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弘一大师(李叔同)传 |佛前青灯

2023-08-11 10:53:5810:18 642
声音简介

莲花:唯愿灵光普万方

佛前青灯

披一袭袈裟,弘一法师又开始在云雾中穿行。寻找一处静谧的场所以容身,也寻找一番悠然的心境以修行。

天空清明如许,鸟群飞过不留痕迹,莲花在风中含笑,湖水荡起一层涟漪。弘一法师写完一幅字,便与弘伞沿富春江而下,挂单于衢州城北的莲花古寺。

风不定,花落满径,人心微动,是欲望萌生。每当此时,弘一法师便研磨习字。弘伞叩响门扉,经允许后,推门而进,要帮着研墨。弘一法师默然拒绝,一切都要身体力行。看着墨一圈圈晕开,仿佛是一次次轮回,心中回旋的风渐渐变小,他提笔在展开的纸上写下一卷卷《阿含经》,直至心中的风全然平息。这近乎执拗的认真,让他的视力渐渐模糊。

有人之地,喧嚣不止,无处可避。各界人士涌进禅寺,请求弘一法师赐字。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佛法有佛法的戒律,纵然他的视力越来越模糊,心却如黎明之光,越来越明。对于官府人士,他断然不见,而对于天真之孩童,他则不惜赐楹联,且为之亲笔题写跋语。心有明灯,所作所为即趋向光亮。

细雨过后,秋意渐浓,落叶铺了一地,荷叶漂浮水中。伤春悲秋大可不必,此是自然的规律,遵循便好,弘一法师临窗而立,望着天际流云,自由漂浮。

彼时的衢州中学教员、曾经的南社成员尤墨君,前来拜访。弘一法师为他泡制陈茶,听对方讲起南社以前的故事,恍如隔世。不动心,不动情,安于当下,即是他此刻最自然的姿态。几次来往之后,尤墨君提出将弘一法师出家之前的文章编辑成册,以“息霜”之别署,取名为《息霜录》。前尘往事,既已存在,回避无益,唯有坦然对待,因而弘一法师于此并不反对。只是,他不愿收录绮丽之词,亦不愿刊印情事之诗,选来选去,竟然没有几篇可入他的眼,此事也便作罢。

薄雪覆盖窗台,又是一年将尽时。莲花寺不是弘一法师的归宿,他还要去找寻静心休养之地。

临行前,他将出家以前所写的《大乘戒经》以及几篇近作赠予尤墨君。尤墨君展开经卷,其中不见花哨的字体,唯有蝇头小楷整齐排列。每一笔字都是对佛法的敬畏,都是对淡然宁静之境的探寻追索。

尤墨君抬起头望着弘一法师乘舟远去的方向,却只窥见一个翩然而归的僧人背影。

行舟划开水波,寒风侵进衣袖,水路辗转之后,弘一法师又来至玉泉寺。《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虽已动笔,却因戒相繁杂,不易整理,进展极为缓慢。再加上杭州之地故交甚多,应酬之事不断,无法“息心办道”,弘一法师虽暂时驻锡玉泉寺,仍未有常驻之意。

恰此时曾经南洋公学的同学林同庄来玉泉寺探访他,向他提起永嘉之地四季温润如春,环境清净幽然,又有一所庆福寺掩映林中,甚是清雅,自是掩关静修的好去处。弘一法师听后,心生向往。

经友人多方联络之后,弘一法师简单收拾了行李,又踏上寻觅清净之所的路。烟花三月,河岸两畔杨柳低垂,落英缤纷。弘一法师心中有佛,眼中所见皆有灵性,心无旁骛,只是默然欢喜。

永嘉大南门外,赫然耸立着飞霞山。飞霞山下有一深不见底之洞,是为飞霞洞。山洞面前,便是庆福寺。此寺背靠苍翠之山,前绕清澈之河,云雾缭绕,碧树生烟,弘一法师未进古寺,便已喜欢上了这里。纵然寺内因年久失修,房舍破旧,但弘一法师极爱这里的清幽。

