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生 (白话 无自性相品第五 第一段)

2024-04-11 01:06:5656:20 32
声音简介
无自性相品第五 第一段原文及白话文翻译
原文:尔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亦复如是,以无量门曾说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请问如来斯义,惟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白话文翻译:
无自性相品第五
这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我曾独自在静处深思:世尊您曾用无量法门解说了诸蕴的自相、生相、灭相,以及它们的永断和遍知。同样地,您也解说了诸处、缘起、诸食等种种法门的自相及其相关知见。您也以无量法门阐述了诸谛的自相、遍知、永断、作证和修习。对于诸界,您解说了它们的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以及如何永断和遍知。对于念住,您详细说明了它的自相、能治所治,以及如何修习、令未生的生起、已生的坚固不忘,并进一步修习增长。正断、神足、根、力、觉支等,您也都有详尽的解说。同样,对于八支圣道,您也阐述了它的自相、能治所治,以及如何修习和增长。
“然而,世尊您又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对此深感疑惑,不明白世尊您是依据什么深奥的密意而作出这样的说法。因此,我今特来请问如来这一法义的真正含义,希望如来能够慈悲解释,阐明‘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
解释:
胜义生菩萨摩诃萨:是一位具有深厚智慧的菩萨,他对佛法有深入的探求和理解。
自相、生相、灭相:指事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和消亡的过程。
永断、遍知:永断是彻底断绝烦恼的意思,遍知是全面了解知晓的意思。
诸蕴、诸处、缘起、诸食:都是佛教中描述宇宙万有的不同分类和概念。
诸谛、诸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八支圣道:这些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方法。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真实本质的描述,认为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没有真正的生灭,本质上是寂静不动的,最终都会归于涅槃的境地。
核心思想:
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是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向世尊请教关于一切诸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这反映了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真实本质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原文: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白话文翻译:
这时,世尊对胜义生菩萨说:“好啊!好啊!胜义生!你所思考的内容非常合乎道理。好啊!好啊!善男子!你现在能够向如来询问这样深奥的义理,显示了你想要为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的愿望,你怜悯世间以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众生,为了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利益和安乐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仔细听!我会为你解释所说的‘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
疑难字词解释:
阿素洛:即阿修罗,是佛教中的一类众生,常与天众战斗。
谛听:仔细、认真地听。
核心思想总结:
世尊在此段中赞扬了胜义生菩萨的提问,并表示愿意为其解释深奥的法义。这显示了世尊对弟子的慈爱和教诲,同时也预示了接下来将要展开的重要教理内容。
原文: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白话文翻译:
胜义生啊!你应当知道,我是依据三种无自性性来秘密地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的。这三种无自性性分别是: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啊!什么是诸法的相无自性性呢?它指的是诸法的遍计所执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都是由假名安立为相的,并不是由它们自身的自相所安立的,所以被称为相无自性性。
那什么是诸法的生无自性性呢?它指的是诸法的依他起相。这是因为它们都是依靠其他的缘力而产生的,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所以被称为生无自性性。
再者,什么是诸法的胜义无自性性呢?当诸法由于生无自性性而被说成是无自性的时候,这种缘生法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的法中,如果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我就会显示它为胜义无自性性。而依他起相并不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所以也被说成是胜义无自性性。此外,诸法的圆成实相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这是因为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性,这就是胜义,也可以被称为无自性性。这是一切法的胜义谛,是由无自性性所显现的,因此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详细阐述了三种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并解释了它们与诸法的关系。通过这三种无自性性,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中“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观点。其中,“相无自性性”强调了事物的名相是人为安立的,并非事物本身所固有;“生无自性性”说明了事物的产生是依赖其他条件的,没有自然而然的存在;“胜义无自性性”则揭示了事物的真实本质是没有我性、没有自性的,这是佛教追求的最高真理。
原文:
“善男子!譬如空华,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惟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就像那空中的花朵,我们知道它的相(形状、颜色等)是没有自性的。同样地,幻像也是没有生灭自性的。这种无自性的特性,我们应当理解也是胜义谛(最深层次的真理)的一部分。再比如那虚空,它只是众多色彩的无性显现,它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无有自性的特性,也是胜义谛无自性性的一部分。因为法(一切现象)是没有我性的,所以这种无我性显现出来的,就是遍布一切的无自性。
疑难字词解释:
空华:指空中的花朵,是一种比喻,表示虚幻不实的事物。
幻像:指幻化出来的影像,也是不真实的。
胜义无自性性:胜义指最深层次的真理,无自性性指没有固定、独立的自性。这是佛教中关于事物真实本质的一种描述。
