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一切烦恼(评析 无自性相品第五 第一段)

2024-04-14 15:27:4666:38 39
声音简介
下面是 评析 无自性相品第五 第一段的白话文及内涵
白话文:这时,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我曾独自在静处深思:世尊您曾用无量法门解说了诸蕴的自相、生相、灭相,以及它们的永断和遍知。同样地,您也解说了诸处、缘起、诸食等种种法门的自相及其相关知见。您也以无量法门阐述了诸谛的自相、遍知、永断、作证和修习。对于诸界,您解说了它们的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以及如何永断和遍知。对于念住,您详细说明了它的自相、能治所治,以及如何修习、令未生的生起、已生的坚固不忘,并进一步修习增长。正断、神足、根、力、觉支等,您也都有详尽的解说。同样,对于八支圣道,您也阐述了它的自相、能治所治,以及如何修习和增长。 “然而,世尊您又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对此深感疑惑,不明白世尊您是依据什么深奥的密意而作出这样的说法。因此,我今特来请问如来这一法义的真正含义,希望如来能够慈悲解释,阐明‘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
评析:
在这段经文中,胜义生菩萨摩诃萨对佛陀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关于佛陀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真正含义。这是佛教中一个核心且深奥的教义,涉及到对万法真相的理解。
首先,“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指的是世间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永恒、独立的自体存在。这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这一观念打破了人们对事物固有性、永恒性的执着,引导人们认识到万物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
其次,“无生无灭”并不是说事物没有生死、没有变化,而是指从超越世俗谛的角度来看,事物的生死变化只是表象,其本质并没有真正的生灭。这一观念帮助人们超越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和执着,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流转只是宇宙万法的一种表现。
再者,“本来寂静”是指一切事物的本性是清净、安宁的,没有被烦恼、杂染所扰乱。这一观念揭示了万物本具的清净佛性,鼓励人们通过修行去除心中的杂念和执着,回归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最后,“自性涅槃”则是指一切生命现象在本性上就是圆满、安乐、自由的,即本质、本性之义上的圆满净化状态。这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内在地具有解脱和超越的潜力,只要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就可以实现内心的解脱和自在。
综上所述,“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佛教对万物真相的深刻揭示,也是引导人们走向解脱和觉悟的重要教义。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一教义,人们可以逐渐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分别,认识到宇宙万法的真相,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白话文:
这时,世尊对胜义生菩萨说:“好啊!好啊!胜义生!你所思考的内容非常合乎道理。好啊!好啊!善男子!你现在能够向如来询问这样深奥的义理,显示了你想要为无量众生带来利益和安乐的愿望,你怜悯世间以及诸天、人、阿修罗等众生,为了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利益和安乐而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应该仔细听!我会为你解释所说的‘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
评析:
在这段对话中,世尊对胜义生菩萨的思考和提问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世尊的连续赞叹“好啊!好啊!”表达了他对胜义生菩萨深入探究佛法义理的赞赏,同时也鼓励他继续提问和学习。
世尊指出,胜义生菩萨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是因为他内心怀有广大无边的愿望,希望为无量众生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安乐。这种愿望体现了菩萨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修行佛法的重要动力。
接下来,世尊承诺将为胜义生菩萨详细解释“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这是佛教中关于万物真相的重要教义,也是修行者追求解脱和觉悟的关键所在。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佛教对于智慧和慈悲的重视,以及对于修行者提问和学习的鼓励。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胜义生菩萨的精神,不断深入探究佛法义理,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安乐。
最后,世尊的承诺也让我们期待他接下来的开示,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密意,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修行和生活。
白话文:
