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河大鼓的历史沿革

三河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14 21:42

上古时期,尧建幽都,禹奠冀州。虞书肇十有二州,于冀分幽、并,于青分莹,此属幽州之域。
商朝,有幽、莹而无并,周有幽、并而无莹,职方所司,吕览所载,皆属幽州。
春秋战国,属燕国。秦朝,秦分三十六郡,属渔阳郡。
西汉,始置路县(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区地共为路县)。王莽建新朝划天下为三百六十亭,改路县为通路亭。东汉,路县改称为潞县。潞县城当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村。
三国,属魏国。十六国,属前燕和后燕。北魏,属幽州渔阳郡。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废渔阳郡,改属涿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置临泃县,分潞县东部为临泃县(即三河县前身),因濒临泃水而得名,隶属于玄州。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隶属于幽州。县名沿用至今。
辽,开泰元年(公元1012年),三河属南京道幽州都府蓟州。后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路置大兴府,三河县属于大兴府。
元属直隶中书省大都路。
明属北平府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三河属顺天府。
清属顺天府。据《大清一统志》载:“以地近泃、洳、鲍邱之水而名。”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直隶于中央政府,三河属京兆地区。公元1928年,迁都南京,直隶改称河北省。三河县隶于河北省。
1958年并入蓟县。1962年复置三河县。1993年3月撤县设市。

河曲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7 04:29

河曲,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
五代十国时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
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
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隩州。
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
明洪武十四年复置河曲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属太原府。
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
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清顺治二年(1645年),县境东西广97公里,南北袤180公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公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东抵五寨县界分对坡村100里,至五寨县治215里;西抵黄河岸陕西府谷县界2里;西北抵蒙古边界3里;南抵保德州界朱家村130里,抵岢岚州界石佛河铺170里,至岢岚州治250里;东南抵岢岚州界长流沟170里,至岢岚州治190里;西南抵保德州界西庄村100里,至保德州治130里;北抵偏关县界关河70里;东北抵偏关县界西沟铺73里,至偏关县治80里。抵朔州界120里。
清乾隆四十八年以前,蒙古草地案件,历来由陕西办理。因近河蒙、汉民交涉之案,每就近赴河东呈报,山西厅县代为讯办。以后陕省逐相推委。清乾隆四十八年,经详定界限,自河岸以西50里至十里长滩归河曲管。遇有呈报蒙、汉民交涉案件,先详请神木部郎饬,准格尔贝子委蒙员,押解蒙人来河,会同审办。遂定为例。民国七年,该代管地正式划归河曲。
1949年3月,桦林堡一带48个自然村,10472口人的旧地划归偏关。1950年6月,河西十里长滩东南至黄河岸130个村庄,13174口人属地划归为内蒙准格尔旗。至于保德、五寨、岢岚交界村庄亦有12个划出。遂成的境域。
2000年,河曲县辖:城关镇、楼子营镇、刘家塔镇、巡镇镇、树儿梁乡、南墕乡、寺墕乡、五花城乡、鹿固乡、新窑乡、旧县乡、葛真龙乡、沙坪乡、社梁乡、红崖峁乡、土沟乡、单寨乡、前川乡、阴塔乡、沙泉乡、赵家沟乡。
2000年,河曲县总人口1388****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39052 楼子营镇 9605 刘家塔镇 7806 巡镇镇 14089 树儿粱乡 5613 五花城乡 4067 鹿固乡 4160 寺也乡 4131 南也乡 2865 单寨乡 3287 土沟乡 4078 前川乡 3423 红崖峁乡 2336 旧县乡 8133 抄坪乡 3712 新窑乡 4973 社梁乡 2489 葛真龙乡 2747 沙泉乡 5541 阴塔乡 4128 赵家沟乡 25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河曲县区划调整(缺资料)。 河曲战国属赵,一名林胡,又曰儋林。汉属太原,为河西郡宣武县地。西晋末刘渊据离石,其地属渊。南北朝时属北魏。唐隶太原,为岚州宜芳县地。五代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建火山军,同下州,领雄勇、偏头、董家、横谷、桔槔、护水六寨。庆历初增领下镇寨。治平四年置火山县,熙宁四年废,属代州金贞元元年(1153年), 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州,后更名隩州。兴定二年(1218年)九月改隶岚州。四年迁治黄河滩许父寨。元宪宗七年(1257年)省州县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县。六年省,十四年复置,隶太原府,别号荧台。编户7里。清朝仍旧。顺治二年改为5里。东西广97里,南北袤180里。旧治在太原府西北480里。雍正二年(1724年),改隶保德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迁治河保营。
民国三年(1914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1937年,全省划为七个行政区,河曲属第二行政区。1940年2月解放,属第二游击区行署二专区。次年8月属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3年11月,属晋绥边区行署二专区。1945年9月,属晋绥边区雁门行署二专区。次年6月雁门行署撤后直属边区行署。
1949年2月属陕甘宁边区晋西北行署二专区。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设兴县专员公署,河曲隶之。1952年,划归忻县专员公署。1959年1月,河曲、偏关、保德合并为“河曲县”,驻巡镇。同年7月1日又分三县,恢复原建置。此段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晋北专署撤,河曲复归忻县专员公署。1967年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属忻县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改为忻州行署,河曲仍隶之。