法无我性:法指一切现象,无我性指没有独立、永恒的自我存在。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观点,表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和解释,阐述了佛教中关于无自性、胜义谛和法无我性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相和生都是没有固定自性的,就像空中的花朵和幻像一样虚幻不实。同时,胜义谛的一部分也是无自性的,就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无有自性。最后,法无我性的显现也是遍布一切的无自性。这些观点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从而摆脱执着和迷惑,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原文:
“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我依据这三种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胜义生啊!你应当知道,我依据“相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呢?如果一个法的自相都不存在,那么它就没有生起;如果没有生起,那么就没有灭去;如果无生无灭,那么它本来就是寂静的;如果本来就是寂静的,那么它就是自性涅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再让它进入涅槃,因为它已经是自性涅槃了。所以,我依据“相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疑难字词解释:
自相:指事物自身的本质特征或属性。
无生无灭:指事物没有真正的生起和灭去,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本来寂静:指事物本来就是清净、安静的,没有烦恼和纷扰。
自性涅槃:指事物的真实本质就是涅槃,即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寂静的境界。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阐述了世尊依据三种无自性性,特别是“相无自性性”,来阐述一切诸法的真实本质——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体现了佛教对于事物真实本质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目标。
原文:“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我也是依据“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呢?因为“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所有法的法性都是安住在无为的状态,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在永恒不变的每一个时刻,诸法的法性都是安住的,因此是无为的。由于这种无为的状态,所以诸法无生无灭,与一切杂染不相应,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涅槃的。因此,我依据“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疑难字词解释:
法无我性:指一切法都没有独立、永恒的自我存在,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胜义无自性性:胜义指最深层次的真理,无自性性指没有固定、独立的自性。这是佛教中关于事物真实本质的一种描述。
安住无为:安住指稳定、不动摇,无为指没有造作、没有变化。这里用来形容诸法的法性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保持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
杂染不相应:杂染指烦恼和业力等染污因素,不相应指与清净、解脱等境界不相符合。这里用来形容诸法的法性与一切杂染因素不相应,即不受其影响。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是阐述佛教中关于诸法真实本质的观点。通过“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我们可以了解到一切诸法都是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这种境界是超越了一切杂染和执着的,是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同时,这段经文也强调了诸法的法性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保持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与一切杂染因素不相应,体现了佛教对于真实与虚妄、清净与杂染的区分和追求真实境界的引导。
原文:“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由言说随觉故、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聘、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洛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白话文翻译:
再者,胜义生啊!我确立三种无自性性,并不是因为有情界中的众生分别观察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为它们的自性。而是因为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增益了遍计所执自性的缘故。由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这些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中随意生起言说。随着这些言说的生起,他们的心被这些言说所熏习,随之产生觉察和潜在的意识。于是,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中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由于这种执着,他们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更加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因缘,将会在未来世产生依他起自性。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能会被烦恼杂染所染污,或者被业杂染所染污,或者被生杂染所染污,长时间在生死中奔波流转,无法休息。他们可能会在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天道、阿修罗道或人道中受各种苦恼。
疑难字词解释:
那洛迦:即地狱,是佛教中描述的一个恶道,众生因恶业而投生此地受苦。
傍生:指畜生道,也是佛教中的恶道之一。
饿鬼:指饿鬼道,佛教中描述的一个经常受饥渴之苦的恶道。
阿素洛:即阿修罗,是佛教中的一个众生类别,常与天众战斗。
熏习:指外在环境或事物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核心思想总结:
本段经文主要阐述了众生因为对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增益了遍计所执自性的执着,从而导致未来世的种种苦恼和流转。这种执着源自于对事物真相的错误认知和理解,进而产生错误的言说和行为,最终使得众生陷入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因此,佛教教导众生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真相,消除错误的执着和杂染,从而解脱生死之苦。