胜义生啊!你应当知道,我是依据三种无自性性来秘密地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的。这三种无自性性分别是: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 善男子啊!什么是诸法的相无自性性呢?它指的是诸法的遍计所执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都是由假名安立为相的,并不是由它们自身的自相所安立的,所以被称为相无自性性。 那什么是诸法的生无自性性呢?它指的是诸法的依他起相。这是因为它们都是依靠其他的缘力而产生的,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所以被称为生无自性性。 再者,什么是诸法的胜义无自性性呢?当诸法由于生无自性性而被说成是无自性的时候,这种缘生法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为什么呢?因为在所有的法中,如果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我就会显示它为胜义无自性性。而依他起相并不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所以也被说成是胜义无自性性。此外,诸法的圆成实相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这是因为一切诸法都没有我性,这就是胜义,也可以被称为无自性性。这是一切法的胜义谛,是由无自性性所显现的,因此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
评析:
世尊在这段话中详细解释了三种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并以此来阐述一切诸法无自性的深奥义理。下面我将逐一分析这三种无自性性。
首先是相无自性性。世尊指出,这是指诸法的遍计所执相。遍计所执相是由人们的虚妄分别和执着所构造的,它并没有真实的自相存在,只是由假名安立为相。这就像我们给某个事物起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并不代表事物的真实本质,只是我们为了方便交流而给它贴上的一个标签。因此,这种相是没有自性的,被称为相无自性性。
接下来是生无自性性。世尊解释说,这是指诸法的依他起相。依他起相意味着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它们没有独立自存的性质,而是依靠其他缘力而产生。这就像一张桌子,它是由木材、钉子、胶水等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没有哪一个因素能够单独成为一张桌子。因此,这种生也是没有自性的,被称为生无自性性。
最后是胜义无自性性。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世尊指出,当诸法因为生无自性性而被说成是无自性的时候,这种缘生法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这是因为在胜义谛中,一切诸法都是没有我性的,即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无我性就是胜义,也可以被称为无自性性。同时,世尊还提到圆成实相也可以被称为胜义无自性性,因为圆成实相揭示了诸法的真实相——平等真如,这也是一种无自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世尊通过三种无自性性来阐述一切诸法无自性的深奥义理。这三种无自性性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万物的真实本质。同时,这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理论基础,指导我们如何超越虚妄的认知和执着,证悟到诸法的真实相。
白话文:
善男子啊!就像那空中的花朵,我们知道它的相(形状、颜色等)是没有自性的。同样地,幻像也是没有生灭自性的。这种无自性的特性,我们应当理解也是胜义谛(最深层次的真理)的一部分。再比如那虚空,它只是众多色彩的无性显现,它无处不在,这种无处不在、无有自性的特性,也是胜义谛无自性性的一部分。因为法(一切现象)是没有我性的,所以这种无我性显现出来的,就是遍布一切的无自性。
评析:
所说的空中花朵和幻像,正是用来比喻世间万物的虚妄和无常。这些相,无论是形状还是颜色,都是没有自性的,就像空中的花朵,看似美丽却触手即逝。同样,幻像也是没有生灭自性的,它们只是我们心智的构造,无法长久存在。
这种无自性的特性,它确实是胜义谛的一部分。胜义谛是最深层次的真理,它揭示了万物的真实本质。在这个层面上,一切法都是无我性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这种无我性显现出来的,就是遍布一切的无自性。
提到的虚空,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虚空是众多色彩的无性显现,它无处不在,却又无有自性。这就像世间万物,虽然看似丰富多彩,但究其本质,都是无自性的。这种无处不在、无有自性的特性,同样是胜义谛无自性性的一部分。
所以,应当继续深入领悟这种无自性的真理。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万物的无自性,才能超越世俗的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白话文:
善男子啊!我依据这三种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胜义生啊!你应当知道,我依据“相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呢?如果一个法的自相都不存在,那么它就没有生起;如果没有生起,那么就没有灭去;如果无生无灭,那么它本来就是寂静的;如果本来就是寂静的,那么它就是自性涅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再让它进入涅槃,因为它已经是自性涅槃了。所以,我依据“相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评析:
世尊在这段话中,以深邃的密意方式,阐述了诸法无自性的深奥义理,特别是依据“相无自性性”来解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道理。下面,我将采用分析加提问的方式来解读这段话。
首先,世尊明确指出,他依据三种无自性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来阐述诸法无自性的真理。这三种无自性性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真实本质。
接着,世尊特别强调了“相无自性性”的重要性,并依此进一步阐述了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义理。这里的“相”指的是诸法的外观或表现,而“无自性”则意味着这些外观或表现并没有固定不变、独立存在的实体。
