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第四讲(4)喜怒不动于心

2023-06-24 01:24:4312:04 3690
声音简介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鉴定修为的标准

我们再回顾一下《刻意》的这一段:“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我们要反复地自我检点,有些人大喜大悲,总爱在性情上玩这些甜甜的或酸酸的感觉,就是爱玩这些小感伤、小忧虑。千万别去玩这些!玩上瘾后会得抑郁症。大喜也不行,很多中了彩票的,也到精神病院去了。“悲乐者,德之邪”,真正有德的人,他不会在喜怒上耗自己的精神,有了喜乐,就有拣择了。情绪化的东西,是德之邪,德之邪乃道之过啊!

大道平等地生化万物,生住异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于大道而言,何来喜怒?它当生则生,当收则收。作为人的生命,也是一个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阴阳耗散,死亡也就逐渐来临。这个就是造化。我们要尊重造化,尊重自然,千万不可与之抗衡。

前两天电视报道,进入前二十强的一个“超女”,本来容貌也不错,后来去整容,结果反而把命赔上了。还那么年轻,多可惜,就是太执著于自己的容貌,本来就不丑,又是靓女,还入选了“超女”,就因为这一个执著,失去了生命。所以说“喜怒者,道之过”。

这就是对我们修为的要求。上周已经讲过这个,现在还要反复提出来,把这个作为鉴定自己修为的一套标准,反反复复进行自我检查。

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心无忧、无忧无乐?一切忧乐都是因缘而起的,我们也要随顺因缘。比如涨工资了,欢喜一下就过了,不能说今天发了一万元的奖金,今天欢喜,明天欢喜,明年还欢喜,这不是犯傻吗?当喜则喜,时过境迁又是另外的心情了;当怒则怒,怒过一段时间,也就平静下来了。最怕的就是喜怒耿耿于怀,纠结于心,长久不能放下。很多修行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不能起妄念,不能打妄想。这个妄想,有的是有根的,有的是无根的。

忧愁和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是无根的。比如,有时候不留意,被一个人用树枝敲了一下,自己肯定有些不舒服,但回头一看,那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你的不舒服很快就淡化了。如果换成是一个成年人,毫无道理就上来敲你一棒,那说不定就要吵架了。

我们要懂得分别这些喜怒哀乐的缘起,要学会任它生、任它灭。一个念头来了,不舒服,让它过去吧;又一个念头来了,还是不舒服,也让它过去。最怕的就是那些有根的缘起。有些人就有这个性格缺陷,只要在一定的因缘里,他的喜怒就来了,脾气就来了,而且屡试不爽。从古至今,要搞定一个人,使用美人计、反间计、激将法,不一而足,都是针对这个来的。喜欢戴高帽的人就给他戴高帽,百发百中;有些人下套子,就知道对方喜欢这个,酒色财气,他喜欢,所以就会上当受骗,就会被套牢。大家要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这些致命的性格缺陷。

 

上山原为下山谋

还有这个“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我们的心是如如不动的,动的都是心的内容,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十八界,这些缘起以后,就形成了万事万法。万事万法仅仅是心的内容,它是来来去去,生生灭灭的,它不会盘踞于你心里多长时间。

有些修行人非常精进,在禅修的时候好像大彻大悟了,这个悟境清清楚楚、明明历历,就跑去对师父说。师父也高兴,说见地高明,不错不错。过了几天,咦,那天悟得的东西跑哪去了呢?怎么又不见了呢?悟境怎么又起不来了呢?严格地说,所谓悟境,也不过是心的内容而已,悟的也只是一个精神内容而已。在一定的悟缘下,思路通泰了,就觉得这个很了不得。但这只是第六意识的东西,昏沉烦恼一来的时候,它就没有位置了,就不见了。这时候,你就会疑惑自己的功夫跑到哪去了呢?