原文:“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成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白话文翻译:
再者,胜义生啊!对于那些有情众生,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种下善根、没有清净自身的障碍、没有让相续成熟、没有多修习以获得深刻的领悟、没有积累起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我会为了他们,依据“生无自性性”来宣说诸法。当他们听到这些法义后,便能在一切因缘所生之行中,分别理解到万物都是无常、无恒的,都是不稳定且会变坏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他们会对一切有为法心生怖畏、深感厌恶。由于心生怖畏和深恶痛绝,他们会避免作恶,不再造作诸恶法,而能勤于修习诸善法。通过修习善因,那些未种善根的能种下善根,未清净的障碍能得到清净,未成熟的相续能变得成熟。由此因缘,他们会更深入地修习以获得胜解,也会更多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的核心思想是世尊针对那些还未修行或修行层次较低的众生,通过宣说“生无自性性”的法义,引导他们认识到万法的无常与无我,从而心生怖畏与厌离,进而转向修行善法,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最终走向解脱之路。这体现了佛教对于引导众生修行、解脱苦海的慈悲与智慧。
原文:“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
白话文翻译:“虽然他们这样地种植了各种善根,甚至积累了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但是,在‘生无自性性’中,他们还未能如实地了知‘相无自性性’以及两种‘胜义无自性性’。他们对一切行为还未能正确地产生厌恶、未能正确地离欲、未能正确地解脱,也未能完全解脱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因此,如来为他们进一步阐述法要,即‘相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自性性’,这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对一切行为正确地产生厌恶、正确地离欲、正确地解脱,从而超越一切的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
解释:
善根:指导致善果的根基,也指修行中的善因或善行。
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资粮指修行所需的资源和条件,福德和智慧是修行的两大支柱。
生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这些是佛教中关于事物真实性质的描述,表示事物没有固定、永恒的自性。
正厌、正离欲、正解脱:指正确地产生对世俗的厌恶,离开欲望,达到解脱的境地。
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这些是指影响修行和导致生死轮回的各种杂染因素。
核心思想:
尽管某些人已经种下了善根并积累了福德和智慧,但他们还未完全了解事物的真实性质(无自性性),也还未完全解脱各种杂染。因此,如来继续教导他们,希望他们能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真正地解脱一切杂染。
原文: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拣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白话文翻译:
胜义生菩萨听到世尊所说的法义后,对于“生无自性性”能够有正确的信解,进而理解“相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性”。他经过仔细思考和拣择,如实通达了这些法义。在依他起自性中,他能够不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由于他具有不被言说所熏习的智慧、不随言说而觉察的智慧,以及能离言说而安睡的智慧,所以能灭除依他起相。在现世中,他凭借智慧的力量,能够永远断灭未来世的因。因为这个因缘,他对于一切行为能够正确地产生厌恶、离欲,得到解脱,从而完全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疑难字词解释:
拣择:挑选、选择,这里指仔细思考、分辨。
依他起自性:指事物是依赖其他条件而产生的,没有独立的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相:指普遍执着于事物有固定自性的观念和相。
言说不熏习智:指智慧不被言语所影响或熏染。
言说不随觉智:指智慧不随着言语的觉察而改变。
言说离随眠智:指智慧能离开言语的束缚而安睡,即不被言语所困扰。
现法:指现世或当前的状态。
智力所持:指凭借智慧的力量。
杂染:指烦恼、业、生等不净之法,是修行者需要解脱的对象。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阐述了胜义生菩萨在听闻世尊说法后,如何通过对“三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达到对一切行为不执着、解脱烦恼、业、生杂染的境界。这体现了佛教修行中“闻思修”的过程,即通过听闻佛法、思考理解、实践修行,最终获得解脱的智慧和力量。
原文:“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姓有情、诸如来乘种姓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惟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姓,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
白话文翻译:
再者,胜义生啊!那些属于声闻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这种行迹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同样,独觉乘种姓的有情众生和如来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也都是由此道路、此行迹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都共享这一条微妙清净的道路,都同样达到究竟清净,没有第二条路。因此,我依据这一点,以密意说只有一乘,这并不是说在所有有情界中没有种种不同的有情种姓,或者没有迟钝根性、中等根性、利根性的有情众生的差别。
核心思想总结:
本段经文主要阐述了所有有情众生,无论其属于哪一种乘(声闻乘、独觉乘、如来乘),都可以通过同一条道路达到无上的安隐涅槃。这条道路是微妙清净的,是究竟清净的,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同时,世尊也强调了虽然所有有情众生都共享这一条道路,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有情界中没有不同的有情种姓或根性的差别。这一思想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和差异性观,即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由于各自的因缘和根性不同,所以成佛的道路和速度也会有所不同。