现在,我们针对世尊的阐述提出几个关键问题:
为什么说如果一个法的自相都不存在,那么它就没有生起?
答:因为自相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标志,如果自相都不存在,那么事物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因此也就无法生起。
为什么无生就无灭?
答:生和灭是相对的概念,有生才有灭。如果一个事物从未生起,那么它也就不可能灭去。因此,无生自然就无灭。
为什么无生无灭就是本来寂静?
答:寂静指的是一种超越动静、不生不灭的状态。如果一个事物无生无灭,那么它就超越了动静的界限,进入了一种恒常不变、本来如此的状态,这就是本来寂静。
为什么本来寂静就是自性涅槃?
答:涅槃是佛教中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代表着解脱和超越。如果一个事物本来就是寂静的,那么它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烦恼和束缚,达到了自在无碍的境界,这就是自性涅槃。
最后,世尊强调说,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以再让它进入涅槃,因为它已经是自性涅槃了。这意味着一旦达到自性涅槃的境界,就无需再寻求其他解脱之道,因为已经彻底解脱和超越了。
综上所述,世尊依据“相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深刻阐述了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义理。这为我们修行佛法、追求解脱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
白话文:
善男子啊!我也是依据“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为什么呢?因为“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所有法的法性都是安住在无为的状态,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在永恒不变的每一个时刻,诸法的法性都是安住的,因此是无为的。由于这种无为的状态,所以诸法无生无灭,与一切杂染不相应,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涅槃的。因此,我依据“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以密意的方式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评析:
世尊在这段话中,进一步阐述了“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并依此密意地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深奥义理。下面,我将采用分析加提问的方式来解读这段话。
首先,世尊明确指出,他是依据“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来阐述诸法的真实状态。这里的“法无我性”指的是一切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即无我性。而“胜义无自性性”则是在胜义谛中,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即超越了世俗谛的虚妄分别和执着。
接着,世尊解释了为什么说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他指出,因为“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所有法的法性都是安住在无为的状态,与一切杂染不相应。这意味着在超越世俗谛的层面上,诸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们的法性恒常不变,且处于无为的状态,即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由于这种无为的状态,诸法无生无灭,与一切杂染不相应,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涅槃的。这里的“无生无灭”并不是说诸法不存在或没有变化,而是指它们的存在和变化超越了世俗谛的认知和执着,是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而“寂静”和“自性涅槃”则是指诸法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解脱和超越的境界。
最后,世尊强调了他是以密意的方式来说这一切的。密意是指佛陀在传授教法时,有时会采用隐晦或深奥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引导弟子们深入思考和领悟佛法的真谛。因此,我们在理解这段话时,也需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深意和内涵。
针对这段话,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如何理解“法无我性”所显现的“胜义无自性性”?
为什么说在永恒不变的时空中,所有法的法性都是安住在无为的状态?
诸法的无为状态与它们的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间有何关系?
如何体会世尊以密意方式阐述诸法真实状态的用意?
通过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世尊所阐述的诸法真实状态的深奥义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修行和生活中。
在上文中,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佛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代表了超越世俗认知的真理和世间法的真理。
胜义谛,又被称为殊胜的真理,它超越了世间法的层次,指向的是宇宙人生的实相。这个实相是离言绝相的,超越了语言和思维的范畴,只有通过修行实证才能体悟。胜义谛是如来藏法的核心,是大乘佛教一实相印的标准,它揭示了万事万物的本性——空性。这个空性并不是虚无,而是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是因缘和合而生的。通过证悟胜义谛,众生能够超越生死轮回,实现真正的解脱。