所以,修行要透过第六识的光景,看到后面的主人翁。第六识是第七识的奴才,为第七识所支配。第七识一动,“我”就来了,“我所有”也就来了。这是我的事业、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家庭……于是,“我”的半径就越扩越大了。等这个半径大到极致的时候,一切都是我的,好像就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但是,这个“我”和天地万物真能融为一体吗?不能。为什么?“我”这个观念一出来,就有“我”和“非我”这个界限。“我”是什么呢?“我”就是思维的一个产物。在西方心理学界里,“我”就是指自我意识。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自我意识不强,猴子都不行,只有黑猩猩,才初步具备自我意识。它会拿着一个镜子看自己,这是我的牙齿,朝着镜子咧咧嘴。猴子则达不到,它不知道镜子里的那个就是它自己,它没有这个层次的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就把本来浑然一体的世界,变成了一个主观,一个客观;一个我所有,一个非我所有;一个是此,一个是彼。

要做到“一而不变,静之至也”,就必须要打破主、客的界限,打破我执,才能见到那个如如不动、动亦如如的东西。

再说这个“无所于忤,虚之至也”,因为有我,就有顺逆,如果没有一个我,就没有顺逆的感觉了。就好像你划着一条小船,在湖里飘荡,对面又来了一只小船,眼看要撞上了。你大叫,快让开,别撞上我。但是让不开,撞上了。这样,你可能会大发脾气,怎么搞的,我都叫你让了,你还是要撞上来。结果一看,船上一个人都没有,都是自己的事。社会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在街上走,无意间突然被人撞了一个满怀,也可能会发脾气。但是看到对方是小孩子,就没有脾气发了。如果看到的是盲人,那这个脾气就是自己的无明,能发泄出来吗?那时只能怪自己怎么也眼瞎了。

“无所于忤,虚之至也”,在真如里什么都有,善也有,恶也有,这就是生活当中的大圆满。很多朋友对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非常向往,殊不知大圆满就是一切具足、万法具足。不要认为佛教单单只是讲清净光明,缺少了善,缺少了恶,缺少了烦恼,佛法也不圆满。一定要具足万法才算圆满。当你消融一切对立面,把它们统统装在肚子里了,那就是“虚之至也”。

虚,就意味着无穷大的容量,善恶是非、荣辱得失、生生死死,全都一肚子装进去了。一个学道的人,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他一定得有这样的胸怀。如果没有,那就是虚得还不够,还是有所执著,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还有障碍。

我们陷入万事万物之中,是眼耳鼻舌身意陷入万事万物之中,真如自性既起作用,又不起作用。严格地说,它是不参与其中的。道生万物,万物确实是在道里边,但万物是道吗?万物不是道。道超然于万物之外,又融入于万物之中,道是介于与物交和不与物交之中,单说一面就错了。

我们的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包括性情嗜好,都要淡、淡、淡。淡了以后,用西方心理学的话来说,就没什么动机了,就没有什么贪嗔痴了。如果我们守不住这份虚淡的情怀,就会有忧伤,就会有种种的麻烦。

现在从事心理分析的,如果把庄子这一套读懂了,用在心理分析上,用在面对病人上,可以说是有绝大的优势。你能日理万机又不起一念,同时还拥有一份不与物交的恬淡状态,那多了不起!

“无所于逆,粹之至也”,你只要不去取舍,不去攀缘,就能保持我们精神的纯粹。我们的生活、生命都是有限的,每天都处于倒计时状态。就好像说我有一百万,用了一万少一万,如果不用,这一百万,永远都在。这就需要我们全真而不亏,养精气神而不亏。虽说顺也要亏,逆也要亏,但顺水行舟比较轻松自由,逆水行舟就比较花费力气。《水浒传》里,浪子燕青有一次到山里去侦察敌情,上山的时候唱了一首歌,很有意思:

 上山如挽舟,下山如顺流。

挽舟当自戒,顺流常自由。

我今上山者,预为下山谋。

上山很费力,就像我们勤修戒定慧,下山则很轻松,享受自在清净。两者是同一个因果,上山是因,下山是果。要到达“无所于逆”,才能“粹之至也”,这是我们养生、养心需要料理的事。如果没有这样的见地,就不会有这样的受用。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刻意放手

我们很容易知道一个人的年龄、学历、工作、收入,但我们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作为丹麦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迈克•维金的日常工作便是探寻世界上那些幸福的...

by:泛若舟

刻意观察

看透简单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看人读心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巧。

by:财富导师_Angel

刻意练习

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在某些领域有特定专长的人,好像他们拥有我们欠缺的某种天赋,比如完美的嗓音、聪明的大脑或是超强的记忆。其实,只要我们是普通的正常人,没有先天的各...

by:海子1986

刻意练习

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迄今发现的最强大学习法,成为任何领域杰出人物的黄金法则!

by:东篱村居

牂牁三叔讲《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当所有人都以为能力出众源于“天赋”时,众多天才童年受过专业训练...

by:牂牁三叔