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解道德经》《德篇》第十二章 德善

2023-07-12 15:54:2710:22 1434
所属专辑:“巫”解道德经
声音简介

第十二章德善

  原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断句: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解释】

  怎样以自心换人心呢?

  一、无心

“圣人”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无“心”呢?

先看看四个层级的人物:

  《黄帝内经》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四种不同维度、层次的人:最高级别的真人、至人(也是真人);其次是圣人、贤人。

  圣:“从心旁,佐之以聖,其心聖者,方谓为圣,直指大道本义。”

  “大道本义”是什么呢?——天地。

  道家认为:证得混元,就是圣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是能够与“天地乾坤”同频共振的人。

  那么,“圣人”,以天地心为己心,不再有分别心、恚嗔心等等诸凡心,也即“无心”。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是什么意思呢?——“百姓”,就是圣人的“天地乾坤”。换句话说,所谓“天地乾坤”就是百姓。

  圣人不会从利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行事,他的起心动念,总是从有利于大众的、社会的立场、角度出发,并把有利于大众,来做为处世、处事的基本标准。

  所以尧、舜、禹、汤这几位“帝”,效法“天地”治理国家,人们都用“自然”二字来赞颂。
  这是因为,“圣人以百姓心为心”。

  二、同德

  所以,“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的处事方式:无无明,无分别心——其德性,禀善、信为根。

  所以,一方面,在圣人的心中,众生平等。善者善待之,不善者亦善待之;信者信任之,不信者亦信任之。另一方面,在圣人的天下,善者及不善者,信者及不信者,都能在圣人的感召下,以善、信为已德。这样一来,最终自然也会达到众生平等、天下太平的境界。

  所以说“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其耳目,圣人皆咳之”。

  三、和合

  圣人之在,是指圣人存在于世,这个世界的表现。

  歙:歙xī 收敛,吸进:“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古同“翕”,和洽。

  天下歙歙其实就是太极运行的样子。乾坤互转,阴阳交合,天下浑然一心。百姓心即为圣人心,圣人心与天地心相应,太极歙歙,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着向心力的凝聚体。

  百姓:在这里指百万个种姓,百万种心思。

  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因而能将这百万种人,百万种心融合凝聚于己身己心。

  他感受着百姓心,调和着百姓心之间的矛盾冲突,代表着广大百姓之心,行事思维,在呼吸动静间与百姓之心息息相关。

  这样成就的圣人之心,是需要多么的宽容和博大呢?

  百姓也因感受到了圣人的大慈悲心,自觉自愿的归附于圣人,信任他、依靠他,就象圣人的耳目一样,与圣人同心同德,浑然一体。

  这个时候的圣人,他是否得意的坐拥天下,颐指气使呢?

  不是,都不是。

  他不是居高临下的,以所谓的“天子”之态,感而“咳”之。而是“咳”之(hai <动>)——就象无知小儿一样的笑了,纯真而热诚。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