住持寂山长老扫出三间客房安排弘一法师与随行的弘伞,以及前不久在玉泉寺剃度的宽愿住下。弘一法师房间的陈设一如既往地简单,一张破旧的木桌,一张简易的木床,一条草席和一领旧蚊帐即是全部;一年四季身上也只有一件单薄僧衣,可谓简朴之至。

“吾今日起,掩关永嘉庆福寺,请印光示弟子,如何感通?”弘一法师一字一句写得极为虔诚。

“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印光大师回复的信中,是责备,亦是叮嘱。

心静,风则定;心未一,水波起。李叔同起身关上门窗,铺开一张素纸,如是写下:

余初始出家,未有所解,急宜息诸缘务,先办己躬下事。为约三章,敬告同人。

一、凡有旧友新识来访问者,暂缓接见。

二、凡以写字作文等事相属者,暂缓动笔。

三、凡以介绍请托及诸事相属者,暂缓承应。惟冀同人共相体察。失礼之罪,希鉴亮焉!

                                                                                                                    释弘一谨白

夜深阑珊之际,琉璃灯散着微光,他跪在佛像前自问,是否还存欲心,是否已经彻悟。水滴进湖心,销声匿迹;叩问无果,还要修行。

家书与友人之信,仍会涌进庆福寺。寂山长老受弘一法师委托,便于信封背面写上“该人业已他往”字样,原封不动地退还。不挂念,不眷恋,排除一切杂念,向死而生,潜心修行。一日清晨,弘一法师执笔写下“虽存犹殁”四字,贴于正对院门的窗口之上。既然心已皈依佛门,又有什么不可放下,家人已抛,朋友已弃,心无杂念,却比任何时候都丰满。

夏至,蝉鸣愈响,碧树愈翠。梅雨如织,青石板路生了薄薄一层苔藓。弘一法师打开窗,伸出手去接房瓦上滴落下来的雨。雨滴落在掌心,稍留片刻,又从指缝间流逝至尽。一切都是无法挽留的,只得顺其自然。经过三个月的闭关静修,弘一法师对此领悟得更为透彻。

木桌上的纸稿已是厚厚一摞,《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已经写好,依旧是由蝇头小楷写成,其间用朱笔点断,句读分明。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不知何时停息。弘一法师复回桌前,蘸墨于空白页中写下自序:

“三月来永宁,居城下寮。读律之暇,时缀毫露。逮至六月,草本始讫,题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数年以来,困学忧悴,因是遂获一隙之明,窃自幸矣。”

晨昏暮晓,轮回往复。路没有终点,这只是一个开始。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求生西方

欢迎收听新专辑《李叔同的人生智慧》,感恩。

猜你喜欢
弘一大师作品精选 |弘一大师传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教育家、画家,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

by:求生西方

弘一大师传

本书讲述了李叔同先生一生风云,从音乐家、画家、戏剧家、书法家到弘一大师的转身,每一个身份,他都可以将其做到精彩极致……

by:西周

弘一大师传

长篇传记文学《弘一大师传》,作者:陈慧剑播讲:觉新监制:法量大和尚六榕寺为全球听众荣誉出品有声书《弘一大师传》。弘一大师一生63载,半生艺术半生佛,在俗...

by:榕荫之声

李叔同说佛 弘一大师著

李叔同(弘一大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

by:鹏哥有声

李叔同(弘一大师)全集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

by:求生西方

弘一大师的故事

集音乐家、画家、佛门大德于一身的弘一大师,一生的经历奇特,由“风华绝代”到“独超穷径”,归于“譫泊寂寞”。群峰顶端之人的风貌,俗人不能窥其真容。《悲欣交集》可以...

by:月静静

弘一大师讲演录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

by:一些好声音

弘一大师李叔同一生的故事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在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值得人们怀念和思考的人物,从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富家公子,再到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最后步入清冷孤寂的佛门落发为僧。真可谓跌宕起...

by:神话居士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