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时期。第二节 渐趋完善的监察体制

2022-09-11 01:06:4625:21 105
声音简介

第二节 渐趋完善的监察体制

一、虚心纳谏的监察思想

隋文帝虚心纳谏,任人唯贤,在他身边涌现了如 苏威 柳彧式的正直严明的官吏。

而针对隋炀帝任性拒谏,人难尽悉之弊,唐朝从高祖李渊起就注意虚怀纳谏。

武德元年(618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向高祖李渊上奏:

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父有诤子,虽无道不陷于不义;
故云子不可不诤于父,臣不可不诤于君;

唐太宗更是对谏诤有清醒的认识,他从隋炀帝君主独断,“乖谬”甚多,导致误国的教训中深知为君不易,即位后立即诏令百官“上封事”,并将这些上书“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

唐太宗重视臣的作用,他把君视为君主的耳目股肱,并表示要改变隋炀帝善猜忌的错误,使君臣相亲如一体。“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太宗纳谏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启发诱导。《贞观政要》记载:“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二、监察体制的独立性

(一)官制完备的隋朝御史台

隋朝恢复了北齐御史台制,御史大夫为台长,治书侍御史为次官。隋炀帝执政后,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增设了谒者台和司隶台,分削御史台的职权。

(二)专司监察的唐朝御史台

唐朝初年废除了谒者台和司隶台,御史台成为国家最高行政监察机关(武后时曾分为左右素政台,睿宗时又合并为一),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

唐朝创立了御史台三院制度。御史台以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设侍御史六人,权威显赫,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以及总判台内诸杂事。虽然侍御史官位只是从六品,但职权极重,所以在御史中受到特殊重视,或由皇帝直接指派,或由宰相、御史大夫商定由吏部选人。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执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察院,设监察御史。主管巡按州县,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唐朝以“道”为监察区,因此对地方的监察,又称“道察”。

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级虽低,在正八品以下,但权任极大,是皇帝的耳目,他可以预先不经过御史台长官,而直接向皇帝奏弹。

(三)独具特色的言谏制度

隋朝的言谏和封驳机构均隶属于门下省,规模庞大,职权尤隆,门下省的黄门侍郎纳言的主要职责是讽谏和封驳违失。

言谏制度发展至唐朝已经趋于成熟,形成监管体系。谏官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家政策、法令以及某些重大措施和制度,对国家政策、法令的执行情况,甚至包括皇帝执行政务的情况进行监督,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

王夫之说:谏官职在谏矣,谏者,谏君者也,征声逐色,奖谀斥忠,好利喜功,狎小人,耽逸豫,一有其几,而必犯颜以诤;大臣不道,误国防贤,导主贼民,而君偏任之,则直纠之而无隐。

唐《白虎通》“人怀五常之性”,谏分五类,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隋唐

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by:西沐春风

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历史幕后操手|宫变权谋争斗

《三千年来谁著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带您走进隋唐宋元时代,感受历史之中的风云变幻!【内容简介】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历史最特殊的时期之一,其问既有治世繁荣...

by:一路听天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