世俗谛则是世间法的真理,它包括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世间法的范畴。这些法虽然是虚妄不实的,但在世间法中却是相对真实的存在。世俗谛是众生在现象界所能感知到的真理,它是有为法、有漏法,是生灭法、苦空无常无我的。虽然世俗谛的真理并不究竟,但它却是众生修行的基础和起点。通过理解和修行世俗谛,众生能够逐渐去除心中的执着和分别,为最终证悟胜义谛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佛教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世俗谛是胜义谛的基础和前提,而胜义谛则是世俗谛的超越和归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体系的完整框架。
白话文:
再者,胜义生啊!我确立三种无自性性,并不是因为有情界中的众生分别观察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为它们的自性。而是因为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增益了遍计所执自性的缘故。由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这些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中随意生起言说。随着这些言说的生起,他们的心被这些言说所熏习,随之产生觉察和潜在的意识。于是,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中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由于这种执着,他们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更加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由此因缘,将会在未来世产生依他起自性。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可能会被烦恼杂染所染污,或者被业杂染所染污,或者被生杂染所染污,长时间在生死中奔波流转,无法休息。他们可能会在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天道、阿修罗道或人道中受各种苦恼。
评析:
在这段话中,世尊解释了为什么他确立了三种无自性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并指出这并不是因为众生本来就分别观察这三种自性为他们的自性,而是因为众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了增益和执着。
首先,世尊提到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增益了遍计所执自性。这意味着众生在接触和认知事物时,由于无明和虚妄分别,将主观构造的遍计所执自性加诸于依他起的事物和圆成实的真相之上。换句话说,他们错误地将自己的想象和执着当作了事物的真实本质。
接着,世尊指出这种增益导致众生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中随意生起言说。随着这些言说的生起,他们的心被这些言说所熏习,进而产生觉察和潜在的意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众生的认知是如何被自己的言说和想象所塑造和影响的。
然后,世尊强调由于众生执着于遍计所执自性的相,他们在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上更加执着。这种执着使得他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无明和虚妄分别。
最后,世尊阐述了这种执着的后果。由于众生的执着和增益,他们可能会在未来世中产生更多的依他起自性,即更多的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这些事物可能会带来各种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使众生长时间在生死中奔波流转,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和休息。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会在各种恶道中受尽苦恼。
因此,世尊确立三种无自性性的目的并不是要众生分别观察这三种自性为他们的自性,而是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明和执着是如何导致生死流转和苦恼的产生的。只有当他们真正领悟到三种无自性性的真谛时,才能摆脱虚妄的束缚走向解脱之路。
上文中提到的地狱、畜生道、饿鬼道、天道、阿修罗道或人道,都是佛教中所说的六道轮回中的不同道。下面是对这些道的具体解释:
地狱道:这是六道中最苦的一道,众生在这里会经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根据业力的不同,地狱道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苦难。
畜生道:这里的众生形态各异,包括牛、马、猪、狗等动物,它们没有智慧,只能凭本能行事,生活非常愚钝。
饿鬼道:这里的鬼神因为前世的业力,导致今生饥饿无比,即使找到食物也不能进食。他们常常在黑暗中受苦,寻找一丝丝的光明。
天道:这是六道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只有积德行善的众生才能进入这里。天道的众生享受着无比的幸福和快乐,但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阿修罗道:这是一道介于天道和人间道之间的道,阿修罗道的众生有着强烈的欲望和争斗心,常常互相攻击和伤害。
人道: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也是六道中最复杂的一个道。人道的众生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他们在生活中经历着各种悲欢离合和情感纠葛。
总的来说,六道轮回是佛教用来描述众生轮回转世的一种模型,旨在帮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缘起性空,从而摆脱对生死轮回的执着和迷惑。
白话文:
再者,胜义生啊!对于那些有情众生,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种下善根、没有清净自身的障碍、没有让相续成熟、没有多修习以获得深刻的领悟、没有积累起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我会为了他们,依据“生无自性性”来宣说诸法。当他们听到这些法义后,便能在一切因缘所生之行中,分别理解到万物都是无常、无恒的,都是不稳定且会变坏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他们会对一切有为法心生怖畏、深感厌恶。由于心生怖畏和深恶痛绝,他们会避免作恶,不再造作诸恶法,而能勤于修习诸善法。通过修习善因,那些未种善根的能种下善根,未清净的障碍能得到清净,未成熟的相续能变得成熟。由此因缘,他们会更深入地修习以获得胜解,也会更多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
评析:
再者,胜义生啊,对于那些有情众生,若他们尚未在修行道路上奠定基石,即未种善根、未清净自身障碍、相续未熟、缺乏深刻领悟与福德智慧资粮的积累,我便会依据“生无自性性”来为他们宣说诸法。
“生无自性性”揭示了万物因缘而生、无常无恒的真相。当他们听闻此理后,便能洞察到世间万物的无常与变迁,从而深刻理解到一切有为法都是不稳定且终将败坏的。这种领悟将引发他们内心的怖畏与厌恶,对有为法的虚幻与无常产生深刻的警觉。
心生怖畏与厌恶之情,将驱使他们远离恶行,不再造作诸恶法。反而,他们会更加勤勉地修习诸善法,以善因来培育自己的心灵土壤。由此,那些未曾种下善根的众生得以播下善的种子,未清净的障碍得以逐渐消除,未成熟的相续也得以日渐成熟。
在这条修行道路上,他们会因深入修习而获得更加坚定的胜解,也会积累起更多的福德与智慧资粮。这些资粮将成为他们修行道路上的坚实支撑,引领他们不断前行,直至证悟真理、解脱自在。
白话文:
虽然他们这样地种植了各种善根,甚至积累了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但是,在‘生无自性性’中,他们还未能如实地了知‘相无自性性’以及两种‘胜义无自性性’。他们对一切行为还未能正确地产生厌恶、未能正确地离欲、未能正确地解脱,也未能完全解脱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因此,如来为他们进一步阐述法要,即‘相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自性性’,这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对一切行为正确地产生厌恶、正确地离欲、正确地解脱,从而超越一切的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
评析:
虽然众生努力地种植了各种善根,甚至积累了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但他们在“生无自性性”的层面上,还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以及两种“胜义无自性性”。这意味着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修行基础,但对于事物的真相、对于自我和世界的本质认识还不够深刻。
因此,他们在面对世间行为时,还未能正确地产生厌恶感、未能正确地离欲、未能正确地解脱。他们仍然受到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的束缚,无法完全解脱。
为了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障碍,如来进一步为他们阐述法要,特别是“相无自性性”和“胜义无自性性”。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教义,众生能够逐渐对一切行为产生正确的厌恶感,从而减少对世俗的执着和贪欲。同时,他们也能学会如何正确地离欲和解脱,逐渐超越各种杂染的束缚。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但只要众生持续修行、不断领悟,他们最终将能够达到解脱的境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宁。如来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众生修行的道路,引导他们走向解脱的彼岸。
上文中提到正厌、正离欲和正解脱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与修行者追求解脱和超越世俗束缚的过程密切相关。
首先,正厌可以理解为对世俗欲望和执着的正确厌恶。在佛教中,欲望被视为导致痛苦和轮回的根源。正厌意味着修行者对欲望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厌恶感,从而有动力去远离它们。这种厌恶感并非负面的情感,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帮助修行者看清欲望的虚幻和无常,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解脱之路。
其次,正离欲是在正厌的基础上,修行者通过实践和努力,逐渐去除内心的欲望和执着,达到离欲的状态。离欲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意味着超越了对世俗事物的依赖和追求,心灵得到了净化和自由。正离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修行者持续的努力和坚持。
最后,正解脱是在正厌和正离欲的基础上,修行者最终实现的解脱境界。解脱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从痛苦和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超越。正解脱意味着修行者已经彻底去除了内心的执着和束缚,体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并实现了心灵的完全自由。
综上所述,正厌、正离欲和正解脱是佛教修行中紧密相连的三个环节。它们代表了修行者从对欲望的深刻厌恶到逐渐去除欲望,最终实现解脱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修行者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持续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智慧的指导和悟性的开启。
上文中还提到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是佛教中关于“杂染”的三个主要分类。杂染,意味着被污染或不清净,主要指的是世间法和有漏法,这些法能染污真性,令其不清净。
