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乘起信论修止的新领悟

2024-05-09 10:11:0204:14 149
所属专辑:大乘起信论
声音简介



原文: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之前在《学习大乘起信论:大乘修止的详细方法》里,我写过对这一段话当时的理解。最近有一点新的领悟。






主要是对这一段的理解: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之前在翻译时,对这个念念不生,念念不灭,我是倾向于从修持的实际方法上来解释的:






因为一切诸法,本来并没有相。这个相是怎样产生的?是因为我们心中那个奔流不息的念头,才构成了身心世界这一切的相。比如:如果我心中在非常专注地想别的事,那么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声色之相对我来说,就好像不存在了一样。这充分说明,声色之相,必须通过心意识的念头,才能形成。






所以如果我念念不生,不起心动念,不去跟着运作,回光返照到念头即放下,那么根本就不会有心相。心相没有生起,也就不存在后面心相灭除以及念头灭除。这就是念念不生,念念不灭的意思。




现在我觉得那样并没有尽到原文的真实意思。






我现在觉得这里的应该这样翻译: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相,从本以来就是空,从来就没有真的随着一切念头,生起来过或者灭除过。所有的一切生灭,都是错觉。也就是心经里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






这里的念念,就是指一切念、所有念。之前我总是觉得这里不好翻译~






前面已经说了,所言止者,就是止一切境界之相。一切境界之相,要怎样才能停止?






大乘的方法,就是告诉你实相,告诉你真理,也就是这一切境界之相,本来就是无相!因为本来就是无相,所以你只需要认识、深信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你去止它。因为它本来就是无相,念念不可得,你怎样去止?你打坐,也只是让这正念深入内心,达到相应的境界,以对冶妄念习气而已。






而小乘中乘等不了义的方法,就是用许多方便法门,让自己念头不起,从而得止。






一切法本来无相,可是,我为什么觉得一切相清清楚楚,为什么觉得有生死是如此真切?


回答就是,这是一种错觉,一种习气而已。


这个结论,是通过仔细去分析所谓的“相”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从而得出的结论!这是我早就思考、学习并且也认同过的内容。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

《大方广佛华严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显扬圣教论》:“信者。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心净忍可为体。断不信障为业。能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利益自他为业。...

by:松之昀

大乘起信论

一听就悟系列《起信论》者,乃马鸣大师为破小乘外道邪见,宗百部大乘经典所作,以为发起正信也。故立论宗法界一心,开真妄二门,彻生灭之本,穷迷悟之源,指修行之正路,示...

by:照至悟

《大乘起信论》白话:缘起性空·周遍法界|中国哲学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中一部至关重要的经典论著。据传由古印度高僧马鸣所作,后由南朝梁的真谛译成中文一卷本,唐代实叉难陀又重新翻译成两卷版。这部论著在大乘佛学中...

by:佛曰般若

证契大乘经

《证契大乘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属于密教部的经典之一。这部经典主要讲述了大乘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如何证得佛性和成就菩提。《证契大乘经》在密教中具有重要地...

by:不空堂的堂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论书,被誉为摄宗的根本要典。这部论书是由印度的无著菩萨所造,并由唐代的玄奘大师翻译成汉文。此外,陈代的真谛和隋开皇时代的译者...

by:天水接冥蒙

心学与大乘

本专辑收录高老师讲解的关于《心学与大乘》方面的知识,传承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智慧,同时又讲其发展成不一样的高老师的心学智慧,后面有机会会给讲解心学对科学技术的指...

by:松柏书苑

声音主播

182729441

简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正闻、正见、正学、正行,大道至简。没有分别心,也没有分别相……直指事物本源,我们开始找寻人生的意义,寻找自己、达到精神富足,慧眼带领我们与圣贤的顶级经典对照、校对,认识本自具足,让身心归位,重新下载自己,向更高维度,更广阔的天地,积累更更新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