西安鼓楼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6 19:23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 。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和钟楼相距仅200米,互相对应。
主持修建鼓楼的人是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渣行银1699年)、乾隆四年(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带历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盛世修史,丰年盖楼”,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如宴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声音。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新河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8 23:56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信国公属广洋卫指挥方鸿谦建新河所(属海门卫),修筑城墙,城高二丈三尺,周围五饥孝里。新河本是水名(又名迂江),当年建城浚河,引南监之水入西门出东门,所以此城也称新河。据清《嘉庆太平县志·叙水》载:“新河,亦名迂江。距南鉴里许,初为陶家村。明初建城,始浚河。”
明嘉靖十九年(1540)建五龙书院。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五月,戚继光率军在新河所歼灭倭寇千余人。
明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倭寇袭新河所,戚继光率军破之,至此倭寇再不敢骚扰。次年太平知事徐钺键肢链作《南塘戚公奏捷纪实》,后立碑于戚公祠。
清乾隆二十年(1755),新河士绅创龙山书院。
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修寺前桥。嘉庆初重修之,改平为拱,是为金清大桥得名之始。
清光绪十年(1884)四月二十二日,黄岩场(设于现新河南鉴街)差役扰民生事,新河罢市。
清宣统元年(1909)设邮政代办所。
民国初年,新河设乡。
民国20年(1931)架设泽国新河长途电话。
民国24年架设新河至箬横、松门长途电话。
民国25年8月设新河区,下辖:新河镇、滨海、必胜、新西、凤尾、湖屿、永安、长寿、新场、塘下、大峰、洋河等镇乡。
民国34年12月,裁撤新河区公署。
民国36年9月,乡镇调整,新塘与塘下合并为新塘乡。
1940年4月16日,日军轰炸新河城。1941年4月23日,日军再度轰炸新河,并占领了周边的松门和淋川。
1949年6月3日,浙南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从泽国挺进新河,在授智中学(今新河中学),接受黄岩场全体武装盐警和员工的起义,至此,新河和平解放。
1949年冬,新河区下辖:新河镇、永安、新塘、滨海、长寿、河洋、新西、必胜等镇乡。
1950年乡镇调整,温岭县共设9区,一直属镇,118乡稿孙镇。其中新河区下辖:新河镇、披云、高桥、渡首、上桥、万寿、长屿、蔡洋、塘前下张、塘下、必胜、雨伞、新街、镇靖、横河、镇海、横径、腰塘、三邵、肖家桥等镇乡。
1956年6月,裁撤新河区。新河镇调整为县直属镇;高桥、蔡洋、长屿、横河、塘下、镇海等乡调整为县直属乡。
1957年4月,恢复设置新河区;同年9月,新河镇划归新河区。
1958年10月,撤销区建制;1961年恢复相应建制。
1983年7月,设肖家桥公社;同年10月,取消公社建制。
1985年1月,新河披云大桥动工,是为当时温岭全县最长公路桥。
1986年3月6日,原新河区下属的长屿、新街2乡改为建制镇。
1992年,原新河区下属的高桥、蔡洋二乡并入新河镇。塘下乡、肖家桥乡合并改为建制镇塘下镇。
2001年10月8日[1],长屿、塘下两镇并入新河镇。

河口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2 17:15

1958年设河口公社,1984年改为四顾闸镇,1993年建河口镇,1995年由大冶市划归黄码扒石市石灰窑手模圆区管辖。河口镇原属黄石市大冶县,后划入黄石市毕塌西塞山区。

新开河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23 09:51

新开河镇前身为坦粗东湖区车站卜信悔办事处,2000年1月27日经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2000)6号文件批准撤办立镇,2001年4月29日首届党代会、人代会召开后正式开始运作,是目前满洲里市唯一的建制镇,隶型正属于东湖区管理。

