径,不以叙述悲欢离合、时运兴衰的经历取胜,而把笔墨集中在自...

by:李敏龙裔画室美术教育

萨特精选集

你好:我是主播:观世界百态解吾性自足平时极喜欢选书,专辑里有一百多本有思想的书,如果您觉得好请推荐给你的亲人或朋友,非常感谢!看有没有适合您口味的:...

by:知识新贵

萨特和他的女人们

内容简介本书写的是关于萨特和他的女人们的事情,但又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传记作品。由于萨特是一大世界思想文化名人,本书主要涉及他的私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确实可...

by:落叶无言__鲁风

萨特《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的经典作品。

by:王廷志_4o

《恶心》萨特著(完)

在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加缪和萨特同属最受瞩目的两颗明星。加缪1960年因车祸不幸以47岁英年陨逝。萨特则直到1980年辞世为止,始终动见观瞻,不断发...

by:張小黎ZhangXiaoli

声音主播

161552

简介:见地坚信,艺术、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融通,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个体构筑健全生命的基石。见地致力于构建创造者的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与发掘启迪智识、滋养社会、面向未来的文化与精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