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 智慧出 案有大伪

2024-04-25 08:48:3113:36 65
声音简介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第十八章依然在讲道,注意啊!哪一章都是在讲道,只不过他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在讲道。第十八章又讲了道的一个特点:一切都是在对立当中所产生的。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案,第一个是助词,没有意思;第二个指的答案、结论。也就是大道废的时候,结果就是案有仁义。什么意思啊?春秋战国是大道废的时候,有没有仁义?我们说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诸子百家都是这个时候出来的。



换一句话更好理解:乱世出英雄。因为世道很乱,所以英雄就出来了,是对立所产生的。



智慧出,案有大伪。智慧出的时候,人们都开始用智慧。会有什么出现呢?大伪,就是作假的人就出现了。这个道理很有意思,比如说我们前些年是不是智慧出?大家想尽各种办法赚钱,是不是就智慧出了?



案有大伪,大量作假的人出现了。举例:一个团队当中,如果大家都用智慧,都用聪明才智,有没有人造假?有没有人从中浑水摸鱼?这就是“智慧出,案有大伪”。



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当家庭都出现不和睦的时候,就会有孝慈出现。比如说春秋时候也好,现在也好,有没有发现讲道德的人,提倡道德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为什么?因为缺了,提倡什么就说明缺失什么。



我们看孔子什么时候讲仁义道德?礼崩乐坏的时候才需要讲仁义之道。我们现在为什么讲《道德经》?因为人们不停地向外追逐,欲望不停地在滋长,痛苦会变得越来越多,我们要知道所有发生的事情一定是暗合道的。



举例:为什么我们四五年前要讲儒家文化?那个时候讲《道德经》行不行?假设五年前我们坐在这里讲今天《道德经》的内容,大家会愿意听吗?不愿意听。为什么?因为五年前我们还在想:我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我要做一个有贡献的人,我一定要赚更多的钱,我一定让孩子考一个更好的大学……有没有这样?



那个时候我们还在不停地向外追逐,可是五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心态有没有变化?整个社会的形势有没有变化?这时候讲《道德经》是不是正合适啊,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道啊。如果讲早了可以吗?不可以。我们就知道了,什么文化在什么阶段兴起,是人可以主宰的吗?不是。



我们看历史,是不是在不同的阶段就会兴起不同的文化呀?可是还有很多人是非常固执的,思维是不够开阔的。大家都在分别哪个文化更好,到底是儒家好还是道家好,或者是其他家好。其实这种思维是有所偏颇的,没有好没有坏,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就会兴起不同的文化,这就是道。所以有好和不好吗?没有。只是不同的环境所造就的这一段,不同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的对立。六亲不和的时候,就会有孝慈。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国家昏乱的时候,就会有贞臣。什么叫贞臣?贞就是正的,或者叫忠的。邦家昏乱,整个国家昏乱的时候,就会有忠臣出现。即使国家不昏乱,有一个昏君出现,也会有忠臣出现,这就是在对立当中所产生的。



清朝诗人讲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不幸的时候是诗家,也就是诗人的幸运。赋到沧桑句便工,说写诗也好,作赋也好,在这种沧桑的背景下,句子就是工整的。



杜甫的诗也一样,因为国家开始变得混乱不堪,这个时候诗人的家国情怀就被激发出来了,所以他写的诗词就会比较感人。我们说杜甫也好,苏东坡也好,辛弃疾、陆游、李清照都是如此,这些人都是经历了国家昏乱的阶段,或者是百姓生活流离失所,这个时候他们内心的情感、家国情怀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写的诗就流传千古了,这就是道。



道在讲什么?没有一个绝对的好或者一个绝对的坏,当这里不好的时候,另外一个地方就会变好。那我们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也如此,当事业没有那么好的时候,有没有其他的一个地方好?有。如果觉得没有,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思维,就是没有看到,不是没有。只不过我们执着于想要某一个地方的好,所以别的地方的好就看不到了。



比如说当感情不好的时候,有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好?有。一定有另外一个地方好,这就是道,所以我们学习了道以后就不会执着。不会执着一个什么东西固定的好,或者是固定的不好,总之就是有好有坏。



比如说有的人感情很好,有没有发现自由就更少?比如说事业更好的人,有没有发现时间就更少?可能身体也会变得更差,是不是这样?所以哪有一个绝对的好和坏呢。



我们经常讲道的本质实则是没有区别的,就像我们说坐第一排和最后一排有什么区别吗?有。有没有发现答话的都是前靠中间位置的朋友啊?后面的朋友不太讲话,为什么呢?我们注意啊,这是一种大的社会现象。



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现象在里面。



比如问一个事业做的比较好的人:事业成功和不成功有区别吗?他说:有。他要是没区别就不做了。然后问那些事业不太成功的人,他说:没有区别。因为他要是认为有区别他就去做了。



什么道理?就是你认为有区别和没有区别,都在你的行动当中。坐在前排的人一定认为有区别啊,否则为什么五点钟来?所以你所有的语言也好,你的思维也好,都在你的行为当中放着呢。那坐在后面的人基本上是不太讲话的,因为他们认为区别没有那么大,或者是有区别但是我起不来,那就还是没有区别嘛。是不是一种社会现象?



还有一种人就是参破了。什么叫参破了?举例:我总坐第一排,有一天我突然想,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然后我坐最后一排,我认为没有区别。注意啊,社会现象上是不是如此,说一个人努力地做事业,后来做的很成功。突然有一天发现也不过如此,可能选择坐在人群当中的角落里,实则这个时候所看到的,是没有区别。



这里面就出来了两个道理:一种人是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看破了,悟道了;还有的人是原地悟道了,就是我根本就没有走,没经历他就悟道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人有什么区别?他俩悟了道以后,不光有区别,他俩的选择还不一样。原地悟道的人会不会去用啊?不会去用,他也不会用。经历了很多事情再悟道的人呢?他能不能用?因为他经历过,这个时候他会不会选择去用?基本上是会的,因为性格使然。



我们去体会这两种观点。



原地悟道的人,他也会悟道,但是他没有什么用,他也不想去用,所以他就选择自己飘然物外了;还有的人是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最后悟道了,他还想把悟出来的道再拿出来用,去给更多人。



这就是我们讲的两个选择,同样是悟了道的人,两个方向。有的人拿出来用,有的人我自己知道就好了,为什么要用呢?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最后选择也不同,实则这个最大的不同还是源于性格的不同。所以我们看道在讲什么?其实没有什么好或者是不好,从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你的这里多了,他的那里多了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