东荆河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07 03:14

东荆河是江汉水沙运动的产物,原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江汉二水复合冲积和水源关系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冲积平原河流。占往今来,东荆河地域江河串通,湖泊密布,水域辽阔,水源关系复杂。东荆河原本没有固定的河床,洪水灌入,即横冲直闯,危害肆虐。随着自然环境演变,历代劳动人民为了开垦这块肥沃土地,年复一年地修筑了东荆河两道顺水长堤,才成了现在的河道。
五代后梁时,南平王高季兴为防御汉水,沿汉水右岸“筑堤百三十余里”,时称高氏堤。随后又屡经增筑,防御汉水南侵。明代中叶,江汉平原垸田迅速发展,汉北穴口多被堵塞,汉南泄量增大,堤防溃决频繁。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夜汊口堤决,湖北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以杀水势,并沿夜汊河筑堤三千五百丈,中为一河,后于双雁口(田关)分汊泄流,西为西荆河,东为东荆河。
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年间,泽口口内梁滩屡决,同治八年大溃,俗称吴滩改口或吴家改口,汉江水势自改口处直趋而下,汉南和四湖地区受到洪水沉重压力。从而出现口门的“兴与废,疏与堵”之争,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主筑;北人(天门、汉阳、汉川)主疏。据《襄河水利案牍》载,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至民国2年(1913年),南北构讼13次,为首筑口之人被枭首、流罪,革除功名的咸皆有之,禁筑文告不计其数,直至民初,暂告平息。
清同治四年(1865),监利杨林关堤决,屡议修筑未果,遂从沔阳境内改道北趋,因名冲河,随后,两岸乡民沿冲河围堤束水,成为东荆河新的主流。光绪四年(1878),杨林关老河口堵塞。民国20年(1931),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贺龙领导人民堵筑分盐河口和西荆河口,东荆河水道趋向稳定。
建国之初东荆河水道的走向是:上起潜江龙头拐,南流至老新口,转向东流至北口,在天星洲分为二流,汇合于施家港,至敖家洲以下,又复分为南北两大支流。北支经杨林尾、董家垱出火老沟,北至沙湖与通顺河汇合,再经响水港到汉阳曲口,东流至沌口出长江;南支经高潭口、濠口、南套沟至汉阳沟,南与内荆河汇合,再东流至宦子口,北流至新滩口出长江。干流全长249公里,中革岭以上117公里,中革岭以下132公里。
历史上,由于东荆河下游尚无统一堤防,南北两支分别与内荆河、通顺河互相贯通,每当江汉洪水上涨,汉南和四湖下片区域一片汪洋,称为东荆河泛区。上游虽有堤防可防,但堤身低矮单薄,千疮百孔,洪灾经常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清顺治十五年(1658)至建国前1949年292年间,共溃口98次,清代约四年一次,民国几乎年年溃口,以1931年、1935年最为惨重。同时血吸虫病危害严重,以致东荆河沿岸潜江、监利境内,特别是下游人口稀少,居民体质虚弱,一些妇女不育,呈现“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
今日东荆河已成为单一河道,贯穿潜江、监利、仙桃、洪湖和武汉市的汉南区,全长173公里,自西向东将江汉平原腹部划分为汉南、四湖两大片。中革岭以上117公里,河床宽一般300-500米,最宽达1500米;中革岭以下56公里,河床宽一般3 500-4 000米,最宽达7 000米 。

黑河学院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2-13 23:27

黑河学院成立于1960年8月,前身为黑河师范专科学校,后经历了黑河师范学校、黑河师专筹备处、齐齐哈尔师范学院黑河分校、齐齐哈尔大学黑河分校几个发展阶段。
200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了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
2006年4月,被纳入省属院校。
2008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0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单位。

西河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9 20:57

西河村原址位于现址中部,沿沾利河往西5公里处。1924年,沾化县流钟乡大楼村朱玉迪迁此,称大楼屋子。1925年肥城县张子凡迁此称肥城屋子。同年沾化县黄升姜家村民迁此,称孟家屋子。1942年沾化县黄升姜家村民迁此,称姜家屋子。1956年,合作化时,本村与肥城屋子、姜家屋子,孟家屋子合并为一村。因位于黄河故道西滩上,故取名为西河滩,简称西河。该村1952年成立互助组,组长薄其芹;1953年成立初级社,社长薄其芹; 1956年成立高级社,社长薄其芹,;1958年成立生产大队,下设5个生产队,大队长张宗堂;1966年成立革委会,1976年恢复生产大队并成立管委会,大队长张宗堂;1984年8月改为村委会,主任付延广。
1984年8月,恢复乡村建制,撤销原生产大队管委会,建立村民委员会。10月全区第一届村民委员会完成选举工作。西河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名,委员4名,分管经济、民政、调解、治安保卫、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1986年12月起,依据村民自治组织法,采取村民直选(由村民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村委会成员,同时民主选举产生新一届村民代表。村委认真贯彻村委会组织法,努力推进村民自治,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村内重大事情。村级组织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村级行政决策权被村民自治的民主决策权所代替。

新河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1 11:46

1984年之前行政区划称公社,分别为新河人民公社和新民人民公社。基层设大队、生产队,分别有18个大队和20个大队。 1984年3月,实行政社分设。分别建立新河乡人民政府和新民乡人民政府。基层为行政村,设立村民委员会。新河乡设17个行政村,市镇大队改建为市镇居民委会。新民乡设20个行政村。公社管理委员会不再行使行政权力,只从事农、副、工生产的领导和管理。
1986年6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新河乡建立新河镇成为崇明县第一个建制镇。1987年3月,全面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实行乡(镇)村建制。生产队改称为村民小组。
1987年9月,新河镇撤销市镇居民委会,调整建立新东居委会、新港居委会、新中居委会。1993年又新设新南居委会,2004年又筹建新源居委会。
1995年3月,撤销新民乡建立新民镇,1997年在新风镇设置1个居委会——新晟居委会。
2000年12月,县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新河镇和新民镇,将二镇全并成为一个行政镇,建立新的新河镇。
新河镇镇政府机关驻地设在新开河镇新开河路666号(原新河镇政府机关驻地),距县地13公里。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