烦恼杂染:也称为惑杂染,它主要指的是由身见、边见等根本烦恼以及贪、嗔、痴等随烦恼所产生的杂染。这些烦恼能染污我们的真性,使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真相。
业杂染:业杂染是由烦恼所生,或者烦恼作为助缘所生的一切身、语、意三业,即各种行为、言语和思想活动。这些行为会造作种种善恶业力,从而染污我们的真性。简单来说,就是由我们的行为所造成的杂染。
生杂染:也称为苦杂染,它主要是指因烦恼和业力的影响,我们在三界中受生,从而经历各种生死苦难,如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这些苦难都是由我们的生死轮回和业力所导致的,也是我们真性被染污的一种表现。
总的来说,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都是由我们的无明、贪欲和执着所产生的,它们是我们修行道路上的障碍,需要我们通过修行来逐渐清除。
白话文:
再者,胜义生啊!那些属于声闻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也是通过这条道路、这种行迹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同样,独觉乘种姓的有情众生和如来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也都是由此道路、此行迹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都共享这一条微妙清净的道路,都同样达到究竟清净,没有第二条路。因此,我依据这一点,以密意说只有一乘,这并不是说在所有有情界中没有种种不同的有情种姓,或者没有迟钝根性、中等根性、利根性的有情众生的差别。
评析:
再者,胜义生啊,你应当知道,那些属于声闻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他们是通过特定的道路和行迹,最终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这条道路是明确且直接的,它引导他们逐步走向解脱。
同样地,独觉乘种姓的有情众生和如来乘种姓的有情众生,也都是遵循着这条道路,通过相同的行迹,证得了无上的安隐涅槃。这表明,无论属于哪一种乘,最终的目标和归宿都是一致的,都是追求解脱和涅槃。
重要的是,一切声闻、独觉、菩萨都共享这一条微妙清净的道路。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体验到了同样的法理,都领悟到了同样的真理。因此,他们都能够达到究竟清净的境界,这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
所以,我依据这一点,以密意说只有一乘。这并不是要否认在所有有情界中存在的种种不同的有情种姓,或者否认存在迟钝根性、中等根性、利根性的有情众生的差别。相反,这是为了强调,尽管存在这些差别,但最终的目标和修行的道路都是一致的。无论众生的根性如何,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这条道路达到解脱和涅槃。
因此,胜义生啊,你应当坚定信念,勇猛精进,沿着这条微妙清净的道路前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不要放弃对解脱和涅槃的追求。
上文中提到在佛教中,根性指的是众生的本性或固有性质,它决定了众生对佛法的领悟能力和修行的难易程度。迟钝根性、中等根性和利根性是对众生根性的三种基本分类。
迟钝根性,通常指的是那些对佛法领悟能力较弱,修行进展缓慢的众生。他们可能由于业障深重或福德力微,即使在修行过程中努力持戒,但心性仍难以开悟。然而,佛教认为即使根性迟钝,只要众生能坚固信心,不退斋戒,时时发愿忏悔,也有可能消除宿业、灾殃和冤障,最终开悟见性,得以成佛。
中等根性,则是指那些对佛法有一定领悟能力,修行能够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达到迅速证悟的众生。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持续努力,也有可能获得较高的修行成就。
利根性,或称为锐根性、上根性,指的是对佛法领悟能力极强,修行能够迅速取得进展的众生。他们通常具有深厚的善根和福德力,能够迅速理解佛法的深奥义理,并在修行中取得显著的成就。在佛教经典中,常有一些上根之人在听闻佛法后,能立即领悟并依教奉行,最终证得无上菩提的例子。
需要注意的是,迟钝根性、中等根性和利根性并不是绝对固定的分类,而是相对的概念。众生的根性可能会随着修行的深入和个人的努力而发生变化。因此,无论众生当前的根性如何,都应保持信心,勇猛精进地修行佛法,以期早日开悟成佛。
白话文:
善男子啊!如果某人是那种一直倾向于寂静的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修行者),即使他们受到诸佛的各种勇猛精进的方法和方便的教导,也终究不能让他们直接坐在道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只有下劣的种姓,他们的慈悲心一向薄弱,而且一向害怕各种苦难。由于他们的慈悲心薄弱,所以总是背离利益众生的事情;由于他们害怕苦难,所以总是放弃发起各种修行行为。我始终不会说那些总是背离利益众生、放弃修行的人能够在道场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称他们为一直倾向于寂静的声闻。然而,如果那些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能够回心转意向菩提(觉悟)努力,我也会以不同的方式称他们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如果已经解脱了烦恼障,当再受到诸佛的觉悟教导时,他们对于所知障也可能得到解脱。由于他们最初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行加行以解脱烦恼障,所以如来设定他们为声闻种姓。
评析:
这段话是佛教中关于不同修行者种姓和修行境界的阐述。这里主要讨论了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修行者)以及他们修行的特点和局限。以下是对这段话的详细解释:
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在佛教中,声闻是指通过听闻佛法而悟道的人。声闻种姓的补特伽罗指的是那些倾向于寂静修行的修行者。他们通常更注重个人的解脱,而不是广大众生的利益。
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原因:虽然这些声闻种姓的修行者可能受到诸佛的各种教导,但由于他们本来就只有“下劣的种姓”(指他们的根性或潜力有限),慈悲心薄弱,且害怕各种苦难,因此他们很难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即完全觉悟的境界)。他们的慈悲心不足以驱使他们去利益众生,而害怕苦难又使他们容易放弃修行。
