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第九讲(1)放下“我”太困难了

2023-07-24 23:26:0809:16 9638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九讲  庄周梦蝶,与物俱化

“予恶(wū)乎知说(yuè)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wù)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qí)生乎!”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yé)?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dàn)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罔两问景(yǐnɡ)曰:“囊(nǎnɡ)子行,今子止;囊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yú)?”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fù)蜩(tiáo)翼邪?恶(wū)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qú)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放下“我”太困难了

上次我们说到瞿鹊子和长梧子在一块儿聊天,下面长梧子继续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就谈到生死问题了。学佛的人都把生死贴在鼻尖上,要参破生死。当然我们都是醉生梦死,悦生恶死的。《庄子》里面的生死观,与传统佛教里面的生死观有一定的差别,庄子把生死看成是自然之事,生老病死都是大道运行的自我形态,我们的生死实际上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都是大道在表现它的存在,我们只不过是大道表演的一个道具而已。通过这种感觉,我们可以放下我执,放下我慢。而一般人要把“我”放下太困难了。

长梧子对瞿鹊子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我们感觉现在活得很欢喜,很健康,很祥和,这些感觉难道不是迷糊的吗?我们都迷迷糊糊地生活在生死之中,在顺境之时当然欢喜,但这个欢喜,难道不是迷惑吗?不是愚痴吗?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人人都讨厌死,特别是身体得病的时候,下病危通知书的时候,快要进火葬场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恶死”是人的天性,这种怕死会不会是这么一种情况?小孩子在外面玩,迷了路,找不到归家之路,很恐惧。实际上,在道家学说里,生,是大道让你生,生了是痛苦。佛教有八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蕴熬煎苦。既然生是苦,那死就是解脱,死了就回家。道家学说把这个称之为“物化”,把死亡称之为回归于大道。我们为什么不回归大道?还要贪生怕死?贪生就贪着现在这么一种烦恼,贪着现在这种颠倒见,而不知回归大道。既然死是一定会来的,我们就应该愉快地拥抱死亡。

真正高明的人,面对死亡是洒脱的。古代高僧预知时日,安详坐化,坦坦荡荡地走,真是了不得。古代的君子、贤人,面对生死也非常坦荡,没有畏惧的感觉。古代有些江湖人士被推上刑场还说,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有这种气概真是了不得。面对生死,我们要明白一条:坚信生死是大道在我们身上运行的一种存在,我们就是大道运行的道具。它喜欢怎么玩是它的事,和我们没有关系。升官了是大道让你升官,发财了是大道让你发财,倒霉了是大道让你倒霉,别认为你自己有多了不得。用佛教的话来说,因缘嘛,因缘聚合。好的因缘来,你就厉害;坏的因缘来,你就郁闷。这个都是身不由己,既然身不由己,我们就应该顺化。道家讲顺化,顺应自然变化。禅宗里也讲随缘尽性,尽性随缘,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下面就举例,用一个故事展开谈这个事。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丽之姬”就是前面提到的“毛嫱、丽姬”中的那位“丽姬”。这个故事讲春秋时期,晋献公在艾地找到了一名女子,非常美丽,所以非常喜欢她,把她娶回来,还生了儿子奚齐。因为喜欢这个儿子,就杀掉了自己的长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其他几兄弟只好跑到其他诸侯那里去避难。后来晋献公死了,国内无君大乱,几度换君,最后重耳回到晋国,就是晋文公,后来称霸天下。

当年晋献公和秦穆公联手灭了丽国,得了两样宝贝。一是玉环,归了秦穆公;一是这位“艾封人之子”,也就是大美女丽姬,归了晋献公。丽姬是艾封人的一个小女孩,就是守边界小吏的女儿,“封人”就是戍守边疆的小官吏。古代女孩子出嫁要哭,这个小女孩生长在边远地带,又没有见过世面。当晋献公带她走的时候,听说要离家到很远的地方去,当然就“涕泣沾襟”,哭得死去活来。但当她进了宫廷,和晋献公一块儿在雕龙刻凤的床上享受时,感受就不一样了。“筐床”就是我们现在看见的皇宫里面的御榻。而且“食刍豢”,吃的是鸡鸭鱼、猪牛羊。灰姑娘变成小王妃了,日子多好啊,就后悔当初离家时的悲戚,痛哭流涕。这就是无常啊,以前你认为不好的未必不好,你认为好的未必好。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真正死了的人,他后不后悔当时那种贪生怕死的感觉?实际上,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在病痛中备受煎熬的痛苦样。为什么西方要提倡安&乐死?有的人病了若干年,自己也是痛不欲生,想一死了之实现解脱,这个也是迫不得已,大多数的人是不愿意死的。因为我们对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我们到哪里去旅游,都知道归家之路,玩几天就回来。有时睡在床上,睡迷糊了,哎呀我在哪里?心里面还有一点恐慌,不知天南地北,不知自己睡在什么地方。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直到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在哪里,心才踏实下来。如果你真的面对死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离开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而不知到哪里去,漂泊不定,心里面的确有种无名的恐怖。但你要把这个看破,到了那边,也有那边的因缘,何须把现有的因缘牢牢把持住不放?能把现在的苦扔了当然很好,没什么舍不得。若现在在糖水里面泡着,在顺境里面泡着,那就舍不得放下。但好事未必就永远是好事,坏事也未必永远是坏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牵牛绳

据说很多人并不怕死,但是怕疼。

猜你喜欢
《齐物论》笔记

诸子百家,《庄子》是最难懂的,之一。《庄子》三十三篇,《齐物论》是最难懂的,没有之一。这里记下的,是我努力读懂《齐物论》时,得到的点点滴滴。

by:段学俭

《庄子·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

by:国风小语

《庄子》齐物论篇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y:螃蟹学无止境

禅说庄子(一)齐物论

冯学成老师的《禅说庄子(一)〈齐物论〉》用平实的语言,参合禅宗的语句和公案,为我们解开了《齐物论》文字背后的玄旨,指给我们一条如何超越智慧、思辨以及生命的局限性...

by:见素抱朴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