原文:“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姓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姓。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如果某人是那种一直倾向于寂静的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修行者),即使他们受到诸佛的各种勇猛精进的方法和方便的教导,也终究不能让他们直接坐在道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只有下劣的种姓,他们的慈悲心一向薄弱,而且一向害怕各种苦难。由于他们的慈悲心薄弱,所以总是背离利益众生的事情;由于他们害怕苦难,所以总是放弃发起各种修行行为。我始终不会说那些总是背离利益众生、放弃修行的人能够在道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他们为一直倾向于寂静的声闻。然而,如果那些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能够回心转意向菩提(觉悟)努力,我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称他们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如果已经解脱了烦恼障,当再受到诸佛的觉悟教导时,他们对于所知障也可能得到解脱。由于他们最初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行加行以解脱烦恼障,所以如来设定他们为声闻种姓。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主要讨论了声闻种姓修行者的特性和他们与无上正等正觉的关系。其中,一向趣寂的声闻种姓由于慈悲心薄弱和害怕苦难,难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但如果他们能够转变心态,回向菩提,也有可能解脱所知障,成为菩萨。整体上,这段经文强调了修行者心态和动机的重要性,以及诸佛的教导对于修行者成长的影响。
原文:“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于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白话文翻译:
再者,胜义生啊!在我所善说、善制的法,以及毗奈耶(戒律)中,以最为清净的意乐所说的善教法里,有情众生的意解会有种种差别。善男子啊!如来只是依据这三种无自性性,以深密的意趣在所宣说的不了义经中,用隐秘的方式来阐述诸法的要义,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就是涅槃。在这部经中,如果某些有情已经种下了上品的善根,已经清净了各种障碍,相续已经成熟,已经多次修习并获得深刻的领悟,已经能够积集上品的福德和智慧资粮,他们如果听闻这样的法义后,能够对我深密的意趣言说如实理解,对这样的法义深信不疑,对这样的义理以无颠倒的智慧如实通达。由于他们善于修习这样的通达,所以能迅速证得最极究竟的果位,也会对我生起深厚的净信,知道如来应正等觉是对一切法现正等觉的。
疑难字词解释:
毗奈耶:佛教术语,通常指“戒律”。
不了义经:指那些没有完全显示佛法深奥义理的经文,需要借助其他经文或解释来完全理解。
深密意:指如来所说的法义深奥且隐秘,需要深入思考和领悟。
最极究竟:指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即完全解脱和觉悟的状态。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主要阐述了如来如何以深密意趣在不了义经中隐秘地传授诸法的要义,特别是关于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教义。同时,经文也指出,对于那些已经具备深厚修行基础的有情众生来说,他们能够通过听闻和理解这样的法义,迅速证得最高境界,并对如来生起深厚的信仰和尊敬。这体现了佛教修行中因材施教、次第渐进的原则,也鼓励修行者不断努力、深入领悟佛法的深奥义理。
原文:“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惟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彼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白话文翻译:
对于那些已经种下了上品善根、清净了障碍、相续已经成熟,且已经多次修行并获得深刻领悟,但还未积累到上品的福德智慧资粮的有情众生,他们的性格直率,属于质直的类型。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深入思辨和判断,但他们不会固执己见。当他们听到这样的法义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所说的深奥秘密,但他们能对此法产生深刻的领悟和清净的信心。他们相信这部经典是如来所说,是显现了深奥的空性,难以理解和领悟,不是普通思维所能触及的境界。
对于这部经典中所说的义理,他们会保持谦虚的态度,并认为佛的菩提和诸法的法性都是极其深奥的,只有佛才能完全理解,而不是他们所能及的。他们承认诸佛如来为那些有深刻领悟的有情众生转正法教,并认为诸佛如来的智慧无边,而他们自己的智慧就像牛蹄印一样渺小。
这些有情众生虽然能恭敬这部经典,为他人宣说、书写保护、阅读传播、供养并学习,但他们可能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来发起加行,所以他们无法完全通达我所说的深奥密意。尽管如此,因为这个因缘,他们还是能够增长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并且对于那些修行还未成熟的有情众生,也能帮助他们成熟。
核心思想总结:
这段经文描述了那些虽然已经修行到一定程度,但还未达到最高境界的有情众生。他们虽然对深奥的法义保持敬畏和谦虚的态度,并努力学习和传播佛法,但由于修行层次和智慧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和实践佛法的最高境界。尽管如此,他们的努力和信仰还是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增长福德和智慧,同时也能够帮助其他修行者走向成熟。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白话胜鬘经

胜鬘女儿身,清净如玉如。一朝闻佛法,亲近佛菩萨。解除世间惑,华光如来为!

by:华光如来

演讲与口才-陈义生

演讲家宣言我喜欢演讲我热爱演讲我是天生的演讲家我坚信,我一定做得到

by:遇见王霞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体检生活为什么这么迷人?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由,希望下面这些文章能让你对极简生活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从而更有动力开始自己的极简生活。

by:依然读书

一年不花钱:我的无货币主义生活

放弃金钱,远离城市,静下心来思考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by:糖鱼1978

整理,重新定义生活

整理重新定义生活,打造有序,高效,美好的居住空间,拥有重要的物品,做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持续,稳定的过重要的一生。整理,看起来只是一件小事,实则是人生的一件大事...

by:魔法整理师佳佳

极简主义生活~至繁归于至简

极简主义让生活变得简单而高效。通过专注于重要事物,我们能够减少物质和心理上的负担,从而提升生活质量。简化环境使我们更容易保持清晰的思维,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极简主...

by:黄金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