回心转意的可能性:尽管声闻种姓的修行者有上述局限,但如果他们能够回心转意,转向菩提(觉悟)的方向努力,那么他们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会被称为菩萨(即觉悟的有情)。这是因为他们如果已经解脱了个人的烦恼障,再受到诸佛的觉悟教导时,有可能进一步解脱所知障(即对世界和自我的错误认知)。
最初的修行动机:这些声闻种姓的修行者最初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行,以解脱个人的烦恼障。因此,如来(即佛)设定他们为声闻种姓。但随着修行的深入,他们有可能超越这种局限,实现更广大的觉悟。
总的来说,这段话强调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的种姓差异、修行障碍以及超越这些障碍的可能性。它鼓励修行者不断自我反省和努力,以实现更高的修行境界。
白话文:
再者,胜义生啊!在我所善说、善制的法,以及毗奈耶(戒律)中,以最为清净的意乐所说的善教法里,有情众生的意解会有种种差别。善男子啊!如来只是依据这三种无自性性,以深密的意趣在所宣说的不了义经中,用隐秘的方式来阐述诸法的要义,即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就是寂静的,自性就是涅槃。在这部经中,如果某些有情已经种下了上品的善根,已经清净了各种障碍,相续已经成熟,已经多次修习并获得深刻的领悟,已经能够积集上品的福德和智慧资粮,他们如果听闻这样的法义后,能够对我深密的意趣言说如实理解,对这样的法义深信不疑,对这样的义理以无颠倒的智慧如实通达。由于他们善于修习这样的通达,所以能迅速证得最极究竟的果位,也会对我生起深厚的净信,知道如来应正等觉是对一切法现正等觉的。
评析:
在这段话中,世尊强调了他所宣说的佛法是如何针对具有不同根器和准备程度的有情众生的。他提到了三种无自性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并以此为基础,在所宣说的不了义经中以隐秘方式阐述诸法的要义。这些要义指向了佛法的核心: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即涅槃。
世尊指出,对于那些已经种下了上品善根、清净了各种障碍、相续已经成熟,并且多次修习获得深刻领悟、积集了上品福德和智慧资粮的有情众生,他们在听闻这样的法义后,能够如实理解世尊深密的意趣言说,对此深信不疑,并以无颠倒的智慧如实通达。这些众生因为善于修习这样的通达,所以能够迅速证得最极究竟的果位,也会对世尊生起深厚的净信,知道如来应正等觉是对一切法现正等觉的。
这段话不仅揭示了佛法宣说的层次性和针对性,也鼓励了那些已经具备一定修行基础的有情众生继续努力,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佛法要义,实现更高层次的修行成就。同时,它也体现了世尊作为一位慈悲与智慧并具的导师,对不同根器的弟子施以相应教法的精神。
此外,这段话还隐含了佛教中关于“信”的重要观念。对佛法的深信不疑是修行成就的关键之一,而这种信仰是建立在如实理解、深刻领悟和不断修习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仰不仅是对世尊的净信,更是对佛法真理的坚信和践行。
白话文:
对于那些已经种下了上品善根、清净了障碍、相续已经成熟,且已经多次修行并获得深刻领悟,但还未积累到上品的福德智慧资粮的有情众生,他们的性格直率,属于质直的类型。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深入思辨和判断,但他们不会固执己见。当他们听到这样的法义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所说的深奥秘密,但他们能对此法产生深刻的领悟和清净的信心。他们相信这部经典是如来所说,是显现了深奥的空性,难以理解和领悟,不是普通思维所能触及的境界。 对于这部经典中所说的义理,他们会保持谦虚的态度,并认为佛的菩提和诸法的法性都是极其深奥的,只有佛才能完全理解,而不是他们所能及的。他们承认诸佛如来为那些有深刻领悟的有情众生转正法教,并认为诸佛如来的智慧无边,而他们自己的智慧就像牛蹄印一样渺小。 这些有情众生虽然能恭敬这部经典,为他人宣说、书写保护、阅读传播、供养并学习,但他们可能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来发起加行,所以他们无法完全通达我所说的深奥密意。尽管如此,因为这个因缘,他们还是能够增长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并且对于那些修行还未成熟的有情众生,也能帮助他们成熟。
评析:
对于那些已经种下了上品善根、清净了障碍、相续已经成熟,且已经多次修行并获得深刻领悟,但还未积累到上品的福德智慧资粮的有情众生,他们的性格直率而质朴。他们或许在思辨和判断的深度上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心态开放,不会固守自己的见解。
当这些众生听到深奥的法义时,尽管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所有秘密,但他们能够对这些法义产生深刻的领悟和清净的信心。他们坚信这些经典是如来所说,揭示了难以触及的空性深奥境界,超越了普通思维的范畴。
对于这些经典中的义理,他们保持谦虚的态度,认识到佛的菩提和诸法的法性都是极其深奥的,只有佛才能完全理解。他们承认自己的智慧与诸佛如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同牛蹄印般渺小。
这些有情众生对经典充满恭敬,愿意为他人宣说、书写保护、阅读传播、供养并学习这些经典。然而,由于他们可能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修行实践来发起加行,所以他们无法完全通达经典中所说的深奥密意。
尽管如此,他们的这些行为仍然能够帮助他们增长福德和智慧的资粮。同时,对于那些修行还未成熟的有情众生,他们的行为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他们走向成熟。
总的来说,这些有情众生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升,但他们的直率性格、开放心态以及对经典的恭敬和信仰,都使他们在修行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为其他众生树立了榜样。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消除烦恼

《消除烦恼》是由林俊杰监制,“消除联萌“乐团演唱的18年最新单曲,也是JJ带领消除联萌乐团出道以来的第三首歌曲,这首对比与去年的摇滚风的《单宁执着》以及LIV...

by:华语音乐

佛音颂唱——消除红尘烦恼

佛教音乐(Buddhistmusic),简称佛乐,是指佛教用以阐明佛理弘扬佛法的佛事音乐,也可指世人创作的歌颂佛教的音乐。佛乐通常庄严清净,蕴涵慈悲之情,使人...

by:文浩爱听曲儿

心似莲花__消除忧虑烦恼

心如莲花,慈悲芳香我们内心恬静,心如莲花,人生就会一路芬芳。人生...

by:云心教育

用智慧解决世间的一切烦恼

所有事情发生,都是在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所以我们痛苦,痛苦的不是事情,痛苦的是我们的认知不够,智慧不够,所以不断的增加智慧,认知,世间唯有智慧可以解一切烦恼

by:范凡凡大愿大同

心灵城堡|怎样消除生活烦恼

接纳生命中所有的好与不好,享受生命里不同的礼物。倾听内心真实的生活,哈雷陪着你踏上心灵成长之旅。用我的声音陪着你一起成长,我是哈雷,你身边的二级心理咨询师。倾听...

by:听友21713165

一调一侃,心情无烦恼(中文版)| 掌控情绪|消除烦恼

【内容简介】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光。刘夏编著的这本《一调一侃,心情无烦恼》从自我如何调侃、相互如何调侃、顺境与逆境时如何调侃、贫寒或尴尬时如何调侃以及取...

by:枫荻悠悠

告别一切烦恼的一心整理实践术

一心整理实践术是什么?它的创始人安文是谁?

by:一心整理

太乙金华宗旨-修身养性消除烦恼

太乙金华宗旨-修身养性消除烦恼瞑想和行氣,其認為人內在有「元神」和「識神」二無形之物,元神是太虛幻境的一部分一般人較難感悟其存在和功能,識神就是肉體感覺和肉...

by:阿念头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